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四十七章築基——百日修行

字數:2968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明史帝仙傳 !
    一百名弟子齊聚一峰,都是環形連通開鋪,無有間隔,有點類似於皇家眾多宮娥居住的方式,朝夕相處,年青人大多喜歡熱鬧,當然不嫌人多,殊勝本想和雲飛靠近點,但是卻沒被安排在一起,
    本以為第二天就會傳授儒家築基之法,但是接下來的生活頗出人意料,第一個月各峰訓練眾弟子的方法都是五花八門,各有不同,
    比如有一峰的訓練方式很古怪,也很殘酷,就是分成四組,一組二十五人,每組輪流分別關在一個大的屋子裏,屋內從上垂下二十五根繩子,
    連續七天讓這二十五名弟子,白晝到晚間睡覺前,不間歇地在房內圍繞連續不斷地疾步行走,決不準坐下休息,更不能講話,連吃飯喝水都在不停地行走間完成,
    實在累了隻能在統一時段扯著垂下的繩子喘息一小會,然後又馬上再接著走,連大小解都嚴格控製時間,絕不能借機偷懶與開溜,誰若違反那就會有戒尺伺候,
    於是幾天下來,眾人的大腿腫得象水桶般大小,淤血全部堆積在腿上,有些人連大便都有汙血排出,但七天過後,眾人的體質有了明顯地改善,仿佛如脫胎換骨般與之前的自己不一樣,
    還有別的峰針對修行者眼、耳、心、鼻、身、口、意的強化訓練,或站樁、或倒立、或攀爬、或水下憋氣、
    或仿照印度苦行僧耐饑、耐寒、耐渴的忍耐力修練等等,不一而足,一時間弄得眾人叫苦不迭,但都受益非淺,
    其實都是遵循亞聖的《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殊勝在天峰的修練過程卻是苦其心誌、動心忍性,有點借鑒類似於佛家的修持方式,即要求修行者在一個月內修習閉口禪、絕對不允許講話,更嚴禁大聲喧嘩,甚至連咳嗽與噴嚏都要避免,
    一日隻吃兩頓、飯菜量少、過午不食,油膩犖腥口腹之樂一概戒之,清晨需早起劈柴擔水,白天必須恭謹端坐,凝神靜意
    以隸書字體抄寫儒家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其實閉口禪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謂“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因為如果一個人心裏不清淨,即便不說話,腦子裏也會翻江倒海,
    思慮叢叢,很難把持,而且一不注意就會衝口而出,習慣養成很難糾正,不讓他講話,會很感憋悶,必須內在達到靜界,才能無欲無言。
    人在逆境中總是感覺時間分外的漫長,在順境時卻感覺日子過得轉眼飛快,一個月的訓練期總算結束了,眾人心裏暗暗鬆了口氣。
    這天晨起,九百名弟子又齊聚青靈白玉廣場整齊排列,席地而坐,天帝九劍之主環廣場邊九個方向而立,並祭起九柄仙劍,發出熾烈的劍芒連成一片,將整個廣場覆蓋,
    將廣場內的一切與外界隔絕開來,以免儒門心法外泄,前方主台高座的是九流峰之主與五溪五倫峰之主,今天是為九百名登堂入室弟子宣講儒門築基之道,
    五倫中象征“父子有親”溪峰之主先站起,說道:“我儒門修行自然遵儒經為法,行儒法之道,《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他微微一頓直白道:“人為何要修行?隻因人生在世,白駒過隙,有如朝露,去日苦多!亦如蜉蝣,朝生暮死!既苦且短,為歡幾何?但古人有雲,朝聞道,夕可死!這又是何意呢?”
    “長幼有序”溪峰之主接著道:“聞道即可發心,發心即可修行,修行則可延年,但並非為在人中享樂,人有此身,便會生老病死,修行乃是為以心馭身,超凡入聖,了苦解脫!”
    “夫婦有別”溪峰之主道:“世間有三教,分為儒釋道,三家修行各有不同,對應人身,頭為六陽之首,佛門修行以光明為頂,即從頭部泥丸宮開始演化,
    道門有言,上善若水,處下不爭,故以小腹下三寸為丹田,安鼎設爐采藥煉丹,而我儒門不偏不倚,居中行道,故從肉身上下之中,即胸前膻中穴開始聚氣修持。”
    “君臣有義”溪峰之主道:“築基之始,須齋戒沐浴,焚香打掃,選一清淨之室,靜心調息,雙目微闔,舌頂上齶,行呼吸導引之術,隨意注氣於心窩膻中穴。”
    “朋友有信”溪峰之主道:“待有得內氣之感,再轉入下階段,配合呼吸徐徐將氣機下沉至小腹部丹田處,抱元守一,以意養之,勿忘勿助,似守非守,調動元神元氣溫培護養,是為築基之法!”
    九流天峰之主道:“養之既久,無有相生,下腹部位會有溫潤精生、元氣湧動之感,並擴散通達四肢百骸,如春風送暖百花盛開,
    我們每一峰的弟子,在築基前,都由各峰之主在你們丹田小腹處預先種入儒門丹苗,煉精化氣、激發丹苗,是為築基成功!”
    九流地峰之主道:“你們中有帶藝投師的,有毫無任何修行經曆的,我儒門心法,博大精深,有海納百川之力,不論你以前是正道修持還是旁門左道,以後都逃不出我儒門心法的融煉與製約,
    往往從沒修行過的弟子,更容易築基成功,因為他沒有別的門派的東西來幹擾於他,所以我勸諸位不管你以前是在哪裏修行過,以後都要把之前所學摒棄掉,
    否則你儒家修行進度會受其影響,因為你身上的東西太雜,氣機紊亂,沒有遵從‘不二法門’的修持要求,我們的丹苗會限製於你!請各位各自思量,自主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