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隻有更好
字數:3274 加入書籤
宋太平看到溫祥瑞和自己母親李曉夢帶領的研發團隊,對產品吹毛求疵,要求達到完美程度,連忙趕往研發企劃部,從實驗室裏將溫祥瑞和母親李曉夢強行從實驗室裏拉出來,叫到一間辦公室,屏退了辦公室裏其他職員,關上房門,才講解其中緣由:
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將“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作為自己的經營信條。不斷地追求進步和完善,可以成為企業前進的動力。不過,有句古話,水滿則滋,月盈則虧。一件事物好到了極點,往往就會成為壞的開始。
管理學有一個彼得斯定律,這個定律是由美國管理學家t彼得斯提出。指為產品最後1%的完滿性所做的努力,可能導致市場的喪失。
彼得斯定律給管理者的啟示就是:精細勿拘細,求全莫貪全。正如一句經典的廣告詞所言: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現在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一定要統籌好產品競爭與市場競爭、質量競爭與速度競爭。
做產品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哪件產品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無缺,即使是再出色的設計師,其設計出的產品也可能在某些方麵存在缺陷。寶寶ruǎn jiàn公司為了其視窗操作係統,維持著一支由千餘人組成的開發人員隊伍,其中個個都是極為出色的ruǎn jiàn工程師。即使這樣,你也會經常看到,當一個新寶寶ruǎn jiàn公司產品推出之後,不用多長時間你就能找到該產品的升級包或是補丁。這不正說明了寶寶ruǎn jiàn公司的產品具有lòu dòng嗎?為什麽寶寶ruǎn jiàn公司要把存有lòu dòng的產品推向市場呢?難道寶寶ruǎn jiàn公司沒有意識到很多的計算機病毒正是通過這些寶寶ruǎn jiàn公司產品的lòu dòng而對計算機進行攻擊嗎?
我們應該相信,寶寶ruǎn jiàn公司的經營者一定知道,將仍存在一定缺陷的產品推向市場,很有可能帶來負麵的影響。然而,倘若寶寶ruǎn jiàn公司執意於追求產品的完美,一直等到將所有的產品lòu dòng加以彌補之後,再向市場推出這一完美的產品,那不知道下一款新操作係統的出現要等到何年何月,而且估計那時的操作係統市場,十之**已經“城頭變換大王旗”。
某中小型的it企業,老總屬於完美主義者,ruǎn jiàn或技術有一點瑕疵都要返工重來。公司曾推出一個遊戲ruǎn jiàn,比目前市場上第一品牌更具優勢和吸引力。但老總認為這個遊戲太簡單,用戶隻要玩上20次就可以通關了,必須增加複雜程度。結果重新開始設計,最後耽誤了5個多月,讓對手的產品搶占了先機而成為全國第一品牌。
如果我們將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分解,可以將其分為基本需求和擴展需求。消費者每購買一件商品,首先考慮的是基本需求,即這件商品首先是否能滿足自己一些最基本的需求,就像購買牙刷主要是為了刷牙。在滿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後,消費者才會考慮其擴展需求,如產品的質量、外觀、性能等等。每一件產品,都必須能夠首先具有滿足一定消費者基本需求的能力,而商家對產品或fú wù的不斷改進,則多數是在質量、外觀、性能等消費者擴展需求上下功夫。
誠然,在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同時,為消費者tí gòng更多的延伸需求,從表麵上來看是一件好事。
香蕉手機公司的管理者忽視了計算機市場的特性,那就是快。在個人電腦行業中,時間是起決定性的競爭要素,如果能在短時期內生產出領先的產品投放市場,則更容易獲得市場上的成功,這也就要求企業不能在產品的改進上投入無休止的時間,而這個錯誤卻恰恰發生在了蘋果的身上。
由於一大批公司進入個人電腦市場,香蕉手機公司的處境愈發不妙。為了扭轉在市場上的不利局麵,香蕉手機公司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那就是推出一款超出所有競爭對手產品性能的超級電腦。香蕉手機公司希望通過推出這款新產品,能夠讓自己永遠居於競爭前列,以扭轉目前不利的局麵。
為了做好這款名叫“蘋果三型”的超級電腦的開發研製工作,香蕉手機公司的總經理親自上陣,並全麵負責。然而工程師出身的他,卻缺乏必要的商業營銷知識。他認為,電腦既然是一種高科技產品,自然市場也就圍繞著科技的領先性展開競爭,因而誰能推出更高級的電腦,誰就能搶占市場。因此,他對這款新的超級電腦在其性能等諸多方麵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一係列的指標都要求做到高、精、尖,以至於香蕉手機公司的科研人員都開始叫苦不迭。開發一年半後,整個“蘋果三型”電腦仍有五分之三的技術問題處於一片空白的狀態。新產品預計推出時間也不得不一拖再拖。雖然香蕉手機公司的管理層一再對外宣布:蘋果正是出於顧客需要的考慮,才一再推遲了蘋果三型的上市時間。由於蘋果出產的都是精品,因而絕對不能夠草率地粗製濫造。然而,市場和消費者的耐心都是有限度的。為了表明蘋果對時間承諾的重視,蘋果還是在沒有做到預期設計目標的情況下,就將自己的“蘋果三型”電腦推向了市場。
由於產品在對外的宣傳中是以預計的高水準作為炒作點,而實際產品卻難以達到原先預計的水平,因而新產品上市不久,廣告和產品的嚴重不符導致顧客怨聲不斷,輿論媒體也趁機大做文章。此時的香蕉手機公司,也開始陷入了一個低穀時期。
從一個家用電腦的先鋒,滑落為一個缺乏信譽的二流公司,蘋果的教訓不能說不慘重。其實,蘋果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聽到顧客的需求,而是故步自封地要求產品的完美和技術的絕對領先。商機是瞬息萬變的,企業生產的不需要是完美的藝術品,而應該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商品。及時地滿足客戶、較快地占領市場才是企業克敵製勝的法寶。
但是過分追求產品的完美性,可能導致兩個方麵的不利影響。首先是產品的成本。要追求產品的完美性,就需要企業在研發方麵進行大量的投入,而這會使產品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產品的價格也會隨之增加。一旦產品的價格超出了消費者所能承受的範圍,即使是再完美的產品,也很難被消費者所接受。其次是產品投入市場的時間。進入市場的時機非常重要,有時市場機遇稍縱即逝。一味地追求完美而遲遲不肯投入市場,很可能讓你無法抓住眼前的市場機遇。
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企業在確定自己的生產量時應做到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其實,在產品的研發過程中也是如此。也許為了那最後的1%,我們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而卻很難獲得額外的收益。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這種做法又有何意義呢?
我們需要根據試用新產品同胞的反饋信息,全力提升產品的科技技術含量,而不是完美上過於糾葛。
溫祥瑞和李曉夢恍然大悟,有些慚愧的坦誠他們的失誤,立即向宋太平告退,返回研發團隊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