第十四章 特種裝備三·頭帶式電腦(下)

字數:4885   加入書籤

A+A-




    宋末新世界前篇!
    光場視網膜顯示技術的出現,讓人們徹底可以擺脫屏幕了。
    光場視網膜顯示,是通過在眼睛兩側的一個光場投影儀,把帶有影像的光線,直接投射到人的視網膜中,這樣人眼看起來,就跟肉眼看到的東西一模一樣。
    這一來,電腦投射在視野中的東西,跟人眼本來看到的東西,就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由於光場投射儀的光線,是與自然光同時入眼的。這意味著,佩戴者視野跟原來看到什麽,現在還是看到什麽,絲毫無差。
    而在這基礎上,電腦需要顯示出來的文字和圖像,就會疊加到人眼視野中,達到了完美的ar增強現實效果。
    有了光場視網膜顯示技術,首先是再也不需要顯示器了,所有的影像,都通過光場投射儀來投射到眼睛中。佩戴者的視野中會出現各種圖案,而且是立體的,簡直就是伸手可得。
    光場視網膜ar顯示,起源於本世紀十幾二十年代。
    從2016年開始,就有團隊進行研究。其中名氣最大的,要算是美國互聯網巨頭穀歌投資的iclea,中文名字叫神奇跳躍。
    他們就曾推出了這種技術的樣機,樣品機一登場,就受到全世界的追捧和期待。
    到了近二十年,這項技術已經發展成熟。頭帶式電腦設備應用這個技術,也就沒什麽奇怪的了。
    麗娜拿過頭帶,指著眼角兩端米粒大小的圓形東西,介紹起來。
    “你看這兩頭突起,正是投射機的主要部件。它原理就是將圖像投射到人的視網膜中,產生混合現實的效果。”
    “所有的圖像、文字,都采用ar——增強現實的技術,疊加到視野中。”
    “投影儀本身,則是采用無線通訊,與電腦主機相連。”
    這個頭帶式ar電腦。它的光場投影儀,就是在眼角的兩個小突起上。那兩個米粒大小的小突起,正是針眼式光場投射儀。
    “電腦主機在哪裏?”
    “電腦主機,是分布式的。”
    “首先是頭帶ar電腦。這個的電腦主機,是在額頭的這個方塊下。所以,整條頭帶是可以獨立工作的。”
    “不過為了減輕重量,頭帶ar電腦隻是一個分布式小終端。他的主機在這裏,另外隻有幾十個t的存儲容量。”
    “而另外一個主機,則是在腰帶上。這個主機中,帶有絕大部分的容量。總容量有200b的大小呢!”
    麗娜拿過防彈衣的腰帶,介紹了起來。隻見腰帶正前方,有一塊長方形小片模樣的的東西,隻有2毫米左右的厚度。
    “這個就是電腦核心主機。”
    麗娜買了個關子,“你猜有什麽資料?”
    趙鋒幹脆搖頭,表示一問三不知。
    麗娜解釋“這裏保存著全地球所有書籍、音視頻資料,以及地球的所有高清地圖和各種測繪探測信息。完全就是把當前世界的智慧,都搬到這台電腦裏了。”
    “還有你在特種作戰時,滿足在特殊環境下資料查詢的各種資料。。”
    “所以,所有的數據都是離線的。”
    “你帶上這條頭帶和腰帶。就相當於背著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
    趙鋒馬上拿過腰帶看了起來。
    這玩意兒,可就是隨身全球知識庫啊!
    “它是怎麽操控的呢?”
    “語音、手勢、眼球交互、腦電波輸入。”
    麗娜比劃著。
    “你可以通過語音下達各種指令,這個電腦足夠聰明,能夠聽得懂你各種不靠譜的,帶著地方口音的話。”
    麗娜開了個玩笑。
    “此外,當你打開ar電腦時,你的視野會出現各種界麵,你可以觸摸選擇,還可以調出虛擬鍵盤進行輸入。”
    “當然,還有更先進的眼球交互、腦電波輸入。”
    趙鋒明白了這幾種控製方式。
    語音方式,這個好理解。就是不用鍵盤了,直接說出來,電腦就能理解。
    而手勢交互,則是到了二十年代就非常成熟了。當時的人們使用手機,或者對著攝像頭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的手勢,來進行各種操作。
