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天象有變

字數:6318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我為太子師 !
    楊安再次以太子少師的身份回到東宮,讓太子格外驚喜。
    此前,楊安因頂撞隋文帝被免官,隨後不知所蹤,消失了近一年多的時間,太子一直不知內情。
    好在隋文帝並並沒有遷怒於楊安的家人。有感於楊安此前的忠心,以及悉心教導,太子專門指定趙三,擔任照管少師府的任務。
    而隋文帝也考慮得很周全,因為並非真的降罪於楊安,專門派人到少師府,說楊安是奉了聖旨外出辦差,可能需要個一年半載才能回來。
    隋文帝默許太子保持和少師府來往,並且對太子表現出的品行很是滿意。
    所以楊安回到少師府的時候,發現母親和妻子一直被照顧得很好。
    楊安回到大興城的第二天,便專門到太子東宮走了一趟。
    一來是為了向太子表示感謝。他不在的時候,多謝太子派人照顧母親和妻子。
    二來是要了解一下,他不在的這段時間裏,太子東宮都產生了哪些變化,太子的功課是否有進步。
    楊安很快就發現,現在的太子,已經將東宮管理得井井有條。
    整個東宮的布置,一掃奢侈之風,所有的裝飾,從內到外,體現出簡潔樸素的風格。
    而東宮每個人的精神麵貌,都煥然一新,恭謹謙遜,禮貌待人。
    楊安對這樣的變化很是驚訝,不知太子如何能進步如此之快。
    太子坦白告訴楊安,他一直在讀《春秋》和《漢書》。
    不讀《春秋》,不明禮儀;不看《漢書》,不曉興替。
    而這兩本書,是太子妃推薦給他的。
    楊安聽後,很是高興。
    他當初的想法,僅僅是為了讓太子夫妻重歸於好,以保住太子之位。
    而眼下他所做的努力,也換來了意外的驚喜。
    楊安以為,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事情的發展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楊安被任為尚書右仆射,是開皇十三年五月的事。
    開皇十三年六月,隋文帝將楊素從楊廣駐守的並州調回,升任門下省納言。
    由此,朝中形成了高穎、楊安、楊素三人共掌朝政的局麵。
    楊安看出來了,對內隋文帝也要搞製衡之術。
    隋文帝一向多疑。
    楊安作為太子的人,權力越來越大,對於皇帝來說不是好事。
    所以隋文帝找來楊素,以分散權力風險。
    而第一宰相高穎並沒有明顯的政治偏向,對楊安也構不成威脅。
    所以隋文帝想到了楊素。
    楊素雖然在平陳戰爭中表現不怎麽突出,但憑借立國之初立下的功勞,終於還是被隋文帝再度啟用。
    此時,朝中差不多是三足鼎立的局麵,楊安支持太子楊勇,而楊素支持晉王楊廣,高穎,至少表麵上暫時保持中立。
    開皇十三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史料記載,從這一年開始,大隋由盛轉衰,開始走上下坡路。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隋文帝開始驕傲自滿,追求生活上的享受。
    為什麽是從這一年開始?
    因為開皇十三年,隋文帝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政治上,隋文帝整頓吏治,發展文教,官員素質得到普遍提升,收獲了老百姓的民心,成為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
    經濟上,憑借強大的國家力量,推行更加嚴格的人口管理辦法,納稅人大大增加,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短時間內出現倉滿廩實的局麵;
    軍事上,大隋成功抵禦並擊敗外敵,讓突厥俯首稱臣。
    此時的大隋,一片太平景象,隋文帝每想到此,就難免有點得意起來。
    再加上隋文帝已經五十多歲,想著辛苦了大半輩子,也該享受一下了。
    怎麽享受?隋文帝想修一座行宮。
    地點就定在大興城西麵的岐州,因為年初的時候,隋文帝到此地祭祀,發現這裏山長水闊,環境優雅,覺得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楊素剛剛被提拔為宰相,隋文帝有意讓他表現,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
    隋文帝不僅僅開始享受,還越來越迷信。
    隋文帝從小便是在寺院中長大的,十三歲以前接受的都是佛教的教育。
    而隋文帝的皇位也是通過篡位得來的,這種手段很不光明正大。
    隋文帝建立大隋後,怕大臣們內心都不忠誠於他,內心非常多疑,經常自己決定事情,不和大臣們商量。
    如此一來,隋文帝內心十分缺乏精神寄托。
