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十萬流民十萬兵

字數:3865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
    在蜀山兀想來,秦國既然要施仁政,那麽便必定會賑濟流民。
    而秦軍一旦開始賑濟流民,那麽,秦國的糧食物資等等消耗將會成倍增長。
    在蜀山兀的心目當中,這些失去了土地與家園的流民都是拖累。
    甚至,流民的心底也是如此認為。
    然而秦壽自立國以來,一直便有以工代賑的傳統。
    秦國在收納流民的同時,也將不同的流民進行分類。
    有一技之長的作為特殊人才,根據其所長予以任用。
    沒有一技之長,年輕力壯者負責伐木,采礦,冶鐵。
    年老體衰,老弱婦孺者,秦壽也沒有讓他們完全閑下來,而是讓他們幫助製造弩箭箭杆。
    秦人所使用的弩箭箭杆並不複雜,隻是要批量製造,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已。
    恰好這些流民別的沒有,就是有著大把的時間。
    一枝枝箭杆被製作完成,箭頭則是通過模具批量生產。
    而秦國的工匠們也是一刻不曾停歇,在秦壽的要求之下,批量製造出了一支支強弩。
    兩個月的時間,秦人已經有了弩手三千人,而弩箭,則是達到了恐怖的百萬支。
    若非是因為銅鐵消耗殆盡,秦國的弩箭還能夠更多。
    當然,秦軍因此而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少。
    秦軍自己攜帶的糧食,從蜀軍手中繳獲的糧食,還有褒國軍隊南下之時攜帶的糧食,原本足夠聯軍消耗三年以上了。
    但是,在收攏了這些百姓之後,就算是省吃儉用,也頂多隻能夠消耗一年的時間。
    若是這個時候開始開荒種地,來年秋收之後,秦國的糧食確實可以變得充沛起來。
    但是,這卻是要消耗足足一年的時間,其中難免不會有其他什麽變數。
    尤其是在楚軍已經圍困巴中的這個特殊關頭,秦壽也不敢保證,其他諸國會不會眼睜睜的盯著秦國壯大。
    “既然蜀軍已經前往緡墟,那我們也出發吧!再派人送一萬石糧食到義軍去,待義軍休整好了之後,再讓李卿領兵前來增援。”
    秦壽決心放手一搏,隨後下達了兩條命令。
    麾下的一名偏將急忙開口問道:“可是,蜀中的百姓又該如何是好?”
    秦壽聞言之後說道:“上一次寡人攜百萬周人南下伐楚,今日為何不能攜十萬蜀人西進伐蜀?”
    秦壽的話音落下之時,偏將頓時恍然大悟,隨即開口說道:“大王,末將這就下去準備。”
    秦國已經許多年不曾用過人海戰術了,以至於秦人自己都忘了秦王率民出征的曆史。
    而今在經過秦壽提醒之後,秦軍將領們紛紛行動起來。
    每一校負責一萬蜀人百姓,直接將十萬百姓劃入了軍中。
    褒國的將領們都看傻了眼,“這般裹挾百姓隨軍出征的真的沒有問題嗎?”
    但是很快,他們便更加傻眼了。
    “還真沒有問題呀!”
    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裏,蜀人百姓一直處於一個吃飽飯,然後幹活兒的生活節奏之中,早已經養成了他們服從的本能。
    再加上平日裏也是這些校尉在負責他們的衣食起居,所以在被編入各校之後,他們並沒有感到絲毫的不適。
    隨後在秦壽的命令之下,十幾萬人押運著糧食,箭枝等等輜重向著緡墟靠近。
    整個行軍的速度十分的緩慢,一天最多也隻能夠行進二十裏。
    遇到天降暴雨之時,更要停下來避雨,所以,從蜀中到緡墟,這支大軍一共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
    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蜀山兀已經成功領兵撤離到了緡墟,隨後親自前往成都麵見蜀王。
    此時的蜀王已經奄奄一息,在托付完了王位之後便直接一命嗚呼。
    蜀山兀在這個時候繼位,卻並沒有引起多少朝野變動,反倒是鼓舞了一波蜀國的士氣。
    老蜀王道德低劣,篡位蜀國確實是讓人詬病,但是新蜀王卻是正兒八經的繼承了蜀國的王位。
    他雖然也是得位不正的嫌疑,但是蜀山烈已經起了,他本就該是蜀國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如今登上王位,也算是正統繼位的吧?
    不管天下人如何看待,那些依舊心向蜀國的人最終心底還是說服了自己。
    新的蜀王繼位之後,卻並沒有以王爵之禮為自己的生父出殯,而是以尋常公卿之禮為父出殯之後,他又將蜀國先王的靈位請進了宗廟,並且,在祖宗的見證之下拜其為父。
    也不管先王願不願意,反正蜀國先王是被迫多了一個兒子。
    蜀人百姓都為蜀山兀的操作而震撼無比,一些感念先王仁德的蜀人也逐漸因此而歸心。
    甭管宗伯篡位是多麽的引人憎惡,至少蜀山兀是一個懂事理,明是非的新王不是?
    蜀山兀剛剛繼承王位,隨後便列舉了張家的十幾項罪名,而後將張家滅族。
    張家三千多口人的死讓蜀國百姓們大快人心,但是,張家覆滅的好處卻遠非如此。
    最為重要的是,蜀山兀列舉張揚的罪狀之中,有一條極為重要的重罪。
    “塚宰張揚誆騙宗伯,威脅蜀國公卿弑其君。”
    雖然這不足以洗脫公卿們的罵名,但是好歹也給了他們一個洗白的機會。
    畢竟,他們隻是一群被脅迫的“弱小”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一舉動,蜀國公卿之心也盡歸蜀山兀所有。
    等到做完了這一切之後,蜀山兀又親書一封認罪書,令人轉呈秦王。
    書中言辭懇切地表示自己對於蜀國先王的尊敬與崇拜,蜀國之所以會有如今這樣的局麵,純粹是因為張揚這個禍害造成的。
    如今張家已經被鏟除,身為人子的他願意替自己的生父贖罪,隻希望秦王念在秦蜀兩國之間曾經交好的份上,以蜀國百姓為念,能夠與蜀國握手言和。
    這封書信還沒有送到秦壽的手中,但是其中的內容卻是已經在成都傳開了。
    愚昧的百姓並不知道這封信的內容是如何泄露,他們天真的以為他們的新王已經開始與秦國和談,兩國之間的戰爭很快便要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