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這人真活得不耐煩了

字數:5084   加入書籤

A+A-




    “接下來,就是第二件事了。”
    度支司的事定下來了,朱由校揮了揮手,示意將東西端上來。
    待每個人都給發了一大意小兩枚銀幣後,朱由校給眾人說道。
    “白銀折色,這是昔年張居正變法之中,最為重要的一條。”
    官府的稅收物折銀,這個不是張居正的首倡。
    曆朝曆代都有折變,折色玩的最花的是宋朝。
    老趙家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讓老百姓把繳稅之物,折換成政府需要之物,稱為折變。
    本來按照規定,折變時候的價格要按照市場價格計算,但官府嘛,怎麽可能給你那麽操作,在收稅時必然會壓低百姓所繳納稅物的價格,抬高折變目的物的價格。
    一高一低,就壓榨了一筆。
    比如,宋徽宗大觀二年,京西路將民戶應納的雜錢和鹽錢折成小麥交納,而小麥的市價為每鬥120文,官府按每鬥53文折變。
    當然,還有玩的更花的,比如在折變過程中,管理並不會按照規定進行,而是人為的延長這個過程,增加折變次數。
    比如,原本應該是直接交銅錢的,但官府卻要求先折變成絹帛,然後再把絹帛折變成絲綿,再把絲綿折為現錢。
    這樣一來,收到的錢經過三次翻倍,已經是原來的8倍以上。
    也難怪有人感歎,宋朝的苛斂方法超過曆代了。
    “朕翻閱庫檔,萬曆十年,太倉有糧一千九百萬石,銀四百萬兩。京城糧價,一石值銀二三錢。”
    “時至今日,京城糧價,值銀一兩。”
    “諸君,以為緣何?”
    “這?”
    聽到皇帝的話,一群人對視一眼後,都說不出話來。
    總不能說是因為神宗皇帝怠政,導致天下民不聊生吧?
    “張居正變法,馳我大明金銀之禁,朝廷以白銀收稅,民間也就以白銀為貨幣。”
    “然自隆慶開關至今,已有五十三年,流入大明的白銀,不知凡幾。”
    “我大明如今情況,與朕那日所言,百萬兩犒賞銀至遼東,有何異?”
    “焉不知,此時此刻,就如那彼時彼刻?”
    “陛下睿見。”
    早在南海子中見識過了皇帝所鑄的銀幣,畢自嚴當即說到。
    “朕早有鑄銀為幣,方便我大明天下百姓稱量使用之念,今日就讓大家一起來看看。”
    說著,朱由校拿起手中大的銀幣,對著眾人示意道。
    “大的這枚,銀八錢九厘,白金五錢,銅六錢,值銀一兩,朕稱之為銀元。”
    “小的這枚,四錢四分五厘,白金二錢五分,銅六錢,值銀五錢,朕稱之為銀分。”
    說白了就是一塊和五毛。
    “最主要的,這兩枚銀幣,都能吹的響。”
    說著,朱由校拿著銀幣吹了吹,頓時就是一陣輕鳴。
    見狀,眾大臣也學著皇帝的樣子做了起來,滿臉驚異。
    開始大規模生產後,寶泉局的工匠很快就找到了鑄銀幣的技巧,現在朱由校手中的銀幣,花紋已經是經過工匠升級過了。
    比朱由校畫出的還要精美。
    將近九成的含銀量,就算是有那個本事盜鑄,也要考慮風險和回報劃不劃算了。
    “這鑄銀幣,還有例外一個好處,那就是方便天下百姓交易,不用再出行隨身帶個絞剪了。”
    畢竟銀幣重量、成色都有統一要求,按數使用較為方便。
    要知道,市麵上流通的白銀就有“元絲”、“青絲”、“白絲”、“水絲”、“西鏪”、“石鏪”、“柳鏪”、“茶花”、“茴香”、“單傾”、“雙傾”等多種名色。
