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頭疼的發行渠道

字數:5182   加入書籤

A+A-




    夢醒成霸業!
    林海濤第一次玩影視完全沒有經驗,本來準備投保電影拍攝險,隻需2的保險費用。
    保險公司會全程跟蹤攝製組,全方位核算每一步的預算是否合理,如果超標就會提出改進方案,如果最後影片因為各種原因爛尾了,保險公司會賠償投資方的損失。
    投保2部影片需要10萬美金,說實話也不便宜,最後彼得·葉茨推薦了獨立導演製片人羅傑·科爾曼。
    這家夥不但是一個快槍手,也是一個吝嗇鬼,讓他當電影監製肯定能省錢,最後每部電影2萬美金邀請了科爾曼當了總製片,斯皮爾伯格掛了一個製片主任的頭銜,全程跟著學習怎樣做製片人。
    科爾曼雖然貪財,但也好為人師,很喜歡栽培年輕人,讓他帶學生沒毛病。
    因為斯皮爾伯格非常能夠突破預算,讓投資方欲仙欲死。一入行就跟個葛朗台學會怎麽給老板省錢也是好事。
    後麵上億投資的電影,不影響質量的情況下,手緊一點千八百萬的隨便都能省下來。
    “你好,林。”
    “科爾曼先生,你好,《bullitt》的預算有點太多了,尤其後期我們要自辦發行,你對發行這塊有什麽想法。”
    “現在發行這塊簡直爛透了,不但死要錢,而且他們會亂剪我的片子,應該把它們都幹掉。”
    “你看看,我們能不能自己辦個發行公司,獨立製片人很需要8大影業之外的發行渠道。”
    “我一直在考慮這個事情,隻是發行不但費錢,還要有好片子,如果總是爛片沒人願意放映我們的片子。”
    “好片子的問題我來解決,每年35部大賣的電影還是能保證的。幾年後做到78部。你看看在北美鋪1000家首映院線需要多少錢。”
    “怎麽也要100萬吧,畢竟要有足夠的人手維護關係,而且爭奪好的檔期是要談判的,這個都是要用錢的。”
    “隻要我們的電影票房能排名靠前,創造出品牌效應,爭奪檔期不會太難,難在前幾部電影能發行出去。”
    “這幾年我拍了不少影片,各方麵關係維護的都不錯,隻要下了決心,發行公司肯定能搞起來。”
    “我的意見是先自辦北美院線的發行,然後擴散到周邊的市場,比如紀念品和錄影帶,還有貼片廣告。”
    “海外市場呢?”科爾曼對發行很熟悉,因為一直在跟各種發行部門打交道。
    “海外市場我們委托海外的發行商,如果你有能力也可以自己辦。”
    “一下肯定辦不起來,海外市場終歸要委托別人,不過我還是覺得自己應該有這個渠道。”
    “當然都抓在手裏是最好的,有了好的渠道,也能賺獨立製片人的錢。”
    “我也是這樣考慮的。”
    “那我們談一下出資吧,你覺得這個發行公司需要多少啟動資金。”
    “200萬美金應該夠了,包括後期海外市場的拓展。”
    “這個金額沒有問題,你準備出資多少,想占多少股份。”
    “我手裏有50萬,就占25的股份,我擔任總經理,拿一份同業同等規模和效益的工資。”
    “下一步是發行費用和分賬。”
    “就按慣例吧,先扣掉宣發費用,然後發行拿5個點的票房,a級片能拿回5055,b級片能拿回4550,這個每部影片都要談,除非是爆款,能拿最高的分賬。”這個發行裏麵的水深水淺科爾曼是門清的。
    “沒有問題,這個事情要抓緊,我們爭取聖誕季能夠排上院線。”
    “我看了劇本和投資,肯定能排到好檔期,都是a類片,我都沒拍過這樣大的製作。”科爾曼一般都是拍幾萬10幾萬的b級片,拍幾天就殺青的都有,能省則省,屬於小打小鬧大排檔那種檔次。
    “我也想省錢,可惜這2部片子辦不到,尤其《bullitt》超費錢,史蒂夫·麥奎因就拿走一大塊。”
    “不過他也值得這個片酬,這部影片票房應該不錯,我可是沒錢拍這種片子。”
    當然不錯了,不過首輪也賺不到多少,預算太大了。
    “林,我想了一下,有200萬不如收購一家獨立發行公司,從頭創辦時間肯定來不及,你不會讓拍好的電影明年再放吧。”
    “收購也不是不行,你有好的目標嗎?”
    “一直跟我合作的美國電影發行公司就不錯,至少他們對b級電影的發行很在行,他們現在資金周轉有困難。200萬入資可以拿到80左右的股份。”
    “你是說他們的估值250萬?”
