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李淵病逝
字數:7740 加入書籤
貞觀醫仙!
楊瀟懵逼,在唐軍之中正在觀摩作戰的大老們也是懵逼。
陛下不會就是打算拿這些東西打下玄菟城吧?
“填裝完畢,準備發射!”
就在眾人疑惑之際,戰場之上響起了一聲嘹亮的吼聲,聲音之大,饒是在軍帳之內的大老們也是聽的清清楚楚。
從音量上判斷,明顯是數千人一起喊出來的,但聽起來卻是宛若一人喊出來的一樣整齊劃一。
隨著令旗手揮下紅旗,數百輛投石車同時發出了嗡鳴之聲,接著一個個人頭大小的圓形物體宛若隕石一般飛向了玄菟城。
這是……?
在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這個圓形的東西絕對不是普通的石頭。
如果是石頭的話,沒有必要弄的這麽圓,最重要的是,此物的後麵好像還有零星的火焰。
難道這也是火器?
電光火石之間,數百顆‘隕石’全部砸向了玄菟城的城牆之上,有的甚至繞過城頭飛進了城內。
這是什麽?
看著距離自己越來越近的‘隕石’楊瀟一臉懵逼。
下一刻,一聲聲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給出了答桉。
這是火器!
伴隨著數百顆炮彈的爆炸,玄菟城瞬間就被煙霧和火焰所覆蓋了,城牆之上到處都是四散飛射的碎石鐵渣還有無數的殘肢斷臂。
此時的李世民宛若一個冷血的暴君一般,他不但沒有露出任何憐憫之色,反而還下令繼續攻擊。
足足五輪的轟炸之後,饒是玄菟城建造的再堅固,也架不住這麽猛烈的炮火。
五輪轟炸之後,李世民也並未下令派出騎兵攻城,而是繼續命令攻城兵徐徐推進,每推進二十米就轟炸一輪,直到抵近城門口的時候,算上之前的五輪,攻城部隊已經足足發射了九輪炮火了。
就這種無差別的轟炸模式,別說是玄菟城裏的人了,估計連城裏的老鼠都夠死上兩輪了。
“傳朕命令,繳械投降可活,寧死不降者,殺無赦!”
李世民之所以對玄菟城下死手,就是為了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讓其他高句麗的守將明白,反抗的結果隻有死路一條。
“報!陛下,唐軍勢如破竹,七天之內,已經連下五城,如今已抵達安市城!”
高句麗都城內,榮留王高建武聽到侍衛的稟報後臉色大驚。
“什麽?已經到安市城了?傳我命令,舉全國之力,死守安市城,務必將唐軍擋在安市城下!”
“是!”
高建武雖然知道自己這麽做就是在做困獸之鬥。
但他也明白,整個高句麗,不管誰投降都能活,唯獨他不行。
不管是投降也好,反抗也罷,等待他的隻有死亡。
終究是養虎為患了。
如果當時百濟伏擊李軒的時候,自己也派出殺手截殺李軒和殘餘的梟騎軍,可能如今的大唐也不會強盛至此,可能李世民也不會如此順利的就攻破高句麗的防禦。
此時的高建武無比後悔當時沒有對李軒落井下石。
但是他能怪誰呢?
要怪也隻能怪他自己太單純了,被大唐的貿易政策給欺騙了。
就在這時又有一侍衛進殿稟報道“陛下,新羅和百濟同時對我南部諸城發動攻勢,情況緊急,還請陛下定奪!”
如今的百濟雖然還是百濟人當王,但卻是被大唐扶持起來的傀儡政權,新羅作為大唐最忠實的小弟,這個時候當然也會站出來。
雖然高建武已經猜到會有這個結果,但是當他聽到這則消息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大腦一陣暈眩。
饒是高句麗的城牆再堅固,也不可能同時防守三麵,更何況大唐方麵還有強大的火器。
難道,天真的要亡我高句麗?
