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當有所作為

字數:6365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我為太子師 !
    為了杜絕楊素暴虐民夫,楊安再次上了一本奏章。
    在奏章中,他重申天象異變,恰恰是因為暴虐民夫而引起。
    並請求隋文帝派專人進駐修建行宮現場,監督楊素對民夫的暴虐行為。
    隋文帝征詢過高穎的意見後,最終同意楊安的建議。
    幾天之後,楊安奉旨專門組織了一支監督調查隊,進駐行宮施工現場。,
    這支隊伍,專門負責調查監督是否有虐待百姓的事情發生。
    一旦發現民夫有傷者、病者,立即責令楊素的手下送醫。
    因為有了這支監督調查隊的存在,楊素對待民夫的嚴厲措施,不得不收斂了很多。
    此後,參與修建行宮的民夫,傷亡大大減少。
    但是為了趕工,被征召來的民夫,仍然不得不晝夜施工。
    而楊安成立的監督調查隊,卻惹惱了楊素。
    楊素認為,楊安的種種舉動,處處都在針對他。
    尤其是成立的監督調查隊,嚴重耽誤了施工的進度。
    為此,他多次在隋文帝麵前說楊安的壞話,將施工進度慢的責任,全部推到楊安身上。
    好在楊安早已跟太子那邊聯係過,讓太子妃經常到獨孤皇後那問安,順便將楊素在修建行宮中殘害百姓的事,告訴了獨孤皇後。
    獨孤皇後其實比隋文帝還要愛護老百姓,得知因修建行宮致百姓慘死,深為不安。
    因此獨孤皇後多次告訴隋文帝,楊安做得很對,隻有要對楊素的施工加以嚴格監督,才能再次避免百姓慘死。
    哪怕施工進度緩慢,遲個幾年才能住進行宮,也不能暴虐百姓,致使天怒人怨。
    盡管楊素借修建行宮為由頭,多次進讒言,說楊安的壞話。
    但隋文帝一想起皇後對楊安的看法,對楊素的話都置之不理。
    楊安雖然沒能扳倒楊素,但終究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善事,避免了更多老百姓的死亡。
    但天象並沒有好轉。
    一個月之後的開皇十四年五月,京師大興城附近發生地震,致使關中農民歉收。
    緊接著,關內諸州都出現旱情。
    由於大興城所在的關中地區,地窄人稠,所產的糧食,平時就已經難以滿足關中地區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
    再加上這些事的接連發生,每次早朝時,隋文帝心情都十分沉重。
    但更大的天災還在後麵。
    開皇十四年八月的關中大旱,無疑是雪上加霜。
    農民所剩無幾的農產品,被徹底摧毀。
    關中最終因食物匱乏,出現了隋朝建國以來最大的饑荒。
    半年不到的短短時間內,關中區域連續發生“三波”天災,嚴重考驗著隋文帝及一眾大臣。
    隋文帝為此事已經連續兩日茶飯不思,發愁該如何處理。
    隻可惜朝中眾大臣所上的奏章,沒有一個能合他的意。
    據史料記載,這年發生的關中大旱,隋文帝並沒有開倉放糧,賑災救民。
    《資治通鑒》中記載,隋文帝僅僅是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饑荒,表現得十分自責:
    “關中大旱,民饑,上遣左右視民食,得豆屑雜糠以獻。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不禦酒肉,殆將一期。”
    隋文帝一邊流涕,深深自責,並因此不食酒肉,一邊卻緊鎖糧倉。當時這句自相矛盾的話,引起楊安很大的好奇。
    為此,他查了更多的資料。發現隋文帝曾多次開倉賑災:
    開皇三年的時候,關中遭受饑荒,隋文帝當時下令調集十三州的糧倉儲備,運送到關中賑濟災民;
    開皇四年,“駕幸洛陽,關內饑也”,隋文帝立馬打開“常平倉”,拯救了數不勝數的災民;
    開皇五年,隋文帝甚至下令在各地設置義倉,準備在當地遭受災荒的時候,隨時開倉放糧,解決饑荒問題。
    僅僅從這三年的曆史來看,隋文帝絕非像唐太宗所說,是一個小氣到“不憐百姓而惜倉庫”的人。
    楊安覺得,這次關中大旱,隋文帝之所以沒有開放糧倉,一定是出於某種方麵的考慮。
    乘著隋文帝還沒有做出決策之前,楊安覺得,該有所作為。
    因為關中大旱問題,隋文帝要求太子也要參加每日的早朝。
    這天早朝散朝後,楊安跟著太子去了東宮。
    進入東宮內殿後,楊安開口問道:
    “關中大旱,太子殿下以為該如何處理?”
    “自然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太子頭也不抬,“往年旱災,父皇也是如此處理。”
    “下官也認為,理當如此,”楊安點頭,“隻是殿下發現沒有,陛下今次始終有所顧慮?”