    “總歸要有點溢價,畢竟人家經營的還不錯的,主要是發行的大片少,所以一直賺不到錢。”
    “不會是一直發行你拍的10萬預算的電影吧?你先去談,其他的公司也可以考慮,收購可以節約時間,拿到手我們再按出資占股。”
    “我先電話裏跟他們邀約一下,估計問題不大。”
    9月下旬演員招募齊整,前世原本550萬預算的電影,被科爾曼壓縮到230萬美金,攔腰一刀帶拐彎的。《bullitt》在舊金山正式開拍,片期預定25天,爭取能趕上聖誕季。
    於此同時,夢寶耗資30萬美金買下了《古怪的一對》(the odd ule)的影視版權,並且邀請原劇編劇改寫電影劇本。
    而吉尼·薩克斯這一年也沒有戲可拍,接了這部片子的導演。傑克·萊蒙、沃爾特·馬修剛好殺青了上一部電影,一切都銜接的很美妙。
    反倒是後啟動的《the odd ule》先開機了。因為是室內情景劇,這部的預計拍攝時間是20天,預算140萬美金。
    如果讓科爾曼當導演,他10天就能拍出來,這家夥吝嗇到家,拍片的基本原則是1條過,對一個鏡頭拍100條的導演,他能拿刀追殺幾條街,膠片是大風刮來的嗎,演員可是按時間給錢的。
    當一切準備完畢,林海濤把科爾曼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科爾曼先生,《bullitt》準備用福特的野馬當男主的座駕,你能不能去福特汽車公司要2輛野馬,並且讓他們改裝一下,要更大的動力,更好的內飾,最好的噴漆,總之一切都要最好的。總不能在追逐戲裏散架吧。”
    “這個是他們應該出的,不出點血我們去找他的競爭對手。”
    “還是你狠。對了,殺手的車也讓他們選2款,順便再要個幾十萬廣告費,我們的發行很缺錢,這個錢讓他們也出一點。”
    “這個廣告費有點難度吧。”
    “這是軟性廣告,要的也不多,你跟他們說,這次我們將在全北美放映電視廣告預告片,2030秒的廣告,至少有15秒的飛車鏡頭,都是各種角度的福特野馬車,等於為他們打廣告,再加上電影的影響力,他們一定會答應的。”
    “打電視廣告嗎?這可是開先河了,電影公司把電視看成死敵,沒人去給敵人送錢。”
    “這樣才好,我們可以拿最好的廣告費折扣,畢竟我們是電影界第一個向電視投降的人。這個廣告對鋪首映院線非常有用,他們看了電視播放的預告片,不用參加看片會就一定會排院線的。”
    科爾曼聞言仔細的思索了片刻,點了點頭,覺得值得一試。
    “你跟福特的人說,票房500萬起付,每100萬給10萬廣告推廣費,1000萬給50萬,2000萬給150萬。”
    這個年代電影票房下滑嚴重,500萬票房已經是絕大多數電影的天花板了,1000萬已經可以進十強了。
    “你這是獅子大開口,我都聽不下去了,先不管你票房能不能這麽高,150萬要賣多少車呀?”
    “我算算。”林海濤還真一五一十的算了起來。
    “也就是600部車的車款,他們肯定能多賣幾十萬輛,這點錢毛毛雨了。”
    “幾十萬恐怕多賣不了,10幾萬應該很容易,還不到1,這事能談。”一算賬,科爾曼覺得這事能做,而且一旦成功他可是多了一個財路。
    “這是雙贏的遊戲,他們不做就找個他們的對手,至少讓他們少賣幾萬輛車,他們會哭死。這可是500萬投資的大製作電影,肯定會火爆全球的。”林海濤無恥的放大了投資金額,電影公司都是這樣對外宣發的。
    “這事我去談,傭金怎麽算?”這才是重點。
    “車不計算在內,那個是穩拿的。按我說的比例,給你3,假設2000萬票房能拿回150萬,你可以分45萬。如果低於這個數,傭金按比例減,比如每100萬給5萬,你隻能分15的傭金,也就是11萬。”
    “算你狠,這就剩四分之一了,不管了,反正走一趟也不虧,我去試試看。”科爾曼覺得肯定能拿到錢。對葛朗台來講,有進項才是愉快的事情,別管多少都是好的。
    “我已經讓有車的戲最後拍了,你抓緊聯係這件事,同時考慮其他的廠商。”
    “沒問題,再見,林。”
    斯皮爾伯格對科爾曼很尊重,因為很對他的胃口。福特公司的事情林海濤讓他陪著科爾曼,學會怎樣幫助公司和自己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