    這種手勢操作,往往會有一個虛擬麵,麵上出現一個界麵一樣的東西,然後你的手就可以在上麵點擊,拖動,等等操作。
    到了三十年代,立體全息顯示成為了主流。此時的手勢操作,就從平麵轉為了立體。
    若是本世紀初的人來看,那就會發現一個人在在那裏,雙手在虛空亂點亂移,電腦卻詭異地相應起他的動作,一如拿著世紀初那種笨重鼠標移動一般。
    眼球交互,這種先進的交互技術,在十幾年代開始出現,二十年代就開始逐步普及。
    它主要是通過設備發出紅外光,來確定用戶眼睛的位置。然後捕捉用戶的視網膜和角膜狀態,通過這些數據,構建用戶眼睛的實時3d模型。並通過三維空間,來跟蹤眼球的焦點,最終實現了眼球控製的交互輸入。
    就拿本世紀初的手機操作來簡單說吧。盯著看,那就是手指頭在手機上觸了一下。盯住一兩秒或更長,那就是手指頭在手機上按著不放。
    如果眨巴一下眼睛,嗯,那就是手指頭雙擊了。
    它與手勢控製比起來,就各有所長。
    手勢控製最靈活,易於精確控製。眼球控製可以不用動手,不過缺點是眼球控製的確認和移動反應會略慢。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了。
    而相應的腦電波輸入,則是個新奇貨色。
    腦電波輸入,則是一項近十幾年來,才逐漸興起的交互技術。
    腦電波交互,是指人類直接通過腦波交互,讀取思維,由此更加準確而深度地,來解讀到人們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
    說白了,就是你腦子裏意念默念一個東西,電腦就能知道你想啥。
    這種技術,有侵入式的,也是非侵入式的。
    侵入式,就是在你的腦子裏裝一個芯片,在體內檢測腦電波。
    這個信號的捕捉效果當然好。但是要把腦袋打開,或者開個小洞,聽起來都夠嚇人的。於是招到了大量倫理道德層麵的抨擊。
    而非侵入式,就是直接戴個帽子,或帶個頭帶,利用體外檢測腦電波。
    很神奇麽?
    但這真是科學,而且已經被實現了。
    早在2017年,美國著名互聯網公司face,就已經在他的開發者大會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一項炫酷的腦電波打字技術。
    一位全身不能動的病人,通過植入大腦的電子傳感器,以每分鍾8個單詞的速度,把自己所想的內容轉換成顯示屏上的文字。
    這項技術一亮相,當時就驚豔全世界。
    而非侵入式的正式實驗,則更早。
    2013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公布了人類首次“非侵入式腦對腦接口實驗”。
    他們的科學與工程教授,拉加什·拉奧,戴上能讀取腦電圖的電極帽,完成了一次利用“意念”實現的電腦操控。
    但這些技術,在那個年代,都不夠成熟。
    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采用直接貼在頭部的非侵入式腦電波讀取技術,才開始變得可行。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腦電波輸入已經很成熟了,成為一種重要的輸入手段。不過還是沒有語音和手勢使用麵廣,隻是作為輔助輸入手段而已。
    在這個ar電腦,卻是將這四種輸入手段都結合進來。
    “腦電波輸入最直接,速度也最快,可以說是意念控製。所以用來進行文字輸入,是最好的手段。”
    “語音輸入,則是作為腦電波輸入的一種補充和備份。”
    “但是需要位置操控的,這種類似早期電腦的鼠標操控,就是腦電波所不適用的了。這時候就要用手勢和眼球控製。”
    “真是好東西。”
    趙鋒聽到這裏,趕緊多摸了幾下。
    “還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