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大師們

字數:4572   加入書籤

A+A-




    第41章 大師們
    滬市。
    公共租界定盤路。
    公共租界,自1843年條約簽訂伊始,這裏就成為滬市重要的對外開放通商口岸,也是英吉利和美利堅國的共同租界之一。
    1899年這裏大幅度擴張,甚至達到了20餘平方千米,但到了今天邊界已經逐漸確定下來,並在常凱申的領導下這片區域來到了它的黃金年代。
    人稱十裏洋場,這裏就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林玉堂先生住在這條路上的一棟小院內,前些年他住在善鍾路的一套西式公寓內,但那裏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往事,從此之後他便搬到了這所公寓來。
    家裏雇傭了一個男管事阿方,從小也讀一些書,可以為他篩選一些報刊雜誌之類的。
    此刻阿方剛剛從門外走來,手裏捧著一堆信件以及報紙,他徑直上了二樓,在拐角處找到了書房。
    敲了兩下門,然後推門進入,書房的陳設並不奢華,一些時事報紙和書籍古籍比較多,牆上掛著的一幅書畫還算是顯眼。
    “先生您的那本《開明英文讀本》的再版稿費又到了,您要不要先看看。”
    阿方揚了揚最上麵的一封信件,裏麵很厚實,一看就有不少錢。
    彼時林玉堂編撰的《開明英文讀本》在全國的中學英語教學之中風靡一時,也為他帶來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書桌前麵一位身材修長的中年人正拿著一本書,對照起來處理著桌子上的草,他的眉毛濃密而整齊,有著一雙深邃的眼睛。
    林玉堂一直認為真正的文明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土壤,所以一直十分熱衷於種植一些草。
    在聽到管家的呼喊之後,他抬起頭看了一看,隨即說道。
    “那個不重要,先看看最近的報紙有沒有什麽好文章。”
    “是!”
    阿方也不多說話,點了點頭便將信件和報紙放在了旁邊的小桌上,坐在麵前自顧自的翻找起來。
    但是心裏不免一直有些奇怪,不知道這些先生的腦袋裏麵到底都在想些什麽,難道賺到的錢不比這些什麽文章時政更為為重要的嗎?
    但隻是心裏想一想而已,他顯然對於這事情十分熟練,也有著一定的文學素養,沒過多時就翻出了好幾篇,拿著鋼筆勾選出來,端端正正的折好放在一邊。
    “咦~這時報什麽時候也給寄了一份?”
    阿方有些奇怪,往日裏家中從來沒有訂這個什麽《時報》,畢竟保皇派如今已經變成了過街老鼠,不知是什麽緣故竟然也送了一份過來。
    他不免就有些好奇,打開一看,眼睛亮了一下。
    “阿方啊,今日怎麽這麽慢,快給我看看吧!”
    此刻林玉堂已經收拾完了草,洗了把手在書桌麵前有些百無聊賴。
    “好了先生,這就好了。”阿方將時報的這個版麵隨手塞了進去,隨後遞給了林玉堂。
    “嗯。”林玉堂低低地應了一聲,隨後戴上眼鏡仔仔細細地看了起來。
    過了良久,林玉堂長長地呼出一口氣,顯然有些失望,忍不住自言自語地評價道。
    “讀這些文章真真浪費光陰,不是說形勢一片大好,就是說我華夏要完了,如何好如何要完從來不說,從來都隻是一麵之詞,淺薄。”
    見先生有些不開心了,阿方也不免擔心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這份幫助先生看報紙的活計可是頂好的,不能讓先生對自己失望了。
    他忍不住提醒道:“先生,《時報》,看看《時報》罷,有篇文章還算有趣。”
    “時報?”林玉堂聽到這個名字就皺起了眉頭,有些不悅地說道。“是你糊塗了,還是我糊塗了,這時報怎麽也訂了?”
    “這這個先生不是我訂的,好像是他們自己送的。”
    “哼,不知改進,還總做些這種小伎倆。”
    時報的往事林玉堂是知道了,對於黃伯惠這種市儈的商人,他也素來不喜。
    .
    但既然已經到了手邊,阿方也提醒了,他就不免好奇地看了一眼。
    這時報到底刊登了什麽,能讓他們虧本也要送到家裏來。
    可不看不要緊,一看林玉堂的眼睛就再也離不開了。
    “沉默的大多數嗎?這名字和切入點倒是有些有趣。”
    彼時的文壇,這種角度的雜文時評還很少,《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人類的秉性這個角度討論問題,更是少見。
    可謂是將巨石丟入了水窪之中,激起了巨大的漣漪。
    “好啊!好啊!好啊!”
    看著看著,林玉堂連說三聲好,臉上激動地變得紅潤起來。
    “好久沒有看過這麽痛快的文章,有理有據,獨特而不失辛辣,可為我國人之意氣注入了一陣強心劑啊!”
    彼時的國內文壇,就連大師也不免對於國人的現狀感到極度的悲觀,對於歐美的強大心向往之,這是時代的局限性,無可厚非。
    但包國維這篇文章,顛覆了他們的認知,他結結實實的告訴在座的各位,人和人沒有什麽不同的,沉默和從眾是大多數人的劣根。
    而我們正是要團結一心,不再沉默,為國之崛起而努力奮進!
    痛快之餘,林玉堂不免有些奇怪,看向了文章的落款。
    “包國維。”
    他隨即對著阿方說道。
    “阿方,快去幫我查查,這個包國維到底是何方神聖,哪位文壇大師的馬甲,我一定要好好結識一番。”
    而隨著新《時報》在上海被投入一家又一家的文化界思想界名人的住所,《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的影響力也在不斷發酵。
    “有眉目了嗎?”
    一名眉目和善的圓臉中年人對著門口的小廝問道,他的手裏正拿著那份《時報》,版麵也正對著那篇《沉默的大多數》。
    小廝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他氣喘籲籲地從門外跑進來,撫著門框說不出話來。
    “慢些慢些,喝口水罷。”
    中年人臉上露出和煦笑容,從桌子上為他倒了一杯水。
    “謝謝,楚南先生。”
    喝了一口水,他才終於將肚子裏的話說出來。
    “那個包國維的身份查到了,據時報裏麵的編輯說,這是太炎先生的弟子,還是個高中生嘞。”
    “太炎先生的弟子?難怪難怪,真是少年英才啊!”
    隨即他又看了一眼文章的標題,忍不住感慨說道。
    “我從事教育這麽多年,這篇文章還真是振奮人心呐,他才是一個高中生啊!”他想到這裏不免起了興致,對著小廝說道。
    “來,將信紙拿來,既是高中生,我這個搞教育的定要寫封信好好勉勵一番。”
    說完就來到書桌麵前,準備動筆開始寫。
    這個時候,小廝卻有些為難了,他有些扭捏地說道:”楚南先生,咱們不知道這位包國維的地址啊,隻知道他好像是杭城誌誠中學的學生。”
    “無妨無妨,寄去學校也一樣,我先打個腹稿,你快去拿信紙和信封。”
    “還有封泥,千萬不要忘記了。”
    下一章淩晨定點發,明天的追讀關係到這本書的推薦,大佬們務必記得明天追讀,再次拜謝各位的打賞月票推薦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