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吳對策

字數:3510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蜀漢戰鬼 !
    第三章東吳對策
    “稱帝?哼!”
    派人把劉曄帶下去後,孫權頓時大發雷霆。孫權碧眼紫須,身著綠色大褂,持劍在自己在建業大殿中踱著步子。
    “不歸還南郡,讓本王稱帝。他曹睿小兒可是算的清楚,他手裏抓著南郡,等他滅了季漢必然會以此為據點伐我東吳,到時候我是王還是帝,又有什麽區別?”
    “話是這麽說,但主公如今確實有稱帝的必要。”時年七十歲的老臣張昭諫言道。“主公如今已經在江東穩坐二十年,還魏國和季漢都以有皇帝名分互相攻伐,而吳王如今的名號,隆興天下,未免辜負了群臣的期待。”
    沒錯,孫權現在的名號可是相當不好聽,本來曹操為漢相時,孫權是吳侯,大漢吳侯。當時天下雖亂,但人人都打著漢家旗號,做漢吳侯也沒什麽。但曹丕稱帝正趕上關羽被東吳擒殺,劉備興師動眾要伐吳,結果孫權為了東吳政權也不講什麽光彩了,直接請臣曹魏,正趕上曹丕好大喜功,剛上台又想要做出那種萬般來朝的感覺,於是就封了孫權大魏吳王。
    因此,孫權這個王,直到現在還是魏國封的,這點臣子當然不滿,孫權他自己肯定也不舒服。明白人知道你當時迫不得已,不知道的都不明白大魏吳王為啥聯合季漢去攻打大魏,這不早反呢麽?
    稱帝雖然是個名號,但在這個時代,沒名號做事也不容易,但想稱帝也不容易。自漢吳夷陵之戰,魏吳南郡之戰後,東吳國力大損,雖有三州之地,卻都不算富饒。季漢北伐成功後,反而變成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國,這給孫權的稱帝帶來了不小阻力。而且更關鍵的問題是稱帝講究正統,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劉備是漢室宗親,打起了興複漢室的旗號,都代表了自己的正統。而孫權?作為一個割據政權的主人,孫權卻是跟前朝的正統沒多大聯係。
    結合這兩點原因,孫權的稱帝需要季漢和曹魏中的一方來支持,因此稱帝的事雖然比不上南郡重要,但也是孫權眼下要麵臨的問題之一。不過毫無疑問,如今漢魏兩國都想拉攏東吳,一個帝位顯然不能讓孫權滿足。
    不過魏國能支持孫權稱帝,季漢也可以。正如曹睿所料,孫權下令道:“來人,給我把子瑜(諸葛瑾字)叫來,我要和季漢談談我稱帝的事。”
    ……
    曹睿雖然想到了孫權會派使者與季漢交涉,但對於吳國的交涉手段他還是想差了一點。在諸葛瑾的嘴裏,魏國本來並不打算割讓的南郡被說成已經打算被割讓給吳國的地盤。諸葛瑾以此為由,希望迫使季漢支持東吳稱帝,再以季漢的支持來作為孫權向魏國討要南郡的資本。
    曆史上東吳要稱帝的時候,確實獲得了季漢的支持,但那是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諸葛亮北伐又屢屢受挫,以張飛為首的蜀國一批重要將領皆在夷陵之戰中殞命的情況下,不得已所以答應。但現在諸葛瑾一提到東吳稱帝之事,本來經常和諸葛亮過不去的廖立卻突然站出來,對著諸葛瑾就罵道:“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我季漢先帝以仁治國,以義服人,創高帝開天辟地之舉,適逢曹賊篡逆,這才受群臣百姓所望,榮登九五之尊。碧眼孫權除了割據江南,又有何作為,數次北伐連攻不破,所做擴張不過是為君子所不齒之背盟之事。結果背盟得了荊州以後,你們還把南郡丟了。江東之主,無非承兄之業,既無統一天下之雄心,又無開疆拓土之功績,此等庸主,也配提稱帝……”
