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薑邑的創新

字數:3967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
    “主上,大王雖然沒有直接將此事牽扯到禦史台,但是他既然釋放了召見方,處罰了南太守,那麽便肯定是知曉了張厚德與南太守私底下的那些事情。
    大王是一個眼睛裏揉不得沙子的人,這並沒有急著對張禦史動手,由此便可見,在大王的心底,這件事情牽扯的人遠遠不止是張禦史一人。
    主上,恐怕等到大王西巡歸來之後,便是吾等…”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南懷孝便直接開口打斷了他。
    “二十年多年前我便追隨大王南征北戰,為大王鞠躬盡瘁多年,大王…”
    “可是,南太守也是追隨大王多年的老臣啊!”
    尖嘴猴腮的幕僚滿臉擔憂的提醒著南懷孝。
    “可,可我是臣,他是君,我能奈他如何?”
    眼看著南懷孝一臉的憂慮,幕僚咬牙開口諫言道:“難道主上就準備如此束手待斃嗎?”
    南懷孝看了他一眼,眸光中浮現出了些許的不甘,但是不甘之中又滿是無奈。
    “大王之威如日中天,天下何人敢掠其虎須?他若要我這條命,我又能如何?”
    “主上,您也曾在戰場之上搏殺,豈不知困獸猶鬥之理?
    如今大王西巡,身邊護衛的乃是龍驤輕騎。
    而統帥龍驤輕騎的乃是南懷勇將軍…”
    幕僚言語到了此處的時候,南懷孝便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
    “若是事有不成,豈不是要連累整個南家?不妥,不妥——”
    在經過短暫的思索之後,南懷孝還是搖頭拒絕了幕僚的提議。
    “大王的聲威越高,那麽,便更加不會有人懷疑南氏會迫害大王。
    如此,大王方才更加沒有防備。
    況且,也根本不需要我們動手,隻需派遣一名使者前往犬戎散播謠言,就說秦王西巡的目的乃是為了勘察地形,為接下來征伐犬戎做準備。
    然後,再派人通報秦王的西巡路線即可。
    到時候,大王死在犬戎人的突襲之下,與南氏並無幹係…”
    聽到幕僚的話語之後,本就有些不甘心的南懷孝有些心動了。
    “這…這…”
    “主上,機會隻有這一次,若是錯過了,主上恐怕再無翻身的機會。”
    眼看著南懷孝猶豫不決,幕僚最後開口說道:“主上,您追隨秦王多年,最終也隻不過換了一個有名無實的爵位而已。
    每年的歲俸,也不過是堪堪養活一家老小罷了,連一個封地也沒有。
    在秦國的千裏江山,可也有您的一份功勞啊!
    可是你看看,如今整個秦國,都歸了他王室所有。
    您再看看其餘諸國,誰家諸侯不是與公卿士大夫共享江山?
    隻要秦王活著一天,主上這樣的普通士大夫便永遠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不如乘著這機會,送秦王一程。世子年幼,主上若是聯合公卿施壓,未必沒有改變秦國現有局麵的可能。
    另外,還有黃巨鹿,他仗著受秦王寵幸,便絲毫不將您放在眼裏!
    您的公子隻是當街毆打了一個賤奴而已,他便派人將公子關進了囹圄,至今可都沒有放回來!
    另外,還有鹹寧,他大多數時間都陪在秦王的左右,朝中之事,大多都是您在為世子分憂!
    但是,秦王寵幸他,他便可以一直占據著禦史大夫的位置…”
    “夠了——”
    沒有等幕僚的話說完,南懷孝便已經紅著眼睛打斷了他。
    “說說吧,該如何行事!”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南懷孝突然將目光落到了幕僚的身上,緩緩的開口詢問了一句。
    …
    第2日一早,幕僚便揣著南懷孝的信物離開了鹹陽,他快馬加鞭的向著召邑的方向追趕而去,很快便在薑邑追趕上了秦王的西巡隊伍。
    薑邑乃是薑氏祖地,而薑氏乃是主動投靠秦王的,所以,薑氏的土地雖然名義上已經被收歸為國有,但是耕種這些土地的依舊還是薑氏的族人。
    在經過了近二十年的發展之後,薑氏在薑邑的勢力已經越發龐大。
    然而薑默卻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身份敏感,也知道一個公室如果過於強勢,必定會引發君王的忌憚。
    所以,薑默將薑氏一分為三,一部分遷徙到了鹹陽,成為了鹹陽薑氏,這部分江薑氏族人以讀書為官為主。
    一部分西遷到了秦邑,成為了秦邑薑氏,這一部分將是族人以從軍衛戎為主。
    而留在薑邑的薑氏子弟,也不允許他們從軍從政,隻允許他們經商種地。
    而隨著薑氏的分脈,薑邑騰出了很大的空缺。
    於是,薑邑太守從周圍的山野之中吸收了大量的野人,同時也從一些地方的城集遷徙過來了一些其他的氏族。
    當秦壽來到薑邑的時候,見到的便是一個商賈絡繹不絕,百姓安居樂業,各家氏族相互通婚,共建和諧家園的安寧薑邑。
    鳴冤鼓擺了三天的時間,愣是沒有一個人前來敲鼓鳴冤。
    秦壽還有些不信邪,派人私底下前去調查。
    結果發現薑邑的治理並不完全以國家為主,而是在府衙官吏之外又設立了一批族老。
    這些族老都是由本族德高望重之人擔任,若是族人之間出現了矛盾與糾紛,便會邀請涉案族老前往府衙共同審案。
    不論是畏懼國法還是畏懼家法,總之在這一套操作一下,凡是真的有錯之人,便無有不主動認罪伏法之人。
    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秦壽並沒有因此而覺得設立宗族族老的方式不對。
    畢竟,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特色。
    在周王朝統治時期,在許多人的心目當中,本就是家法大於國法。
    很多人寧可被砍頭,也不願意被開除宗籍。
    故而審案之時,在各族族老的見證之下,還真沒有多少人敢“負隅頑抗”。
    甚至秦壽的心底已經生出了另外一個想法,那邊是在秦國建立一個單獨的司法機構,將立法與執法分離。
    然後又將審案的權利盡數移交這個新的機構。同時,用地方官員與德高望重的族老從旁輔助,從而達到地方上的三方會審,以此來減免冤假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