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章 第六感知係統淺議

字數:5665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純物質世界 !
    人體的五大感知係統已經講完,終於輪到了一直被擱淺在一邊的第六感知係統。這個係統主要涉及的是物理生物學,所以又到了我的強項!
    人的五大感知係統,是基於原子級及原子級以上的物質構架的,它要求被感知的物質體積必須大於光子級物質,麵對等於和小於光子級的物質,五大感知係統全部失效(視覺能夠感受到光子集合成的光子柱純屬巧合,況且可見光光子柱的體積遠大於原子核的體積)。我把光子級以及光子級以下的物質稱之為超感知物質,第六感知係統就是以超感知物質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如果你不同意我提出的“超感知物質”這一概念,那麽你也就很難理解我所說的“第六感之係統”,不過我相信大多數人終究會接受我所提出的理念。
    關於人類是否存在第六感,千百年來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綜合來看,支持“不存在”的一方占絕大多數,我豁然站出來說要詮釋第六感之係統,也許會被人打上“偽科學”的標簽!我必須鄭重聲明,在對待科學方麵,我絕對不會為博人眼球而提出一些虛假的理念,以此來嘩眾取寵。開頭我就提到這本書將會改變許多人對世界以往的認知深度,所以看到與你目前認知相違背的理念也屬正常。如果我要是沒有足夠的實力,相信你也不會看一本偏重於物理性的書籍看到這裏,估計一般的科普類書看了兩三章就把在了一邊,既然已經看到這裏,就請認真對待我下麵的敘述。
    在前麵的一個舉例中我提到,一個人用漁網去空氣中抓一個氧氣分子,這是根本就不可能辦到的事,這是一種基本常識,同理,處於遊離態的單個超感知物質是無法被人體五大感知係統感知到的。不過前麵我沒說的是,當大量的氧氣分子集合成龐大的規模向漁網衝過來時,會對漁網產生影響,漁網會在空氣中漂浮擺動,同理,當無數的超感知物質聚集在一起經過人體時,會撞擊到人體組織,對人體內部產生影響!
    超感知物質和人的關係是,人很難影響到單個超感知物質的運動狀態,它幾乎可以無視人體的存在,在人體內外自由穿梭運動,人無法主動感知它們的存在;但人的身體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超感知物質聚集到一定數量,在通過人體時,它們中撞擊到電子和原子核的數量增多,可以對人體產生強烈影響,這種影響最終會被大腦識別出來,因此誕生了第六感知係統。
    觸覺係統和第六感知係統有些接軌的地方,但不完全相同,觸覺係統更真實,而第六感知係統更縹緲。
    我從最簡單的例子開始講解第六感知係統,第一個就是“心靈感應”現象!
    很早以前我就對這種現象非常感興趣,不過當時並未學過光學,更沒聽過什麽是“光電效應”,我一直覺得那些外國科學家真會玩,閑的沒事就愛瞎搞,我也一直認為他們的實驗結果水分太大,不可靠,因為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到底運用是什麽原理!直到我想清楚光電效應和眼睛的工作原理之後,才重新回憶起幼年時聽說過的“心靈感應”現象,對它重新做了一番認識。
    心靈感應中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實驗是,將兩個相貌相似的同卵雙胞胎姐妹隔開,分別關進不同的房間內,給其中一個人看一張圖片,然後另一人預測出前者看見了什麽,並在紙上寫出來。實驗結果是,不會百分之百正確,但確實存在很高的正確率。如果用正常的思維來考慮這件事,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一項任務!
