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君臣盟壇受戮(一)

字數:4081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經典春秋 !
    1.
    按照魯莊公之命,瀕孫生接王姬先來到魯國住進郊外驛館。雖是高規格接待,隻是魯莊公並不相見。過幾日,又由顓孫生送王姬去齊國。齊襄公迎親大婚自不必說。隻是顓孫生在齊襄公大婚之日求見。
    大禮恭喜之後,顓孫生說:“先君死於齊國,魯國舉國哀悼。我主公思悼念父君,也思念母親。日夜茶飯難進,我主公恭請舅父恩準接回母親協理朝綱,亦守孝期,這也是魯國必備的禮節啊。”
    齊襄公聽罷無言以對。想了半天才回了句:“文薑是魯國人,既然外甥甥恭請,寡人並無挽留之理。”
    話雖如此,心卻有無奈之感。實際上齊襄公心裏對文薑是難舍難分的。自魯桓公被彭生殺害,其緣由幾乎無人不曉。文薑自愧對不住夫君,亦愧對魯國朝政黎民,所以羞於回國。為了躲過魯國臣民的責難,文薑沒有隨魯桓公的靈柩回國,而是仍然滯留在齊國。
    按照那時的常理,新寡文薑,自應守喪哀悼,替夫掛孝,安分守己才是。文薑堅持不回魯國,這更給予齊襄公重溫往日裏薑諸兒的放蕩機會。所以文薑留在齊國期間不像正常的喪夫之妻素顏素身,懷悼念之事。而是照樣服飾光鮮與齊襄公朝夕共處形影不離,且曾同車出遊,招搖過市。更是密室重溫往日情懷,放縱萬般情種。如膠似漆班的日子,也讓齊襄公怎麽能放下。
    然而,齊襄公見魯國曉之以禮、動之以情,無可厚非。又礙於公眾輿論,隻得放文薑回國。
    臨行之際,兄妹之間更是難舍難分,淚眼蒙蒙。
    一方言稱珍重,一方“相見有時!”彼此仍舊信誓旦旦要來日相見。然後灑淚相別。
    文薑一方麵不舍薑諸兒;另一方麵羞得回故裏見魯國父老。離開齊國的時候不免腳下沉重,亦步亦趨。心情相當沉重,當車隊到了齊魯邊境,一個叫糕地的地方,文薑就堅持停下來歇息。
    文薑下了車見糕地行館整潔,隨屬邊境卻實為齊國領地,再往前就是魯國的地域了。他望見魯國卻不想再前進一步了。就對身邊人感歎地說:“此地甚好,這就是我的家了。”
    文薑吩咐從人回稟魯莊公:“告訴同兒,我已經是未亡人了。現在別無所求,隻求個安逸閑適,此一生不想再回宮了。如果要我回宮,就等我死了之後再說吧!”
    文薑把話說到絕處,就是不給魯莊公及朝臣們任何還口勸歸的餘地。
    魯莊公也知道母親無顏歸國,論情她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應該竭盡孝道,論義則是殺父仇人,怎麽可以頤養於宮闕。即便是文薑回宮,魯莊公也不好處置,就在糕地對麵的魯國屬地的祝邱為文薑建造高級驛館,迎母親文薑回魯國居住。
    這裏與糕地隻一水之隔,可以眺望齊國山水,也可以借景生情,思念那一片熱戀情懷。文薑欣然答應了。雖說身在魯境,心卻可以遙望齊國。在這裏更能體現文薑雖然身在魯國,卻心向齊國的精神境界。
    齊襄公迎來大婚。送走文薑之後,齊襄公心裏也是平靜了一陣。
    自從策劃殺了魯桓公後,國內沸沸揚揚、議論紛紛,都說他這個國君無道,幹了喪天害理的事,必有報應。齊襄公聽到這些也有自愧更有無名怒火,想做點正事以平息國內輿論。
    那麽他齊國國君該做什麽事情呢?齊襄公想:“鄭國有高渠彌拭君,衛國有姬朔被逐留齊,兩件都是大題目,但衛國立公子黔牟卻是周王室之婿,方娶王姬,可謂連襟一場,即刻伐衛便與黔牟作對,又有些與情於理不好交代。不如先討伐鄭國的弑君罪,諸侯必然畏服。但轉念一想,舉兵伐鄭勝負難算啊”?思來想去,就有一招兒在腦子裏閃過。
    其實在鄭國高渠彌弑君一事一直就被蒙蔽了。鄭國百姓光知道是有人暗箭射殺了鄭昭公,卻不知道這個射出暗箭的人是誰。那麽齊襄公怎麽就知道是高渠彌暗殺了鄭昭公呢?