    他寄望於從佛教中找到心中的安寧。
    但是佛教講的是下輩子的事,不能給隋文帝明確的答案。
    相比較之下,道教裏的讖緯學說,則來的更具體一點。
    大隋開皇年號的來源,便是隋文帝從道教的圖讖上而得到啟示。(道教五劫:龍漢,赤明,上皇,開皇,延康。開皇即為五劫之一,意為新紀元的到來。)
    隋文帝不僅迷信,而且還愛好問卦。
    隋文帝在沒有篡位之前,還在當北周丞相的時候,就曾半夜找人問卦,以問篡位吉凶。
    但僅僅是沉迷於享受,還並不至於對大隋產生致命的威脅。
    隋文帝的迷信,才是加速大隋日漸衰落的罪魁禍首。
    三大宰相,除了楊素忙於為隋文帝修建行宮之外,楊安和高穎相對要輕鬆許多。
    楊安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呆在東宮,與太子探討曆史,探討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歲月靜好。
    轉眼間,大隋就進入了開皇十四年。
    開皇十四年正月,廓州連雲山有聲如雷,五羌反叛,侵擾邊境。
    同年年初,隋文帝到泰山祭祀,結果發生意外,野火突然躥起,把石像燒成一小塊一小塊。而隋文帝聽信讒言,開始猜忌自己的身邊人。
    二月,隋文帝下旨改造民間音樂,改造過後,一個名為萬寶常的樂師表示這個音樂太淒涼了,天下不久就會滅亡。
    諸多異象,因為隋文帝的多疑和迷信,讓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大限將至。
    如同曆史上所有的皇帝一樣,隋文帝最怕的就是死亡。
    如果死了,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了。
    所以隋文帝雖然一麵讓楊素加快修建行宮,好讓自己能早點享受,一麵開始繼續尋找精神上的寄托,以幫助自己避過劫數。
    但是還沒等隋文帝找到新的精神寄托,又出現了一次新的異象。
    開皇十四年四月,太白金星再次於白日現於當空,立時震動朝野。
    曆來天象有變,往往意味著君主失德朝廷失政。
    不過曆代大臣當然不會將責任向皇上身上推。
    按照慣例,三大宰相紛紛上表自劾。
    然而僅僅過了三天,主大凶的太白金星再次現於白晝。
    這等異象,本就迷信的隋文帝當然不能泰然視之。
    參照曆朝曆代的做法,皇帝會在因此而下罪己詔。
    但在三大宰相及諸位大臣的爭議下,隋文帝最終沒有下罪己詔。
    三大宰相當中,楊安和高穎堅決反對皇帝下罪己詔,高穎和楊安稱“天象有責,是為政者不善政故,請辭宰相之職”。
    而楊素則讚同皇帝下罪己詔以慰天下臣民。
    爭論了大半天,隋文帝決定等太史令送上奏表,再做決定。
    以前朝政通常半天就結束,但這天一直等到下午。
    直到天快黑的時候,太史令的奏表才被呈了上來。
    太史令的奏表不長,核心內容隻有兩三句,意思也極為明顯。
    隻是這意思是皇帝和諸位大臣萬萬想不到也不願去想的,說是有百姓慘死,致使天怒人怨。
    隋文帝看完奏表後,臉色鐵青,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怎麽會有百姓慘死的這種事情發生?
    可是對天象的迷信,讓隋文帝又不得不信。
    隋文帝思索一番後,問在座大臣,有誰願意分憂,將這個致使百姓慘死的罪魁禍首給查出來?
    眾大臣沉默,都沒有把握能承擔此重任。
    楊安思考片刻後跪下,連呼皇上聖明,願意替皇上分憂。
    隨後楊素也站了出來,願意徹查此事。
    三大宰相,唯有高穎沒有參加爭奪。
    隋文帝於是征詢高穎的意見。
    高穎明確表示,楊素為陛下修建行宮,恐怕一時抽不開身。
    隋文帝一聽就明白了,當即命令楊安徹查此事,一定要查出禍害百姓的罪魁禍首。
    楊安之所以敢接下這個重擔,是因為他早有懷疑對象。
    他的懷疑對象,正是三大宰相之一的門下省納言,楊素。
    楊安懷疑楊素為了修建行宮,置百姓的生命於不顧。
    史料記載,楊素是個追求奢侈享受、品味極高的人。
    他按照自身的品味來設計皇帝的行宮,把皇帝的行宮設計得美輪美奐。
    為了修建龐大的行宮,楊素寧可削山填穀,務必要弄出一大塊人造平地。
    工程量這麽大,當然得耗費大量錢財,甚至遠遠超過預算。
    但楊素不僅僅追求奢侈,還要追求工程的進度。
    楊素是一個暴虐的人,以前帶兵打仗時,他就十分殘暴。
    隻要士兵打了敗仗,回來多少他就處死多少。
    這樣嚴明的軍紀,是楊素克敵製勝的法寶,用在戰場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效果顯著。
    楊安現在懷疑,楊素會不會把這套做法,用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