與此同時,安市城內。
這座被中原王朝稱之為高句麗之盾的城池,在強大的火器麵前依舊顯得極為脆弱。
你防守的話就是挨炸,出擊的話,就要麵對梟騎軍和玄甲軍。
如今的梟騎軍,全軍配備複合弓,根本就不跟你玩近戰。
經過李軒的訓練,梟騎軍和玄甲軍不再是單一的兵種。
一旦出現兩軍對壘的情況,首先是玄甲軍一字排開對敵軍發起山呼海嘯般的衝鋒,用標槍進行一輪投射。
如果敵軍抗住了這一輪攻擊並發動反擊,梟騎軍便會頂上,用複合弓進行高頻率的遠程攻擊。
敵人如果跑,那麽梟騎軍就會借助自身輕便迅捷的優勢進行追擊,如果敵人反撲,梟騎軍也不戀戰,而是一邊保持和對方的距離,一邊繼續用複合弓進行攻擊,如果靠的太近,就用炸藥攻擊。
如此往複之後,待到敵人人困馬乏死傷殆盡,玄甲軍才會真正的進場開始收割。
當年蒙古鐵騎正是靠著這種戰術,打下了史無前例的遼闊疆土,如今唐軍有了火器和複合弓,更是將這種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麵對唐軍如此無解的戰術,別說是高句麗,就算是真正的蒙古鐵騎來了,也沒有辦法。
正所謂一力降十會,在絕對的力量麵前,所有的戰術都顯得如此的蒼白。
現在想要破解此局,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同樣的方法回擊。
但高句麗沒有火器,沒有相應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士兵。
麵對大唐的鐵騎,他們能做的要麽是投降,要麽是等死。
曆史從來不會憐憫弱者,他就好像是一個無情的寫書人一般,公平且公正的記錄著一切。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五月十五日,李世民率軍抵達平壤城,曆時一個多月就將高句麗那號稱銅牆鐵壁的防禦工事給擊潰了。
從目前戰局上來看,拿下平壤城也就是天的事了,如果沒有什麽意外,秋季的時候,李世民就能回到長安。
正如眾人預料的那般,所有的一切都很順利,高建武在平壤城被破的當日就自刎於殿中了。
如果是李軒負責帶兵的話,很有可能會把高句麗皇室全部誅殺掉,以求萬無一失。
畢竟斬草除根是李軒的一貫準則。
但李世民不是李軒,他作為皇帝,為了口碑為了名聲,不可能做的那麽絕,所以他放過了其餘的高句麗皇室。
並將高寶藏,冊封為了新的高句麗王。
當然,他這個王也不過是李世民推到前台,用於堵住悠悠之口的傀儡而已。
對於李世民來說,高寶藏不過就是一個工具,用來控製高句麗的工具,如果這個工具不聽話,或者失去了作用,李世民完全可以換一個。
就在李世民已經徹底平定東北,打算班師回朝的時候,遠在長安的李軒卻遇到了一個頭疼的問題。
自入秋以來,李淵這個大唐開過皇帝因感染風疾,身體狀況每況日下。
短短一旬時間,便已然病危。
李軒攜太醫署眾太醫用盡任何辦法依舊是回天乏術,李淵的病情每天都在加重,按照這個情況來看,最多也就是十幾天的事兒了。
“軒兒,太上皇的病,真的沒得救了嗎?”
