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寧遠之戰(一)

字數:1993   加入書籤

A+A-




    淺談清朝!
    明熹宗朱由校喜歡視察邊關,替他巡視邊關的人也比較特別因為這個組織叫“東廠”。
    魏忠賢掌權後派遣自己的黨羽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帶著數萬武器裝備來到關門,供給邊關軍隊,又用白金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等銀幣賞賜將士,賜給孫承宗蟒服、白金等,表麵上是慰勞軍隊,實際上是窺探軍情。孫承宗出關巡視寧遠,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上書給朱由校,說不能讓宦官監軍,但朱由校卻回複說這沒什麽。使者到邊關後,孫承宗隻用茶水招待。
    而此時魏忠賢企圖擴張權利,見到孫承宗功勞非常高,想要攀附,於是派劉應坤向孫承宗表明自己的意思。但孫承宗見到劉應坤之後與他一句話也不說,魏忠賢因此記恨孫承宗。
    魏忠賢迫害朝中大臣,將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驅逐出京,孫承宗正在巡視薊州一帶,想到上反對奏書皇上未必會親自閱覽,於是以賀壽為由請求入朝麵奏,借機彈劾魏忠賢。魏廣微聽說後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魏忠賢,說孫承宗打算以清君側為由殺掉魏忠賢,魏忠賢於是跑到皇帝朱由校床前,哭著求情,顧秉謙也說沒有聖旨私自離開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於是朱由校連夜召見兵部尚書,派三人騎快馬阻止孫承宗。
    魏忠賢又假傳聖旨給九門的宦官,若孫承宗到了齊化門,就將他綁了。孫承宗到達通州後,接到朱由校的旨意,隻好返回遼東。魏忠賢又讓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書詆毀孫承宗。孫承宗於是請求罷官。
    熹宗便糊糊塗塗的許他免官,並給孫承宗加特進光祿大夫,兒子世襲中書舍人,又賞賜蟒服、銀幣等,並派人保護孫承宗回家。而讓兵部尚書高第為遼東經略。孫閣老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前後修複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後勁營,製造甲胄、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擴土四百裏,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以至於努爾哈赤數載難進寸步。
    高第上任後,將兩百裏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關。而袁崇煥卻抗拒了高第的命令,不肯撤出寧遠城,袁崇煥堅決表示“我的官職是寧遠道,我要死就死在這裏,決不離開寧遠一步!”高第沒有辦法,隻好讓他率領一小部分明軍留下,接著高第就匆忙的下令盡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鬆山、杏山等地的明軍和守城器具,退入關內。這個撤退命令來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組織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馬爭先恐後,亂成一團,連平日屯積在各地的10多萬石軍糧也丟棄了。老百姓平白無故地遭受逃難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處聽到悲慘淒苦的哭聲。百姓怨恨,軍隊更加沒有鬥誌了。錦州、右屯和大、小淩河等地城堡均被放棄。唯袁崇煥申明利害,與祖大壽、滿桂誓守寧遠。
    當然努爾哈赤也沒閑著,派兵丁至沈陽營造城池,招募良匠,建築宮殿,中置大殿,名篤恭殿,前殿名崇政殿,後殿名清寧宮,東有翔鳳樓,西有飛龍閣,樓台掩映,金碧輝煌,雖是塞外都城,不亞大明京闕。與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遷都沈陽。遂率六宮後妃,滿朝文武,齊至沈陽,犒飲三日,後來改名盛京。
    移都事畢,努爾哈赤命人探聽明邊消息,聞孫承宗免職,改由高第繼任,正思發兵犯邊,旋接到守備盡撤的實信,努爾哈赤遂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號稱十三萬)於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陽,十七日西渡遼河,直逼寧遠。此時孤城寧遠守軍不滿兩萬,前有勁敵,後無援兵,形勢險惡。
    寧遠城位於山海關外100公裏左右,居遼西走廊之中,“內拱岩關,南臨大海,居表裏之間,屹為形勝”,在1428年(宣德三年)設立寧遠衛。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副使陳絳重修寧遠城。全城呈正方形,共四個門;周長六裏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裏八步,這樣的小城,無論如何不能與有精銳明軍守衛的沈陽、遼陽等關外重鎮相提並論。
    且說努爾哈赤到了寧遠城,遙見城上旗幟鮮明,戈矛森列,中架大炮一具,更是罕見之物,努爾哈赤不覺驚異起來,命軍士退五裏下寨,橫截山海大道,安營布陣,切斷寧遠與關內的聯係,在城北紮設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