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三十九章千尋——天上人間
字數:2742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明史帝仙傳 !
殊勝折返回三千學子住宿的十國書舍,穿過“天地人和”昆侖白玉廣場,繞過巍峨卓然而立、風格各異十國大學堂,來到學堂後一個寬闊寂寥,宛若天成,圓形似月、倒映天光的如江似湖的水域邊上,
萬裏清風徐來,江上水波蕩漾,側畔立一巨石,上以狂草書鐫兩字:“學海”,岸邊建一條氣勢頗為宏偉,寬度可容十人並排而行,下立石墩、平行於江麵,直通水域中央的打磨得光滑明亮的青石路橋,
遠望如一條浮於江麵蜿蜒盤旋的青龍,亦有一石碑,名曰:“勤徑”,水域中央是一方圓百裏的水泊高地小島(有點象水泊梁山),進口處石碑上寫著:“書山”,島上也確有十本大書,原來是十座形狀好似豎立的古線裝書一樣的巨石建築,這就是學子們棲息的書舍
方形書舍高約百丈,分十層,一層住三十位學子,每座書舍頂端還立有一個大大的隸書字,分別是:“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而每層學子的住宿非常讓人驚奇詫異,意想不到,
竟是有如敦煌莫高窟一般,在石壁上開鑿一個個石室或洞穴,一個石室或洞穴隻住一名學子,自二層以上的書室外建有護欄與環形走道回廊,而據說石室書舍並非人工手製而成,而是修行者禦使飛劍削掘所造,
而且這十塊巨石書舍並非出自人間,傳聞是來自天界劍仙們的試劍石,正因為是劍仙們煉劍之石,所以整體造型才如此方方正正,後來隨飛來神峰一起被搬離天界,
散布在此學海中心的書山之上,所以這十座巨石書舍,也被人間稱為檢驗才學的“試金石”,書山之島後直通後山界域,卻並未修建路橋,不過島後卻有一葉容乘十一人的舟楫,舟名叫:“苦舟”,
一山一徑,一海一舟皆是寓意:“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武嶽書院數百年之建造,實則苦心孤詣,匠心獨運,正是因為書院內在精神,與外部環境相呼應,加上天界靈峰神韻之博大精深,才形成天人合一的聚氣之勢,
這就是所謂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原由之所在,故武嶽書院自鄭天穹任院主以來,曆屆的論道證法修神大會,武嶽書院都是技壓群雄,名列前茅!
通過苦舟渡過學海,到達後山區域,先是一片鬱鬱蔥蔥,春風化雨,草木繁茂之林,名曰:“翰林”,林中每一棵樹皆是入學之子,開學之初親手種下,
並在每棵樹上掛一個銘牌,寫上植樹學子的名字,延襲至今,草木蔥籠,造就成就了不少人界赫赫有名的奇人異士,但也有始終未長成的或凋零枯萎之木,說來也怪凡是這樣的林木對應的植樹之人也往往毫無作為,不堪大用,不成大器。
翰林後是一靈氣氤氳、水霧彌漫的清潭,潭名刻在石碑上是鄭天穹手書的:“清潭”,
清潭之上,是一條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乃是九峰之清流匯成,化作一銀河倒掛之瀑布,墜入皓月清潭之中,終年不絕,川流不息,瀑布名鐫刻在崖壁上,亦是鄭天穹手書的“皓月”,
一瀑一潭合稱為:“清潭皓月、天上人間”
而此處崖壁上亦用飛劍開鑿十個石室,室名依次分別為十朝之名,沿崖壁外搭建有環形護欄與直通下方的蜿蜒走廊,廊頂滴雨處間隔一定的距離,掛有銅製的風鈴,
十室崖壁中央,一根碧綠青翠的樹枝生長而出,枝節上掛著一個古銅色大鍾,鍾上刻著此處石室所在的名稱:“水雲間”,這十室原來是給入學武嶽書院的十名女弟子居住的,
而水雲間處銅鍾旁還建有一處茅篷小屋,是給守護女弟子的書院監舍所住,亦是一名女修,據說修為了得,是鄭天穹親點的修仙女道人,尋常人不經她允許是絕對進不來的。
住處瀑布下長有幾杆奇特的竹子,通體緋紅,竹身上居然有點點淚痕珠跡,原來是永州九嶷山移植過來的“湘妃竹”,亦稱“斑竹”,傳說是舜帝南巡,崩於蒼梧,葬於九嶷,
娥皇、女英二人下江南一路尋夫,來到九嶷,卻仍沒找到帝陵,哭泣感天動地,血淚拋灑在九嶷竹上,便成了有名的“湘妃斑竹”,傳頌至今,千古聞名。
再往上行,便是武嶽書院飛來神峰真正的範圍地界,九峰環繞,清風仙霧靈氣神韻飄灑,境界全殊,有若仙境,歎為觀止。
卻說殊勝穿過青石鋪就的勤徑,來到書山之島,緩步登上石書學舍處的唐代石室二百九十九號,拿出打開石門的古銅鑰匙,開鎖入內,環視石室四壁,潔淨光亮,應是每天有護工勤雜人員打掃,
室內有一石床、石桌、石櫃、頂部安一顆神奇的“夜明珠”,白天不會發光,隨著天色將晚與光線明暗自行調節亮度,但自晚間已時(即現在的九點半)起,
便會由武嶽書院十國國老,施法將明珠處機關開啟,縮回頂部石匣裏,自然石室內一片漆黑,隻會留兩處一麵朝裏,一麵向外的透氣通風的小軒窗。
而那神奇的“夜明珠”並非世俗所有之物,乃是武嶽書院曆代修行有成之輩,去到武嶽書院飛來神峰延伸空間,遙遠的深山大澤,有一處叫“山海經”的地方,捕殺一種叫“夜明”獨目奇獸,得到的奇獸的眼睛,也就是現在石室頂部的“夜明珠”。
殊勝上到石床,正想盤腿打坐,靜修功課時,突然聽到一陣“嘭嘭”的敲門聲,他不由奇怪地想:“這麽晚了,怎麽還有人來找自己呢?”,於是下床,想開門看看到底是誰夜間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