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調味品與霸主國

字數:4979   加入書籤

A+A-




    繼承土地廟,從教黃皮子討封開始!
    這確實是一個很無語的問題。
    辣椒和違禁品怎麽能相提並論?
    但事實確實如此。
    辣椒和香煙一樣,都有依賴性,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都會在造成損害時給人帶來“舒服”、“爽”的感覺。
    很多人並不知道,“辣”並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
    人的味蕾隻能分辨出“酸甜苦鹹”之類的味道,是分辨不出“辣”的。
    如果這樣說不好理解,那就換一種方式。
    人隻有舌頭有味蕾,也隻有舌頭能品嚐出各種味道。
    但是眼睛可以感覺到辣——辣眼睛。
    手掌、臀部等全身皮膚也可以感受到辣,這些器官和組織都是沒有味蕾的,而且,它們感受不到“酸甜苦鹹”。
    本質上講,辣椒是一種非調味品的調味品。
    就在嶽川沉思時,丹陽眾人紛紛說道
    “前輩,我們願意誠實勞動、誠信經營,種地做買賣賺錢,不搞這些歪門邪道。”
    “對!前輩,您的好意我們心領了,不過我們更願意做些上的台麵的事。”
    “要是咱們搞蠱毒買賣,中原諸國更小瞧了咱們。”
    “到那時,蠻夷之名就坐實了!”
    子申也深以為然。
    他確實需要錢,但他更需要名。
    不是沽名釣譽那種名,而是一個偉光正的形象。
    不能玷汙楚國的名聲。
    “前輩……”
    嶽川豎起手掌,製止了子申。
    “這不是蠱毒,而是一種調味品,一種非常有潛力的調味品。”
    嗯?
    眾人疑惑。
    再聯想到嶽川剛才品嚐蠱毒,一臉陶醉的模樣,一個個都惴惴不安起來。
    不是吧!
    這是吃的東西?
    這不是給蠱蟲吃,增加蠱蟲毒性的嗎?
    嶽川解釋起來,“你們知道鹽嗎?”
    這必須知道啊!
    鹽是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說是生存必需品。
    一個家沒有鹽,人就活不長。
    一個國沒有鹽,就必然生亂。
    《管子·輕重甲篇》有言燕有遼東之煮。
    這個“煮”就是傳統的煮海鹽。
    《周禮·夏官·職方氏》有言東北曰幽州…… 其利魚鹽。
    東北靠海,自然也產鹽。
    齊國坐擁海鹽之利,管仲時代也是靠魚鹽之利發家,把小白捧上霸主之位。
    《管子·輕重甲篇》記載齊有渠展之鹽。
    同篇又記載齊國食鹽“糶之梁、趙、宋、 衛、濮陽,彼盡饋食之也”,可見齊國鹽業的盛狀。
    不但自己夠用,還能出口換外匯,中原諸國都仰仗齊國的鹽。
    晉國雖然不靠海,但是坐擁池鹽之便。
    《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又南三百裏,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
    郭璞注鹽販之澤“即鹽池也”,也就是運城地區的河東鹽池。
    《戎生編鍾》與《晉薑鼎》均記載有“鹵積”,反映了晉國鹽業的發展。
    秦國更不用說了。
    甘肅、青海交界之處有眾多鹽湖, 最著名者如青海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等。
    這些地方,都是秦國的勢力範圍。
    秦國吞並西戎、拓地千裏,獲得不光是人口、牲畜,還有這眾多的鹽湖。
    在古代,鹽就是錢。
    很多錢買不到的貨物,鹽可以換到。
    這些鹽湖也成為秦國財政的補充,令秦國有足夠的軍費。
    仔細觀察,燕國、齊國、秦國,以及三晉分家的趙魏韓,其地盤上都是產鹽的,而且是大量產鹽。
    這幾個國家能從上百個國家中脫穎而出,成為戰國七雄,其中多多少少仰仗了鹽業的財富。
    楚國就拉垮了。
    在沒有吞並吳越之前,楚國是一個內陸國。
    沒有海鹽的便利,有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池鹽、井鹽。
    楚國一度很惆悵。
    如果是小國也就算了,買一點就是。
    問題,楚國是大國,全靠買的話得多少錢?
    很多時候,大國伐交,一旦關係交惡,買不來鹽怎麽辦?
    還有一個問題,楚國交通不便,鹽的運輸很困難。
    再加上楚國地處南方,濕熱多雨,這種氣候既不利於鹽的生產,又不利於鹽的運輸。
    所以,楚國一直很渴望“出海口”。
    不是為了大航海,單純就是為了海鹽。
    丹陽百姓雖然沒什麽大眼界、大格局,但他們都明白鹽的利潤。
    “咕咚!”
    又是一群“咕咚”聲。
    “前輩,您的意思是說,這個東西可以變成鹽?”
    “前輩,您真有這種神奇的法子嗎?”
    “前輩您說,需要什麽!”
    眾人神情激動,語氣亢奮。
    就連子申也雙拳緊攥。
    如果自己有鹽,必定能成為楚國最具影響力的公子。
    假如楚國有鹽,必定能成為天下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
    然而,在眾人渴望、期盼、憧憬的目光中,嶽川緩緩搖頭。
    “不,我沒法把它變成鹽。”
    仿佛鐵錘砸在雞蛋上,丹陽百姓的美夢瞬間破碎。
    如果不是嶽川地位崇高,子申一直對嶽川畢恭畢敬,這會兒估計有人罵出髒字了。
    “為什麽要變成鹽呢?這東西比鹽貴重多了!”
    嶽川腦海中浮現出《天工開物·作鹹》中的記載大自然有風、暑、濕、燥、寒這五氣,導致產生辛、酸、甘、苦、鹹這五味。人體需要的五味中,辛、酸、甘、苦這四味長期沒有都不會引發什麽問題,唯獨鹹味隻要十天半月沒有,人就會打不起精神,甚至手無縛雞之力。
    也正因此,人需要鹽,離不開鹽。
    但宋應星這篇文章有地域局限性,他隻寫了中原地區,沒有涉及湘贛、巴蜀、雲貴等地。
    中原百姓風暑濕燥寒不嚴重,有鹽就行了。
    而湘贛、巴蜀、雲貴等地,光有鹽不夠,還得靠辣椒祛除體內的濕熱等。
    中原百姓十天半個月不吃鹽打不起精神。
    湘贛巴蜀等地,一天不吃辣就渾身難受。
    中原百姓吃辣多了兩頭受罪,湘贛、巴蜀、雲貴百姓多吃辣渾身巴適。
    這也有了俗語中辣不怕、怕不辣、不怕辣。
    子申以及丹陽百姓根本不知道辣椒在後世的影響,更不知道辣椒在後世餐桌上的地位。
    他們隻是單純將辣椒當成了“蠱毒”,敬而遠之、避而不及。
    而嶽川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讓他們明白辣椒不是蠱毒。
    順便借這個機會讓人們明白,並非所有蠱都是毒,也並非所有蠱都對人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