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老麵神

字數:6180   加入書籤

A+A-


    土地廟、主廟。
    炊煙隨著晨霧一起消散,陽光伴著飯香一同飄來。
    眾成員早早地爬起床、走出洞,簡單的清潔之後,來到飯堂匯合。
    黃二、黃三順手拿起白饅頭。
    左手兩個右手兩個。
    拿完了還不走,又彎著腰,朝胡三張嘴。
    胡三剛要動手,黃勝男拿起兩個饅頭,一人一個塞住嘴。
    “餓死鬼投胎!沒吃過饅頭嗎?”
    說完,黃勝男抱歉的看向牆角。
    “無意冒犯,罪過罪過。”
    五隻小鬼很認真的點頭,“我們確實沒吃過饅頭。”
    然後,一隻小鬼商量著:“要不,咱們今天嚐嚐饅頭吧?”
    其他四隻小鬼表情鬆動。
    實在是餓得撐不下去了。
    可是這時候,一隻黃鼠狼喃喃道:“今天的饅頭有點不一樣。”
    “怎麽了?今天的饅頭沒毛發了嗎?”
    “不是……毛還有,就是有點其他的,不一樣的感覺,說不上來。”
    “我沒感覺不一樣啊?”
    這時候,白家老太太帶著四隻小刺蝟領取饅頭。
    小刺蝟用爪子比劃了一下,“是不是更大了?”
    “好像更白了。”
    “更軟了。”
    白小四踮起腳尖領了個饅頭,咬了一口,含混不清的說道:“你們討論的最好是饅頭。”
    灰家兄弟領饅頭的時候,舉一個饅頭都吃力。
    “對!更大了!更重了!”
    “以前我們剛好能搬起一個饅頭,現在差點搬不動,肯定變大了。”
    胡三胡四對視一眼,“不可能啊,我們做的饅頭還是跟以前一樣大。怎麽會更大、更重呢?”
    即將達成一致的小鬼又內訌了。
    “我覺得新饅頭不錯,嚐嚐這個吧。”
    “以前的老饅頭還沒吃過呢,吃老的。”
    “新的好!新的更大!”
    “老的好!那叫情懷!”
    “今天老子說了算,就吃新的!不想吃就餓著吧!”
    “他娘的,老子還就不吃了,看你這嘴臉就來氣!老子氣飽了!”
    胡三胡四去問嶽川,後者無奈的搖了搖頭。
    “咱家的老麵團子也有香火了,所以,今天的饅頭有點不一樣。”
    和麵用的老麵,又叫麵肥。
    麵肥又稱老酵、酵種,它是含有酵母菌的麵頭。
    環境適宜、食物豐富的話,酵母菌會迅速繁殖。
    某種意義上講,和麵時,發酵的過程就是酵母菌繁殖的過程。
    從小麵團這麽一丟丟,擴張到整個麵團。
    現在,土地廟的酵母菌經由大黃之手,擴散到窯廠,又經過窯廠十幾個婦人之手,擴散到村子裏的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娘家親戚中。
    最重要的,十幾個婦人在傳播老麵時,聲稱這是土地公賜的寶貝,能用一斤糧食做出五斤飯。
    後來逐漸改為三斤飯、兩斤飯。
    不過婦人們堅稱,這是因為心不誠意不靈。
    如果堅持拜土地公,別說五斤飯,就是十斤飯也能做出來。
    窮苦老百姓,最在乎的就是一口吃的。
    省吃儉用貫穿一生。
    聽聞這種能用一斤糧食做出十斤飯的法門,哪能按捺得住。
    肯定學啊!
    不就是磕幾個頭嘛!
    隻要學會這個法門,以後一天三遍磕頭都沒事。
    吃慣了蒸餅的人,第一次看到饅頭,心中的震驚無法用語言表達。
    真的變大了!
    至於是不是一斤變十斤,這根本不重要。
    隻要不是一斤變八兩,就是良心神。
    沒能一斤變兩斤,肯定是自己心不誠、意不靈,蒸饅頭的過程有問題。
    別說了,磕頭!
    有條件的,就去土地廟給土地公磕頭。
    沒條件的,就把家裏的麵頭供起來,一天三遍磕頭。
    懇求這個神仙寶貝靈驗起來。
    麵頭這東西可以製作,所以沾親帶故的,端上一碗糧食,就能換回來一塊。
    幾天時間就擴散到全村,家家戶戶都有了一塊。
    如此一來,老麵才是信仰的主角,嶽川這個土地公成了充話費送的。
    傳到後麵,人們隻知道老麵神卻不知道土地公。
    信徒們把老麵請回家,用家裏最幹淨也最好看的盆或碗供起來。