    “有所顧慮?”太子抬起頭來,
    “正是,”楊安肯定道,“因為有所顧慮,所以陛下才拿不定主意。”
    “下官認為,如果能打消陛下的顧慮,則開倉放糧,必成定局。”
    “隻是,”太子看向楊安,“如何打消父皇的顧慮?”
    “下官認為,可以從三方麵出手。”
    “少師請說。”太子期待地看向楊安。
    楊安緩緩道:
    “第一,天災人禍。從去年的修建行宮暴虐百姓事件,到今年五月的京師地震、關內諸州旱災,直到現在的關中大旱。”
    “每一次天災人禍,都造成了百姓的死亡。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無不驗證著天象異變的預兆。”
    “而這些天災,誰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結束。”
    “陛下一定會擔心,後麵可能會有更大的災禍來臨。”
    “所以,陛下不敢輕易動用倉庫中的糧食,”
    “以免下一次更大的災禍來臨時,束手無策。”
    楊安說到此,看了一眼太子,“這是陛下的第一個顧慮。”
    “少師說得對,”太子讚許地點頭,“近一年來,發生的災禍,確實比往年多。”
    “陛下顧慮的第二點,”楊安繼續分析道,“便是內憂外患。”
    “近幾年來,內部有江南叛亂,五羌反叛,外部有突厥侵擾。”
    “陛下出於軍事方麵的考慮,得優先考慮軍需糧草儲備。”
    “第三,下官認為,陛下要借此旱災機會,對義倉進行改革整頓。”
    “改革義倉?”太子疑惑地看向楊安,“何為義倉?”
    見太子不解,楊安隻得將義倉的形成原因及目前狀況講述了一遍。
    開皇三年,大隋官員長孫平征拜度支尚書,他看到大隋多有旱災,百姓深受其苦,於是向陛下上奏,在奏章中建議:
    讓百姓每年秋收季節,根據貧富不同,拿出一定數量的糧食,放到政府提供的倉庫之中,以備凶年之用。
    隋文帝欣然應允,並取名為“義倉”。
    隻是這義倉是本著自願的原則建立的,管理人員也是百姓,所以十分鬆散。
    再加上普通百姓意識不到“義倉”在凶年時的重要作用,經常以陳糧、腐爛的糧食,或者是雜糧充數。
    所以,等到天災來臨時,“義倉”中的糧食多已腐敗變質,並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少師的意思,”太子聽完楊安的解釋後,恍然大悟:“父皇不願意開倉放糧,是想乘著大旱之機,讓百姓認識到義倉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楊安點頭,
    “下官認為,陛下早就有意將義倉由自願改為強製,隻是一直在等待契機。”
    “這樣的改革,是好是壞?”太子問道。
    “當然是好事,”楊安肯定道,可跟著又搖搖頭,
    “不過不是時候。”
    太子沉吟片刻,遲疑道,“既然父皇不願意開倉放糧,”
    “本宮是否應該站在父皇一邊,反對開倉放糧?”
    “太子殿如果真的這樣選擇,也是人之常情。”楊安表示理解。
    很顯然,站在隋文帝一邊,便是摸準了皇帝的心思,順勢而為,更有可能事半功倍。
    但楊安並不想這麽做。
    他覺得,作為一個具有更開闊視野的後世有良知的人,他必須在這件事上要有所作為。
    “如此說來,”太子仍然有所猶豫,“少師也讚成父皇寧願舍棄百姓,也不舍得糧食?”
    看得出來,太子懷有寬仁之心,十分同情受災的百姓。
    “非也,”楊安果斷道。
    “下官所言,隻是陛下目前的顧慮。”
    “正是由於這些顧慮,所以陛下一直拿不定主意。”
    “而太子殿下要做的,就是打消陛下的所有顧慮。”
    “如此,陛下才能最終下定決心,開倉放糧。”
    “原來少師也讚成開倉放糧,”太子臉上露出喜色,“本宮終於放心了。”
    “可是要想徹底打消陛下的顧慮,並非易事。”楊安鄭重道,“這些顧慮終究隻是下官的猜測。”
    “少師,就算不能打消父皇的顧慮,”太子堅定到,“父皇最終決定不開倉放糧,”
    “本宮也絕不後悔。”
    “好!”楊安讚許道:“下官這就寫一份奏章。”
    太子當即讓人拿來紙和筆,兩人一邊商議,一邊寫出了一本奏章。
    奏章以太子的名義,主旨是建議父皇開倉放糧。
    為了打消隋文帝的顧慮,奏章從三方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一是天象異變方麵,天象異變預兆百姓慘死,而關中大旱如果處理得當,便能減少百姓死亡。
    而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則是最好的處置措施。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災民被救,則君主有德,朝政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