    如果你拿著自己的手機回到五百年前,告訴當時的古代人說,用手機可以與人遠距離通話,古人肯定會認為你是瘋子,那怎麽可能?但手機就是能借助電磁波與人遠距離通話,這是事實!心靈感應跟手機通話利用的是同一個原理,不同的是,實現遠距離通話靠得是在工廠中批量加工出來的手機,而心靈感應借助的是人體本身。
    從原子中釋放出的螺旋光子柱,總稱為“電磁波”,螺旋光子柱隻是電磁波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數電磁波我們是看不見的,比如我們的手機發出的電磁波信號我們就完全看不見,人體向周圍不斷散射出的電磁波也看不見。世界上很多物質都在釋放電磁波,因為在大多數原子中,電子總會因各種原因而產生躍遷,從而從釋放出螺旋光子柱,產生電磁波。人的腦細胞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人的腦組織也必然向身體外釋放我們看不見的電磁波,通常我們把這類電磁波稱之為“腦電波”。
    目前人們對腦電波的探索程度很淺薄,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腦電波絕對存在。
    手機釋放出的電磁波信號蘊含大量的光子信息,另一個手機接收到後,把這些光子信息經過處理,還原成聲音、文字、圖像、視頻等。同樣,某人大腦釋放出的腦電波信號也蘊含大量複雜的光子信息,通過分析和處理大腦發出的這些光子信息,就可以了解此人正在想些什麽,不論他腦子裏想的是聲音,是圖像,還是視頻!這聽起來讓你非常不可相信,但如果你是一名手機製造方麵的專家,相信你能夠理解我提出來的假設。
    我還是粗略的介紹一下手機的工作原理:首先,你輸入到手機裏的各種文字、圖片信息經過手機內相關部件處理後,會變成電子產品通用的二進製代碼信息,存儲在手機存儲器中,手機存儲器是通過改變自身原子的排列來達到存儲的效果;之後手機發射器會依據“光電效應”的原理,把原子排列構成的電子信息轉化成光子信息,通過電磁波形式釋放到外部;此後經電信運營商的中轉處理後,光子信息會發射到另一台手機上,另一台手機會把光子信號又轉化成電子信號,變回可存儲的二進製代碼,再經過相關手機部件處理後還原成文字、圖像信息等供人識別。
    你可以參照手機的工作原來,輕而易舉地推測出“心靈感應”的工作原理。此刻,你最好停下來在自己心裏推測10分鍾……
    “手機遠距離通話”和“心靈感應”在基本工作原理上相同,不同的是,手機發出的電磁波包含的信息是統一的“二進製代碼信息”,描繪的是一大串“0”和“1”的排列組合,而腦電波包含的信息是“記憶細胞傳遞給神經細胞的化學信息”,顯然後者的信息量要比前者高出成千上萬倍!
    人腦中存有各種功能的細胞,在功能上有處理圖像的、處理聲音的、處理冷熱感的、處理邏輯問題的、處理空間問題的、分泌激素的等等,我無法非常明確的指出是哪種功能的腦細胞對“心靈感應”這一現象起到關鍵性作用,參照手機,我認為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人體的記憶細胞把化學信息傳遞給神經細胞,化學信息轉化成電子信號時,會向外部發生電磁波,在對雙胞胎進行的實驗中,預測者應該是通過識別觀測者腦內化學信號(化學信號是一種化合物)釋放出的電磁波,實現的心靈互通。在腦部化學信號釋放的腦電波中排除掉絕大多數沒用的信息,僅選取與記憶細胞相關的信息,這種難度很大,但不是絕對實現不了!
    在生命科學方麵,對於人腦記憶細胞的研究幾乎沒有任何有價值的進展,目前還無法明確指出人腦中哪些細胞是記憶細胞,記憶細胞到底長什麽樣?它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我也無法給出一個合理的模式,不過我可以非常肯定的一點是,記憶細胞也一定是通過改變自身某個部位的原子排列才具備的記憶功能,關於此類問題終有一日會在實驗室裏揭秘,這隻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從基本原理中可以看出,其實實現“心靈感應”這一現象有些複雜,可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難,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卻沒有跟某人產生很明顯的心靈感應,這就要從另一個方麵說起。
    實現遠距離通信,必須保證兩部手機發射器和接收器具備相同的結構,才能保證一定頻率的電磁波信號可以在兩部手機之間互通,手機是在工廠製造的,所以這一點可以得到保障,可以製造出無數部基礎機構完全相同的手機。人卻不一樣,世界上有六十多億人,但沒有哪兩個人長的完全一樣,每個人身體上含有的細胞數量和細胞集合成的結構各不相同,所以絕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並沒有體驗到明顯的心靈感應現象。根據這一因素,所以心靈感應靠自然形成的人體是不可能非常準確的實現,但極少數情況下,兩個大腦結構相似的兩個人,受到某一特定因素影響,偶爾還是會體驗到心靈感應。