    和麵的時候把老麵請下來,和完麵再分出一塊端回去,繼續供。
    蒸出來的饅頭,先請老麵神嚐一嚐,請老麵神賜福,讓自己家一斤糧食能做出三斤飯。
    貪心一點的,就祈禱能做五斤飯甚至十斤飯。
    得知這事的嶽川哭笑不得。
    你隨便供點什麽不好,偏偏要供饅頭,你知道這對酵母意味著啥嘛。
    別說賜福了,不怪你就不錯了。
    不過嶽川笑過之後,心中有些淡淡的悲傷。
    華夏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從來就沒有真正吃飽過。
    饑餓不但是伴隨終生的陰影,更是祖祖輩輩揮之不去的噩夢。
    即便新中國建立後,人們依舊被饑荒折磨。
    三年饑荒時期,全國上下都在努力鑽研糧食技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比如一斤糧食做三斤飯、五斤飯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
    那個時代真的在研究,而且研究出了重大成果,受到表彰。
    這是真事事件
    沒有具體圖片,隻有文字資料,大家自己理解吧
    現在嶽川才明白,“糧食增量法”並非荒誕不經,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華夏人祖祖輩輩的夢想。
    就像稻下乘涼一樣。
    最底層的人並不懂什麽“家國天下”,他們隻有一個最卑微也最樸素的願望。
    吃飽,不挨餓。
    嶽川專門跑到廚房看了一眼和麵盆。
    看過之後叮囑胡三胡四胡五胡六說:“以後,這就是咱們家的老麵神了。”
    說出這個名字,嶽川自己都笑了。
    怎麽有點飛天意麵神教的感覺。
    是不是有點太隨意了?
    小狐狸們也笑得嘻嘻哈哈。
    不過再看向和麵盆時,它們多了一份認可。
    不再是看器物了,而是看向與自己等同的生靈。
    嶽川想了想。
    酵母菌幾乎無處不在,凡是有土壤與水的地方都有酵母菌的蹤跡。但是,不同地區、不同生態環境,酵母菌是不同的。
    不同的酵母菌,最終導致食品風味不同。
    以啤酒為例,啤酒生產的四大物質為大麥大米)、啤酒花、酵母、水。
    雖然這四種物質都對啤酒的品質與風味產生影響,但大麥大米)、啤酒花、水更多側重啤酒的品質,而酵母則偏重啤酒的風味。
    要想使一款啤酒具有獨特的風味,重點在酵母菌上。
    這也就是為什麽越來越多的啤酒被調侃成“工業啤水”的原因。
    白酒也同樣。
    之所以有五花八門的白酒,根源就在釀酒使用的酵母上。
    這種風味是很難複製,或者幾乎不可能複製的。
    比如茅台酒。
    隻能在茅台鎮特有的環境下釀造。
    出了茅台鎮都釀不出來一模一樣的酒,原廠原班人馬都不行。
    土地廟中的酵母與窯廠的酵母算是同種同源。
    借助傳教的形式,它們被傳播出去。
    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它們的某些特質還是相同或者相似的。
    再加上香火供奉,這種特質會變得更加明顯。
    隨著人們的口味一代代傳承下去。
    同樣兩個饅頭,人們吃一口就能分辨出哪個是老麵神的,哪個是假冒的。
    想了想,這個老麵神,還挺有意思的。
    想通此節後,嶽川也懶得去辯解了。
    愛信就信吧。
    反正很多東西,不信則無,信則有。
    以前沒有老麵神沒關係,咱給它立個牌牌就有了。
    於是,窯廠的土地廟中多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小狐狸,一個小狐狸手中端著盆,一個小狐狸手中捧著比臉還大的饅頭。
    老麵神就在那個盆裏。
    喜歡繼承土地廟,從教黃皮子討封開始請大家收藏:()繼承土地廟,從教黃皮子討封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