鳳棲小築內,長孫皇後一臉悲切。
雖然曾經的李淵因為各種原因和李世民有些過節。
但他畢竟是李世民的親爹,是大唐的開國皇帝,如果沒有李淵,也不會有如今的貞觀盛世。
現在隨著大唐朝廷日益強盛,李淵對李世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心中那一絲不滿的芥蒂也已經消失了。
“太上皇已病入膏肓,兒臣已回天乏術,如果太上皇早些年便聽從兒臣勸告,修身養性,注意節製的話,或許也不會落得如此”
李軒可不是那些善於阿諛奉承的庸醫,他的行醫準則就是能治就治,治不了就是治不了。
他所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而不是逆天改命。
李淵這個人有個毛病,那就是好色。
就算是退位了,但還是控製不住這方麵的需求,而且還給李世民添了幾個弟弟妹妹。
男人好色可以,但也要注意節製。
加上李淵平時又缺乏運動,每日都是飲酒縱欲,加上早些年李淵也沒少東征西戰,到老了,身體自然受不了了。
“李軒皇兄,皇爺爺真的沒得治了嗎?”李麗質也是一臉哀傷,她實在無法相信,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李軒無法治療的病症。
雖然李淵和李世民曾經的關係不好,但他對自己的孫子孫女卻是很喜歡,尤其是對李麗質和李承乾更是寵溺有加。
“麗質,你要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法則,誰也無法逃脫,末說是皇爺爺,就算是父皇母後,就算是你我,終有一日還是要回歸塵土的,看開些吧”
對於李淵,李軒倒是沒有其他人那麽悲切,有的隻有深深的感慨。
作為大唐的開國皇帝,李淵雖然也犯過錯,但他的功績卻是無法抹殺的。
如果沒有他和李建成在後方穩定局勢,通過外交手段不斷的左右逢源,李世民在前麵也不可能打的順風順水。
隻不過因為李世民的光芒太過耀眼,所以才讓大家都忽視了李淵,忽視了李建成。
遠在東北的李世民在接到李淵病重的消息之後,自然是沒有心思繼續留在高句麗處理事物了,他將長孫無忌等幾人留下處理後事之後,自己則是率領部分人馬夜以繼日的趕回了長安,以求能在李淵入土之前能見最後一麵。
作為兒子,李世民在很多地方都對不起李淵,如果連最後一眼都不能見上一麵,絕對是大不孝。
可能是真的老天開眼,也可能是李軒的用藥真的管用,本來隻能堅持十幾天的李淵,硬是堅持到了李世民回到長安。
在李世民回到長安後的第三天,唐開國皇帝李淵駕鶴西去。
站在暮雪亭上的李軒聽到鄭德春的稟報之後,微微歎道“您老為盛世大唐奠定了基礎,也算是不枉此生了,剩下的就交給我們吧……”
“殿下節哀,這盛世必當如太上皇所願,太上皇在天有靈,也必當保佑我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保佑如果有用的話,那我們的努力豈不是毫無價值?
雖然李淵的病逝較為突然,但卻並未妨礙李世民的計劃。
現在大唐最大的問題高句麗已經被徹底平定,李世民可以說是沒有了任何的後顧之憂。
喪期剛過,李世民便對大唐內部進行了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就是對朝廷內部的官員進行了一次大換血。
得益於廢察興科的政策和唐風書院的興起,今年通過科考的士子其中七成都來自於寒門和貧民。
李世民沒有在乎任何貴族皇室的臉麵,而是大力重用寒門子弟,並且施行了實踐考核製度。
所有通過科舉的士子,都會被下放到地方去,一年之後,如果你的行政能力達標才有可能保住你的官位,如果你的能力超過了合格線,才有機會晉升。
李世民的這種做法,自然是引起了不少貴族世家的不滿,但李世民在乎嗎?
你要是不滿,你可以試著造反看看啊。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手裏的兵夠硬李世民還怕什麽?
正所謂,所有的不自信都來源於火力不足,現在李世民的火力很足,所以他誰都不怕,誰反對,就收拾誰。
皇帝,不僅僅是要聽諫,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出合理的判斷。
如果對國家有利,對政權有利,哪怕是被人罵,被人恨,該做的還是要做。
正如當年李軒說的那樣,如今的大唐有很多的毒瘤,如果想要切除這些毒瘤,就必須下狠手。
為了做到表率,李世民甚至連李承乾、李泰這兩位最受器重的兒子都發配了地方去了,而且還是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而其他皇子因為年紀還小,所以則是被繼續留在了長安。
因為李世民施行的是考核製,所以這些被下放的官員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競爭。
要知道,官場就是一個金字塔,越是往上爬,官位就越少,相應的,權利就越大。
為了爭奪為數不多的上升空間,所有被下放的新官都是無所不用其極。
李世民對於他們的要求隻有兩個。
一是人口,二是經濟。
在不觸犯律法的前提下,不管你用什麽辦法,隻要你能保證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就算達標了。
其實李世民這麽做也等於是變相的放權,將全力下放到地方上去。
讓年輕的官員們有更多施展自身才華和報複的空間。
隻有這樣才能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隻有這樣才能出現良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