    這還要從那個跟隨鄭昭公,負責貼身保衛的軍吏說起。
    那天這個軍吏向祭足匯報了那個飛毛腿所見所聞。向祭足公開了暗殺鄭昭公的劊子手信息。實指望祭足能出麵做主,對高渠彌正法以報鄭昭公的仇。卻被祭足給黑下了這個信息。因為祭足敏感到弑君的背後,還是公族之間的政權問題。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不僅難為鄭昭公報仇,即便報了這個仇,自己也將卷進公族為奪君位惡戰的旋渦。不過祭足還是多了一個心眼,讓這個軍吏帶著一幹人趕緊逃離鄭國這個是非之地。祭足與軍吏耳語的話,就是讓他逃往齊國,並向齊國透露高渠彌暗箭射殺鄭昭公的事實。
    於是這個軍吏在朝堂上做了證詞之後,便逃出了鄭國。幾個軍吏一直逃到齊國,並要求麵見齊襄公,想齊襄公述說了高渠彌射殺鄭昭公的原委。這一幕就這樣刻入了齊襄公的心底。齊襄公留下了幾個軍士充入自己的衛士之中,也好留作以後來當麵指正。
    2.
    這一天,齊襄公想好了一計,叫人草擬國書一封,派使臣趕赴鄭國致書姬亹。約姬亹到首止兩國相會為盟。首止是齊國東南的一個城邑,也是鄭國君臣能進入齊國的最近之地。
    鄭國姬亹繼位剛剛半年。成為一國國君以來,一直苦於內有姬突在櫟邑想複辟朝政,外有強宋及蔡國、陳國為敵,可謂是內憂外患,無法擺脫其難受的局麵。收到齊襄公的國書大喜過望。心想:有齊國國君與我鄭國會盟交往,鄭國就不會再怕宋國和幾個周邊小國了。如能得到齊襄公的支持,掃平姬突也是很容易的事。如能背靠齊國自己的朝政豈不是安如泰山了嗎!
    想到這裏,便招高渠彌、祭足同往首止與齊襄公會盟。
    祭足立即滿臉苦相,說話有氣無力:“國君不知,臣近日上吐下瀉,渾身無力,難以長途顛簸跟隨,望請國君海涵。”
    高渠彌說:“既然祭足大人有病在身,姑且留守都城,以防姬突造事。”
    姬亹點頭稱應允。
    “那就拜托大人固守都城,以防不測。”
    祭足感恩不盡。
    大臣原繁在殿堂目睹了祭足的一番表演。進殿時生龍活虎一般,聽到去齊國與齊襄公會盟,立刻就愁眉苦臉裝病,心裏自然有疑慮。見證了祭足推遲不隨國君的整個過程的原繁下殿時靠近祭足,他想問個根源。
    “新君欲結好齊國,君應該隨之輔佐才是啊,我看你並無大恙,為何裝病而不跟隨?”
    祭足也知道原繁視己為師,仰慕已久,並無惡意。
    就說:“齊襄公凶悍殘忍,嗣守兵強馬壯的齊國,有必要拉攏一個弱國嗎?與其會盟多半凶多吉少。況先君昭公有功於齊,在齊國一直有好的口碑。當年也是與薑諸兒並力齊驅戎狄,豈能不念舊日知交。大國國君其心難測,以大結小,必有密謀。此一行君臣性命難保啊?”
    原繁被祭足說的後背發涼,他吃驚地睜大眼睛,看著祭足,“果真會如此,那您為什麽不勸阻他們君臣?”
    祭足歎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也許是冤有頭、債有主吧。”
    大夫原繁聽了祭足的話,一夜沒有合眼,他擔心災難不斷的鄭國以後該怎麽辦呢?
    第二天一早,原繁就來拜見祭足。
    “如果不出您的預料,鄭國又將無主,姬斖之後誰來做鄭國國君呢?”
    “必然是姬嬰了。”祭足毫不猶豫地說。“一是姬嬰儀表人才,二是先君莊公曾說過姬嬰有繼位的才能。我想立姬嬰朝中應該無疑義。”
    “人都說你祭足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我就姑且以姬斖與高渠彌此行安危試探一下真偽。”
    祭足笑了,“那你就看吧。”
    “看祭足大人是不是神!”
    原繁說著自己也笑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