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
字數:8991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狐鬼雜談 !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記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
道的思想起源於軒轅黃帝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創醫學等。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老聃(da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五鬥米道創立者張陵及其後代世襲嗣教者的通稱。漢末張陵創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稱張天師,其教亦稱天師道。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鬥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曆史,道教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係;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道教三尊分別指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稱玉清大帝)、靈寶天尊(也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元始天尊
首見於東晉葛洪的《枕中書》記載,“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元始天王,開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後,蛻去軀殼,一靈不昧,遊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入其口。聖女懷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間,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因其前身是盤古、元始天王,就稱為元始天尊。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內,有紫雲之閣,碧霞為城。眾神仙按時上玉清境朝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
靈寶天尊
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母懷孕3700年乃生,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手持玉如意,為上清之主。“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腹,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遊履十方,宣怖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廣宣經籙,傳乎萬世。”。(出自《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
太上老君
為太清之主。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官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執扇子。葛洪《神仙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於李家,猶以李為姓,或雲老子先天地生,或雲天之糟鞠,蓋神靈之屬。或雲母懷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雲其母無夫,老於是母家之姓;或雲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
玉清元始大天尊、上清靈寶大天尊及太清道德大天尊,統稱“三清道祖”,這也正是三清宮宮名的由來。以道家勤、靜、學為宣揚之道。
道教四大天師,即張天師張道陵,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
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又稱“降魔護道無量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師”。
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他於東漢末期創建五鬥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清微仙譜》、《曆代神仙通鑒》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候張良的八世孫,沛國(今江蘇豐縣)人。其父張翳,字太順,曾客處在天目山。其母一晚上夢見北鬥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後,於建武(25-56年)
甲午上元(蒲月十八日)生陵。生時黃雲籠室,紫氣盈庭,空中光如蛋。張道陵從能處穎悟,七歲時遇河上公,患上授《品德真經》通曉五千言精微義理。成年後相貌奇異,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貯點紅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二角。通四書五經,曉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曾入太學,博學諸經。年二十六“舉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58-76年)曾為巴郡江卅(今重慶市)令。後遁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修長生不死之道。據傳魏伯陽曾收其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為博士,稱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為太傅,封冀縣侯,三詔不出。其誌在精誠修煉,患上黃帝九鼎丹法。後又攜弟子住雲錦山修玄玄之道,煉龍虎大丹。又居嵩山埋頭冥思,患上《三皇內文》《九鼎太清丹經》於是遍訪名山,以尋道修真。順帝時(126-144年),一為四川樸素平易近風所吸引,二為蜀中峻峰秀嶺、澗溪泉瀑所吸引,連入四川,在鶴鳴山(一位鵲鳴山,在今四川大邑縣境內)燒煉九鼎神丹,曆三年而丹成。服後返老還童,於是繼續西行探視仙源,求患上五嶽攝召萬靈神龜秘文,精思修煉以至法術無垠,世莫能測。據《列仙全傳》稱,張陵擅用符水治病,功瀆漸著。後患上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籙、三清眾經、符籙丹灶秘訣印劍、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頭,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會盟於青城山黃帝壇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監獄變成二十四福庭。即為二十四治,每一治立陰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別掌管人事禍福。後到蒼溪縣雲台山修九還七返之功,準備升天,但因其殺鬼太多,終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讓他修行謝過,仍居留人間。於是歸回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創建五鬥米道,後世又稱天師道、正一道。後又度率弟子遊曆諸山,修行謝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領張陵升天,朝拜元始無量天尊,封為正一平氣大法師,令其重返人間,勸化尚未悟道者,遂降臨人間演法,治鬼,成為驅鬼避邪的天師,一旦靈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壽(155-158年)二年(156年),功成道著,天神來迎,白天升天。