    “陛下英明。”
    聽到了皇帝這麽說,一眾大臣一邊拍著皇帝的馬屁,一邊仔細的打量著手中的銀幣。
    “陛下,臣請陛下廣開天恩,令天下各省開爐鑄銀,免我大明百姓錢荒之苦。”
    突然,韓爌身為內閣首輔,站出來說道。
    “此事不可。”
    聞言,朱由校瞬間警惕了起來。
    他雖然沒有記得嘉靖鑄幣失敗的事情。
    但他記得天啟鑄幣失敗的事情。
    天啟年間,因為朝廷缺錢的問題,就下過一道令各省鑄錢取息的命令。
    但最終卻是以鬧的一地雞毛而收場。
    而且還是罕見的鑄錢都能鑄賠了的案例。
    初鑄之錢,錢幹文重八斤八兩(合每枚重一錢三分六厘),後雖漸輕,至天啟二年秋,小薄之甚,擲地即碎,僅四斤八兩(合每枚重七分二厘),較初鑄者少四斤矣。
    後來,這些人甚至於在鑄錢的原料的配比上做手腳,由原來的銅七鉛三改為銅鉛各半。
    有些地方錢局甚至銅二、三,鉛七、八擲地便碎。
    直接導致民間百姓拒絕使用這種錢幣。
    而失敗的原因,和嘉靖貨幣改革政策失敗一樣,都是因為鑄錢機構相關人員的貪汙舞弊成風,不是克扣銅料,就是以私鑄之錢衝抵官鑄之錢,因此政府並沒有獲得利潤,多數錢局甚至還虧損。
    “鑄錢之事,事關天下生民,錢乃國家之重器,朕特設寶泉局,來辦此事,內帑、度支司、工部出人監督。”
    “陛下,臣請於南京亦設立寶泉局,鑄造銀錢。”
    聽到皇帝把鑄造銀幣權力從工部給拆出來了,身為工部侍郎的袁應泰覺得有些不滿,站出來提議道。
    “將白銀運到京師,鑄成貨幣,使天下商賈行之,如此運輸,恐有浪費民力之嫌啊。”
    “這是工部的意思?”
    聽到袁應泰的話,朱由校臉上沒表現出什麽,而是盯著他旁邊的王永光問道。
    “回陛下。”
    從皇帝的話語中察覺出了不對勁,王永光有些嫌棄的往邊上挪了挪後,說道。
    “常言道,清酒紅人麵,黃金動道心,鑄幣乃國家大事,為免有人貪汙銀料,還是僅在順天府設立寶泉局為好。”
    “嗯。”
    對於王永光的回答,朱由校感覺到非常的滿意。
    這看眼色的本事就比袁應泰強多了。
    “可是”
    “陛下。”
    袁應泰還想說什麽,就被新任的度支司正卿畢自嚴打斷。
    看不下去了,這姓袁的是怎麽考上進士的,沒看到上麵的皇帝眼睛已經睜的老大了嗎?
    哪是什麽?
    哪是關公睜眼了。
    “、這火耗。”
    “火耗。”
    朱由校聞言,出聲道。
    “四分歸寶泉局做原料與工錢,剩下七分,度支司二分,內帑五分,如何?”
    “這。”
    聞言,畢自嚴猶豫了一下,要不要再和皇帝要一分?
    畢竟鑄幣的火耗,皇帝已經分了兩分給外廷了。
    “畢大人,這內帑剛給外廷了五百萬兩銀子,您行行好,可不能連皇爺給內帑找的這點兒進項都拿去吧,不然這下次再找皇爺要銀子,皇爺也拿不出來啊。”
    聽到畢自嚴的不滿足,管錢的太監楊成秀笑著道。
    “可是這可都是國帑的金花銀啊。”
    聽出了楊成秀話語中的示好,畢自嚴還是在猶豫。
    金花銀,高純度的白銀啊。
    “罷了。”
    最終,還是朱由校擺了擺手道。
    “如今國事艱難,朕,就再讓給外廷一分。”
    隨著朱由校的話音落下,鑄銀幣火耗的事情就這麽定下了。
    外廷三分,內廷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