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信心滿滿的楊英

字數:4181   加入書籤

A+A-


    楊廣重生記!
    搞清楚一切,楊英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隻要是稍微懂點曆史的人知道。
    在楊英的心中一直都認為對於隋煬帝楊廣的認知都是李唐為了證明他們竊國是順應了民意從而抹黑的結果。
    隋朝其實和秦朝極其的相似,二者都是二世而亡。
    秦二世得得確確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任用趙高欺上瞞下,指鹿為馬。
    楊廣則是略有不同,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君主,擁有宏遠的理想。
    不然他也不會興科舉開辟寒門子弟進入朝堂的通道。
    統度量,廢除南北地區度量,貨幣差異,統一采用隋製度量和貨幣。
    鑿運河,有效的溝通南北,加強南北的經濟交流。
    楊廣很大程度上有些像嬴政,隻不過他沒有嬴政那樣的耐心,也沒有嬴政那樣的社會環境。
    秦朝在秦惠文王之時就開始致力打壓老氏族的勢力。
    嬴政徹底掌權之後,秦國的老氏族基本已經掀不起任何風浪,秦國成功的擺脫了對老氏族的依賴。
    而隋朝呢?
    經曆南北朝三百年分裂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三百年間崛起的門閥世家無數。
    隋朝的建立是以崛起關隴軍事貴族為基礎的世家門閥統治的集團。
    說的難聽點,隋朝就像後世的集團公司一樣,是由無數個子公司組成的。
    隋文帝楊堅則是有幸成為這個統治集團的董事長。
    身為董事長的楊堅或者楊廣考慮更多的是這個公司的長遠發展。
    作為股東的山東士族和關隴軍事貴族則考慮更多的是對於前期投資的回報。
    隋文帝楊堅采取了綏靖政策,隻要這些門閥世家不做的太過分,他會選擇睜一眼閉一隻眼。
    而心高氣傲的楊廣就不會像他老子一樣對這些門閥世家多多忍讓。
    他有他需要實現抱負和理想,在他看來門閥和世家已經成為了大隋的絆腳石。
    基於他們又是大隋的原始股東,貿然采取激進的手段必然會引發天下再次大亂。
    楊廣想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一點的瓦解門閥世家根基,但楊廣聰明,世家和門閥的家主們也不是傻子。
    當楊廣提出“開科舉”打開寒門子弟上升通道,從而打破世家門閥對於朝堂的統治。
    這如同後世的上市公司一般,想要稀釋股東手中的股份沒有全體股東的同意是萬萬行不通的。
    而寒門子弟的努力,絕對不是幾代人積累的傳承所能比擬的。
    於是開科舉也就成了流於形式的國策。
    一計不成的楊廣,又生一計。
    將內部矛盾向外部矛盾轉嫁,於是便有了如同過家家般的三打高句麗。
    楊廣就是想利用對外擴張的契機,削弱關隴軍事貴族的實力。
    當然他忽略一點,戰爭削弱關隴軍事貴族實力的同時,也讓國家的民生也變得日漸凋敝。
    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讓億兆百姓對大隋朝失去的信心,各種的野心家和陰謀家如雨後的春筍一般冒出
    原本的楊廣已經死去,取而代之的是後世的現代青年楊英重生而來。
    楊英看來,華夏兩千年的封建史中始終就沒有少了門閥和世家的影子。
    權欲是人這種動物永遠無法摒棄的本能!
    雖然受過後世良好教育的現代人楊英沒有了古人對於生命的漠視。
    不得不說對於權欲的向往還是本能的存在。
    誰人不想
    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
    就連我們推崇的聖人,周遊列國難道僅僅隻是為了傳承他的學說?
    稍稍讀過一些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現在的楊英一躍成為掌控天下的九五至尊,但他需要麵對的局麵並不比開局一隻碗的太祖容易許多。
    現在是大業十二年七月,原本的楊廣為了躲開滿地的義軍,龜縮在江都。
    等到十月,大隋朝唯一一個對楊廣忠心耿耿的將領張須陀戰死,隨即便敲響了大隋朝的喪鍾。
    幾個月後,雖說沒有隋唐演義中說的十八路反王和七十二路煙塵的波瀾壯闊。
    也是各地義軍蜂擁而起,整個中原大地除了幾個比較大的城市,基本都成為了義軍滋生的沃土。
    北方的義軍還不是最要命的,身在江都楊英至少現在身邊還有十萬忠勇驍果軍保護。
    俗話說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突破的!
    對於現在的楊英來說,最要命的是一年之後的“江都兵變”。
    那個時刻扮演楊廣忠臣的宇文化及會在大業十四年(公元618)的三月悍然發動兵變。
    原本楊廣倚仗十萬梟果軍成為了催命的小鬼,他的大好人頭也永遠的留在了江都行宮的大殿之上。
    一年多的時間說長不長,轉眼即逝。
    楊英可不想落下一個楊廣的下場,讓令狐行達和司馬德戡殺死的行宮之內。
    他必須要找到自救的方法。
    一個人甚至一個時代在曆史的長河中就如同一個塵埃。
    楊英不願意泯滅在曆史的車輪下,他要成為一個曆史長河中不一樣的煙火!
    終然最後證明一切都是螳臂當車,成為曆史長河中的柴火。
    至少自己曾經為此努力過,他始終記得那句引為座右銘的話
    我命由我不由天!
    既然有了終極目標,那麽楊英也靜下心來運用自己手握曆史劇本的優勢,細細地盤算起來。
    楊英覺得如今的局勢還沒有真正的走上絕境,有些事情的走向還是在可控範圍內。
    他覺得現在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心的問題,這個人心不是門閥世家的心,而是億兆百姓的心。
    要恢複百姓的信心首要滿足的就是滿足百姓活下去的希望,這個希望就是——糧食。
    這個問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比較難,但對於當前局勢下的大隋朝並不是什麽難事。
    畢竟隋朝六大糧倉含嘉倉、洛口倉、永豐倉,常平倉還掌握在大隋朝廷的手中。
    隻要楊英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解決“江都兵變”這個隱患,就能暫時穩定江都。
    楊英就能憑借大隋豐厚糧食儲備,一點點的收攏流民,平息百姓心中的戾氣。
    借助大隋百姓的力量,一點一點重建大隋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