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乖巧的高昌回鶻

字數:3974   加入書籤

A+A-




    靈氣大宋!
    靈池裏的荷花開了落,落了又開。
    趙榛為了供養數百名修煉者,每天都在苦逼地采藕割稻。
    不知道這日子什麽時候才是個頭。
    都當皇帝了,還踏馬成天種田,古往今來,也算是獨一份了。
    可是沒有辦法,不幹不行啊。
    他隻能不斷地安慰自己,再堅持幾個月,等到外麵種的麥子成熟了,苦日子就到頭了。
    好在伊犁處於河穀地帶,冬天並不像可敦城那樣冷到零下幾十度。
    平均氣溫也就零度左右,最冷也是零下十幾度,如果出太陽,氣溫能到七八度的樣子,還算比較溫暖。
    所以大家冬天也沒有閑著,繼續拓荒,在伊犁河岸邊開辟了大量的稻田,等到春暖花開,就可以種植稻穀。
    俘虜也就萬把人,又要挖礦,又要開荒,實在是捉襟見肘,趙榛自然是號令百姓全都上。
    草原上的漢子沒有種過地,哪裏會幹這個?
    好在趙榛的老班底是五馬山義軍,這些人參軍之前就是農民,種地都是好把式,雖然沒多少人種過水稻。
    不管如何,地得先開墾出來。
    趙榛讓各營統領親自上陣,帶領百姓戰天鬥地。
    各營統領都明白一件事,想要讓自己的部隊名副其實,那就必須開拓出足夠的土地,種出足夠多的靈穀。
    所以一個個都熱情高漲。山澤風雷水火六營的人馬紛紛下地,掄著膀子開辟出一畝畝水田。
    天行營的人則在馬擴的帶領下,給全國人民登記造冊,同時將孩子們召集在一起,展開基礎教育。
    對於成年人,也在趙榛的要求下,辦掃盲班。
    最起碼的要求是會認自己的名字,會說漢話。
    契丹人立國兩百年,貴族們早就漢化了,所以對這種事並不排斥,何況現在還變成一國了呢。
    那些遼人本來就和漢人接觸得多,大多會點漢語,隻不過他們使用的契丹文,是字的魔改版本,要他們糾正過來,馬擴可費了老鼻子勁了。
    最麻煩的是草原十八部,那家夥,字不會寫,話不會說,全都得從頭教起。
    萬幸的是,耶律大石當初逃往可敦城的時候,帶著近兩百名民漢兒文官。
    這些文官自從歸了趙榛的西宋之後,忽然就變成了狂熱的大漢主義者。
    一個個都責任心爆棚,發誓要將大漢文化傳遍西域。
    趙榛有點搞不懂他們這是啥心態,要用皈依者狂熱來解釋吧,他們本來就是漢族嘛。
    不過不管怎麽說,他們這麽有幹勁,趙榛自然也是萬分欣慰,就由他們折騰去吧。
    這些人果然發揮出了十二分的熱情,每天孜孜不倦地教草原十八部的人說喊話,把那些草原上的漢子煩得不行。
    更有甚者,有人還跑去教挖礦的奴隸們學漢話,妄圖讓漢文化在奴隸之中也得到傳播,把趙榛搞得哭笑不得。
    不知不覺,冬天過去了,冰雪消融,萬福複蘇。
    到了三月份,不再下雪,經過一個冬天開辟出來的幾千畝水田,便開始引水灌溉,準備播種。
    由於伊犁河到了夏天會泛濫,所以稻田都開墾在遠離河道的地方,這樣一來,就必須修建溝渠引水灌溉。
    這時候,蒸汽機的作用就顯露出來了。
    如果沒有蒸汽機,人們就隻能一桶一桶地往水田裏吊水,最多也就是造個水車,費時費力,效率低下。
    趙榛將冬天打造出來的幾台蒸汽機往水邊一架,點燃柴火,就開始噸噸噸地往水田裏抽水。抽水機上的皮帶是用橡膠製成,十分耐用。
    而輸水管也是用橡膠製作而成,硫化後的橡膠既柔軟又結實,用起來十分方便。
    由於會種稻的人不多,就連嶽飛也親自下田,教人育種,他本就出生農家,是一個熟練的莊稼把式。
    就在人們在水田裏忙得不可開交的種稻的時候,馬擴帶著一隊隨從,坐上新打造的馬車,往東喀喇汗國的首都八剌沙袞出發了。
    冬天的時候,宋國君臣就一直在琢磨著開春後的戰事。
    按照原本的計劃,是在冬天到來之前,先把喀喇汗人趕出伊犁河穀,休養生息,開春之後,再好好應付對方的反撲。
    但是沒想到的是,他們的桃花石汗居然打了擒拿趙榛的主意,被趙榛順利反殺。
    現在有了人質在手,這事就可以說道說道了。
    打仗,西宋並不怕,不過他們目前的耽誤之急是搞建設,種田。
    從七月份開始,他們就要忙著收割小麥、橡膠草、水稻、蓮藕。
    之後又要秋播進行秋播,忙完這一輪,大雪又封山了。
    冬天的時候,他們就要忙著修煉靈氣,培養靈氣戰士。
    等到明年開春,西宋起碼可以培養出三千名靈氣戰士。
    到那時,基本上就可以縱橫中亞了。
    所以,趙榛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拖延時間。
    不過拖延歸拖延,裝x還是要裝的。
    馬擴這一次前往八剌沙袞,帶去了桃花石汗親自簽訂的契約。
    同意將伊犁河穀割讓給大宋,同時每年向大宋進貢綿羊五萬頭。
    從今往後,喀喇汗國成為大宋的附庸。
    除此之外,還有高昌回鶻國王畢勒哥的勸降信。
    這封信是趙榛率部西來,路過高昌城(吐魯番)的時候,讓高昌王畢勒哥寫的。
    高昌回鶻是一個十分識相的王國,他的建立者仆固俊本來是歸義軍首領張議潮的下屬,在唐朝的保護之下獨立建國。
    之後他們的國策就是,誰強他們就服誰,北宋建立後,他們就向北宋稱臣,遼國強大後他們就向遼國稱臣,而且每年進貢,一碗水端平,宋遼兩頭大。
    等到趙榛聯合遼國遺民,建國稱帝,隻用了一封書信,高昌王就毫不猶豫地投降稱臣。
    搞得趙榛明明都已經餓得不行了,愣沒好意思搶劫,領著十萬軍民跟叫花子似的來到伊犁河穀。
    在高昌城時,畢勒哥還意在表示,等到大宋在伊犁河穀站穩腳各,他就會送自己的兒子過來當人質。
    這尼瑪……
    這麽乖巧,趙榛要再打他的主意就真不是人了。
    其實他占著輪台城(烏魯木齊)、高昌城這幾個好地方,趙榛還真有點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