    人體組織的生長結構,最主要是由兩方麵因素決定的,一個是父母的基因,一個是後天的生活環境。同卵雙胞胎是由兩個精子同時進入一個卵子形成的,因此在所有的人群中,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相似度最高,而且在後天的生活中,很多雙胞胎都會緊密的生活在一起,後天的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也很接近,所以同卵雙胞胎的大腦結構最相近,是最容易產生心靈感應的人群,其次是父母與兒女之間,再其次是親人與親人之間,然後是從小到大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夥伴,最後是偶然世界上長出兩個身體結構很相似的人,不過這種情況極少。
    對於心靈感應這種現象,大多數人沒有明顯體驗過,不過我相信在任何人的一生中,總會對這種想象有細微的察覺,比如上學時早上肚子特別餓,特別想吃某樣菜,然後中午放學回家後母親正好就會做你想吃的菜;小時候做了什麽壞事,沒有讓父母知道,但總感覺父母對待自己的情緒有些怪異;有時你會有一種莫名的壓迫感,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某位關係親密的親人突然病危或者遭遇某種極度危難狀態……這些現象不會每次都靈驗,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很高的概率,這應該就是心靈感應的一種不明顯表現形式,通常人們會把這類現象叫做“直覺”,或者稱之為“第六感”。
    從生物解剖學上看,女性身體裏神經細胞的神經末梢要比男性神經細胞的神經末梢更加纖細、敏銳,因此女性比男性更怕疼、怕熱、怕冷等等,女性在處理感性問題上也要比男性更加敏感,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產生“第六感”,生活中通常也把“第六感”設為女性的專利,但並不代表男性真的就沒有“第六感”,隻是綜合表現上稍顯遲鈍,不太敏感。
    看到這裏,估計你會想我真的喪心病狂的把“心靈感性”這一現象用“光電效應”理論解釋出來了!雖然這讓人很難置信,不過我反複看了看我的推導過程,我覺得沒有什麽大的錯誤點,而且結論跟現實也很相符。
    如果你覺得我對“心靈感應”的解釋是錯誤的,那就請用科學的理念指出我的錯誤點!如果你覺得我的解釋是對的,那我就依據“心靈感應”的理論基礎,帶你揭示更加喪心病狂的現象——靈魂附體現象!
    在民間傳說、小說、電影等題材中都能看到“靈魂附身”這一現象,簡單來說就是某人死後,他的意識可以進入活人的腦部,進而控製活人的行動。通常會把諸如此類的現象看成是迷信思想,我對此的評價是,在1000個這樣的故事中,有100個是因某人的離世,另一個人極度悲傷而造成的短暫性精神障礙,有899個都是經過誇張渲染後編造出來的,最後剩餘的1個或許是真的!
    我用科學的理念列舉一個事例進行說明,或許會改變你對此類現象的看法。
    導致人死亡的因素千奇百怪,從生物醫學上其實對於死亡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界限,有些人心髒停止跳動半小時,按理來說應該腦部缺氧死了,但有些人就能奇跡的活過來,有些人腦組織大量死亡,但心髒仍然能跳動一段時間,太可怕了!在此我們不考慮死亡的界限到底在哪裏,我們考慮的一類事例是,很多時候我們認定某人已經死亡,但他的腦部仍然能在死後數小時內不斷向外發散腦電波,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死者腦電波可以持續幾天,甚至更久!
    在腦電波持續的這段時間內,如果死者的某位親人跟他的腦組織在構造上很相似,親人因為極度的悲痛等因素,很有可能與死者產生“心靈感應”現象,親人接收並識別出死者的腦電波,窺探到死者死後殘留在記憶細胞中的想法,這種感覺無比真實,再加上緊張情緒的影響,產生類似於“靈魂附體”這樣的現象。
    “靈魂附體”說白了就是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死者的腦電波影響到了活人的行為,發生這種現象的概率非常低,但從理論上來講,顯然是可以實現!
    值得說明相關傳聞中諸多錯誤點是,死者的腦電波很難存在幾年、幾百年,一般都很短暫,在死者腦電波完全消失後,活人絕對無法與死人溝通。而且這種腦電波對人的控製力不會很強烈,之所以感到強烈那純粹與生者自己的情緒有很大關係,所以大家也不要太害怕這種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