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荒山激鬥

字數:2853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安得倚天劍 !
    郭襄經不住風陵軟磨硬泡,便帶了風陵一同出城。已問得李老太爺的墓地在城東二十裏一處小山,山腰的樹林中。背依山勢,麵朝山溪,風水先生說這叫做:依山傍水大福地,步雲攀桂有緣門。隻可惜老太爺尚未下葬,寶地的遺福還未傳到李老爺身上,便一命忽休,嗚呼哀哉了。
    兩人出城未行數裏,聽見身後馬蹄聲響,有三騎從身旁疾馳而過,馬上騎士回頭看見二人,又勒馬停步,向二人問道:“二位也是去尋神雕大俠楊過的?”
    風陵抬頭一看,隻見馬上人,一個山羊胡子獐頭鼠目,身材幹瘦,手中卻提著一把寒光閃閃的精鋼拐杖。另兩個虎背熊腰,滿臉橫肉,腰間配著三尺三分大環刀。正是客棧中那個吃花生米的老者,同那兩個壯漢。便拱手答道:“正是,小子久聞神雕大俠風采,便央家師帶我前來,看是否能拜見楊大俠。三位也是去尋楊大俠的麽?”
    那老者幹巴巴一笑:“嗬嗬,正是正是,我們也是去拜見楊大俠的。”
    那老者見他一個七八歲粉雕玉琢的小孩子,卻喚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女為師,心下不由有些稱奇。又見這孩子未被自己兩個徒兒的凶相嚇到,答的彬彬有禮,也不敢小覷。俗話說,江湖上最不能惹的,便是老人、小孩、殘疾、和女人。這幾類人先天不足,本不如年輕壯男子身強體健。敢於行走江湖,必定有幾門壓箱底的手段。
    正所謂江湖越老,膽子越小。這老兒十八歲開始闖蕩江湖,四十餘年間在川西闖下“鬼拐吳”的名頭,正因深諳這存身之道。
    當初這吳之榮同把兄弟在牛頭山嘯聚山林,占山為匪。劫了圓通鏢局的一鏢貨物,誰知這貨物中,竟有一箱川西劉氏老太爺的生辰賀禮。劉家號稱蜀漢昭烈皇帝之後,平日裏行事霸道,哪裏肯幹休。當即帶領家丁,打上牛頭山去,將寨中一幹人等,一人廢了一條胳膊。
    這吳之榮正巧在外銷贓,逃過一劫。得知此事後,連夜追回已銷贓的那箱子賀禮,送至劉家莊門口,長跪不起,跪足了三天三夜,待劉老太爺親口說了一聲“算了”,方才起身。
    這吳之榮與兩個徒兒下馬同郭襄二人見禮,互通姓名之後,得知這少女竟是名滿天下的郭靖郭大俠的女公子,更是連道久仰。說明來意,原來劉老太爺長子,劉家莊當代莊主劉頜膝下有一獨女,年方二八,端地生的是貌美如花。劉莊主年近四十方得此女,視為掌上明珠一般,又得老太爺寵愛,劉家莊上上下下,無不哄著慣著,放縱的厲害。
    孰料長此以往,養成了驕蠻任性的性子,竟惹出一番禍事來。此次吳之榮奉劉老太爺之命,遠赴河北,打聽楊過的下落,便是因仇家上門,急尋老太爺故友楊過前去助拳的。
    郭襄也曾聽父母說過川西劉氏的名頭。十六歲生日那年楊過送的一袋耳朵賀禮,其中也有川西劉氏出力的份子。心中更生親近。幾人便結伴而行,共同往東而去。
    行了一個時辰,已行至劉義昌所說的小山,山雖不高,但樹密林深,自有一番險惡之勢。待到李老太爺墓前,隻見墓穴雖已封閉,但石碑傾倒,滿地的黃紙香燭等物,想是李府遭此大難,隻將兩位家主草草下葬,也無暇顧及許多了。
    幾人尋了一遍,未見楊過留下的蹤跡,不由有些失望,見夜色漸已深了。便欲先回城中安歇,再做打算。誰知尚未下山,樹林中火光大亮,竟轉出一隊百餘人的蒙古士兵來。為首的,是個絡腮胡子的蒙古軍官。
    這軍官望見幾人,顧左右笑道:“殺了那暗通宋狗的李家父子,本欲釣出楊過那條大魚。誰知魚沒上鉤,來了幾條小蝦米。此時國師與巴爾虎大人尚未來到,合當我先立一功。”
    風陵幾人才知,這哪裏是楊過的蹤跡,原是蒙古人設下的一個圈套。幾人見蒙古兵人多勢眾,情知不敵,隻想先行避退,再做打算。
    這蒙官那肯放棄這到手的肥肉,右足一蹬,宛如鷂鷹撲兔,手成爪勢,直取郭襄麵門。吳之榮見這一爪來的勢大力沉,恐郭襄年幼不敵,便使了個圍魏救趙之法,手中精鋼拐直向蒙官氣海穴點去。這氣海穴乃人體至關重要的幾個大穴之一,如挨實了這一下,輕則內息逆亂,無法行動,重則武功盡失,性命堪憂。
    那蒙官也不驚慌,提起右掌,硬接這一拐。風陵見這手掌微微發烏,拐掌相交發出金鐵交鳴之聲,竟是一身高明的橫練功夫。又化掌為爪,牢牢捏住精鋼拐,吳之榮一時情急間竟奪不回來。他左爪來勢不變,仍向郭襄麵門抓下。郭襄將身一閃,拔劍削向敵人雙足,正是全真劍法中的一招“金烏西墜”。
    蒙官見一爪不中,便將精鋼拐向下一帶,格開這一劍,欺身而上,同兩人鬥了起來。
    此時吳之榮的兩個徒弟已深陷蒙古兵包圍之中。隻見二人大環刀大開大合,左劈右斬,逼的蒙兵一時不敢上前。
    風陵此時尚未習得什麽精妙招式,隻仗著才入門的九陽內力與靈便的小孩子身軀,在陣中躲閃而已。
    吳之榮郭襄與那蒙官纏鬥半晌,漸落下風。幸得郭襄所學駁雜,卻偏偏又都是極精妙的武學,雖不能久守,但此一招,彼一式,宛如天馬行空,不拘一格。那蒙官雖是武功高明,卻也為這些招式所懾,不敢過分求進。
    幾人先前聽這蒙官說什麽國師大人,想來仍有援兵。此時已是勉力支撐,若再有敵來,斷無幸理。
    吳之榮心中暗道:苦也,這一生小心謹慎,經曆許多大風大浪,誰知年過花甲,竟要埋骨在這他鄉荒山之上,不由心生絕望之意。又見那蒙官一招急過一招,苦苦相逼,心中更是發恨。
    卻又想到郭大俠苦守襄陽,屢次被圍皆能逼退蒙古,彼以孤城之力抗一國大軍,尚能戰而勝之。今日敵不過數百,難道我吳之榮,便不是大宋男兒麽?心中又平添幾分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