    曆史上廖立因為劉備夷陵之戰窮兵黷武,終至大敗,且自己地位不夠理想,於諸葛亮掌權時因說劉備壞話被貶官。但此廖立非彼廖立,如今廖立至少對劉備沒多大意見,而且使出自己傑出的文采對著諸葛瑾就是一頓唇槍舌劍,一點麵子也不給。倒不如說,或許正是因為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才導致廖立更肆無忌憚地對著諸葛瑾狂噴口水。
    諸葛瑾是沒想到自己會被廖立當麵恫嚇,諸葛亮也有些看不過去。
    “公淵,你先退下,先帝在時就說擱下國仇,共謀天下,此事我們要從長計議,還請兄長在長安先住幾天。”
    諸葛亮如今相當於季漢的一把手,如今季漢名義上是劉禪治國,但實權是諸葛亮最大。廖立也不傻,諸葛亮喊停他就不再說了。聽廖立這一番話,諸葛瑾也像是從烈火中走了一趟,渾身像針紮一般難受。諸葛瑾是能隱忍,但他也是個男人,當著季漢這麽多大臣的麵被這麽斥責,麵子往哪裏擱?而且諸葛瑾不管怎麽被說也不能還嘴,一是他必須顧及到漢吳兩家的關係,二是東吳拿人家手短,當初說的分荊州,但現在確實是荊州分別在吳和魏兩家的手裏,季漢的那份被東吳搶去了。
    而第三,也是真正讓諸葛瑾驚訝的一點,則是他在諸葛亮的身側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沒錯,此人穿著紅黑相見的戰袍,身長八尺,身材雖不臃腫,但隔著衣服就能隱約看到他身上如獵豹一般的肌肉,再加上棱角分明的麵孔更讓他顯得顯得而又幹練,他骨子裏透著的那股英武不凡的氣場諸葛瑾絕不可能忘記。
    沒錯,諸葛瑾看的人正是趙興。三年前,趙興識破潘璋的計策,對諸葛瑾和潘璋的部曲進行了連夜奔襲,在曹魏不過是一個千人將的趙興在江陵中洲以西大破潘璋和諸葛瑾所部。諸葛瑾忘不了那天,正是這個人,在諸葛瑾眼皮底下將東吳的肱骨將領之一潘璋斬殺。而若不是潘璋在拚命掩護,諸葛瑾估計也會死在那場戰爭中回不去了。
    時來運轉,三年前魏國的無名小卒,如今成了季漢三位開府大臣之一。因為趙興屠胡的事件,河套關中的百姓沒有不認識趙興的。即便是在東吳,蜀漢戰鬼的威名也一直流傳著,對於這樣一個奇跡一般的人物,諸葛瑾不可能不忌憚。他甚至覺得,自己如果敢輕舉妄動,手無寸鐵的趙興也可以當場手刃了他,就像當初在夷道手刃陸遜一樣,這使得諸葛瑾一邊被廖立罵著,一邊還被趙興嚇得不敢輕舉妄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管趙興是不是有那個意思,諸葛瑾都會畏懼。退下的時候,諸葛瑾還想著趙興來日可能成為東吳的心腹大患,他心想著在回吳迪之前還要多打聽一些趙興的情報。
    劉禪作為皇帝,在諸葛瑾退下後主動打開了話題。
    “既然東吳如今提出稱帝的事,諸位愛卿對此有什麽看法,都不必多慮,隻管說就是了。”
    劉禪語畢,大臣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其中不支持稱帝的稍多一點。畢竟季漢立國之本是興複漢室,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天下隻能有一個皇帝,如今季漢坐擁四州之地,國力比東吳強大,為什麽要為了東吳舍棄國家的榮耀?
    而也有些大臣說出了如今大勢,那就是如今天下大勢,魏國國力第一,季漢第二,東吳第三,魏國國力雖然最強,但因為漢魏之間的地形守方占據絕對優勢,所以誰也攻不下誰。因此有必要拉攏東吳的力量,誰能拉攏東吳,誰就能打開局勢。
    總之,朝堂上的大臣們就這樣分成了兩派,其中張飛自然是站在反對派這一邊,他對東吳是沒有任何信任的,這也使得反對東吳稱帝的大臣占據了有利位置。
    大多數群臣都已經發表了意見,劉禪又問道:“朕覺得兩邊都有各自的道理,相父又是怎麽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