今後,張陵的子孫世襲天師道法,曆代皆受朝廷封號:唐天寶(742-756年)六年(747年)封爵天師為“太師”,唐僖宗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理宗封爵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師為“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供武(168年)改封天師為“真人”。
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徐無鬼》文日:“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實指尊敬之辭,然天師之名即源於此。李膺《蜀記》稱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北魏有寇天師(謙之),劉宋有陸天師(修靜),唐有杜天師(光庭),宋有薩天師(守堅)等等。“天師”之號始稱張道陵的,最早見於《晉書·郝超傳》《傳》雲:“愔事天師道,而超奉佛。即稱張陵之道為天師道。雖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師之號,但後世仍稱天師,一直沿至今日。
張道陵為道教的創始人,加之其是道法高深、陣魔伏妖、神通廣大,白天飛升的仙人,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又為曆代神仙故事所烘染,其在平易近間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奉祀一直至今。
許天師,為晉代道士許遜,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稱“許真君”。按《十二真君傳》:“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肅,世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載,許遜生於吳赤烏(2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夢金風銜珠,墜落懷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師大洞真君吳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曆律、五行、讖緯之書,更喜歡神仙修煉之事。據《雲笈七簽》記載:一次許遜去打獵,射中一隻有孕在身的母鹿,適時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顧一切,折轉頭來傷心地舔小鹿,一會便死去了。許遜見狀,心中非常難熬,悵然感悟,折其弓矢,銳意神仙之道。晉太康(280-290年)元年(280年),許遜舉為孝廉,時年四十二歲,拜為蜀地旌陽縣令。從政期間,公正廉明,吏平易近悅服,平易近眾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許旌陽。後來晉室攘攘,連棄官東歸,遨跡江湖,追求至道。此間與吳君同遊江左,又與郭璞一同陰止五敦作亂。郭璞被五敦處刑後,他又與吳君共同隱遁,至廬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術。後遇上聖真人傳授太上靈寶淨明法,有斬邪擒妖之道法。不久遊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蜃精所化,數興洪水風險江西,遂化為黑牛,率弟子殺之,為江西翦除水災。自此,許遜道法大顯,聲名遺邇,求拜弟子甚多。
東晉寧康(74年)舉家從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天飛升。鄉人與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遺詩一百二十首,均被刻於竹簡,令人探取,以決休咎,名日“聖簽”。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因皇帝夢中顯靈,為其療疾,升觀為宮,賜額為“玉隆萬壽宮”(宮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紹興間(11易年),相傳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患上許遜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大法》等。元代時,道士劉玉用“淨明”作為教派名稱,首要經典為《淨明忠教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創建“淨明忠孝道”。後來道教將其與張道陵、薩守堅、葛玄共為四大天師。
薩天師,又稱薩真人,崇恩真君。相傳為宋朝著名道士薩守堅,號全陽子。一說為蜀西河(今四川崇寧縣西)人,一說南華(南華山今廣東曲江縣南,南華山在今山東東明縣東南)人。元趙道一《曆世真仙體道通鑒》雲:“自稱汾陽薩客。”
薩守堅少刊本為醫生,因醫術不太高明,開錯藥而吃死了人,於是棄醫從道。曾師從於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林靈素及王恃宸。據《三教搜神大全》卷二、《列仙全傳》卷八、《曆代神仙通鑒》卷二十記載,虛靜先生傳其咒棗秘術,王侍宸傳其雷法,林靈素傳其寶扇一把。薩守堅學成秘法後,用咒棗術濟貧拔苦,用雷法鏟奸除害,用寶扇為平易近報冤。於是道法大顯,著名遐邇。後被稱為“崇恩真君”,又被玉帝封為“天樞領位真人”。
相傳薩守堅以法陣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收其為部將,傳其符籙秘訣。然而在平易近間王靈官的名聲遠遠要比其師響亮。明永樂(1403-1425年)中,供奉王靈官和薩守堅的宮觀,香火盛極一時。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葛玄、許遜共為四大天師。
天師姓葛,名玄,字孝先。丹陽句容(今江蘇句窖市)人。魏蜀吳時的術士,據《抱樸子》記載,曾經從左慈學道,修煉道術,受《九鼎丹經》、《太清丹經》、《金液丹經》等,並受諸秘訣,後以之俱傳鄭隱。相傳他曾在江西閣皂山修道,常辟穀服餌,擅符咒諸法,能用符籙為人驅病辟耶。道教尊其為“葛仙公”,又稱“太極拳左仙公”。梁陶景《真靈位業圖》將其列為第三層。
道教和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有的說他能將口中吐出的飯粒變成成千上萬隻蜂,能使頑石走路,蛤蟆、昆蟲、燕雀能在他的批示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能從井裏取錢請客喝酒,能畫符籙為平易近祈雨,有的說他能拿妖捉怪,曾經在酒店鞭打妖邪,為一秀才解除蛇精纏身,焚邪廟惡小鬼,有的說他曾隨孫權出遊,沉於江中,數旬而歸,有的說他曾給屈家二女仙丹,使二人服後成仙而去,有的說他曾在石壁煉食丹藥,不小心掉下一粒,一鳥吃後,即成仙鶴,有的說他功行圓滿後,東華帝君錄其名入仙籍。總之,其仙跡十分廣泛。
宋崇寧(1102-1107年)三年(1104年)封為“衝應真人”,淳(1241-125年)封為“衝應孚真君”。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道教的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於宋、元。道教曆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有5個大派:
正一道:下麵又分有靈寶派,正一派、淨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時創立,元朝以後逐漸衰微。
太一道:金朝時創立,元末以後逐漸衰微。
淨明道:南宋時創建,明朝以後衰微
明朝以後,道教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派別,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兩個宗派之下。現在北京的白雲觀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實際上隻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東漢末年的五鬥米道,後更名為天師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葷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子孫廟”。祖庭位於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江西閣皂山。代表有龍虎派,茅山派等。
全真道:全真道興盛於金元時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陽,丘處機。全真道講求清修,其道士必須出家、吃素。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十方叢林”。全真三大祖庭分別為昆崳山、終南山、永樂宮。代表有龍門派,武當派等。
道教著名人物:
張三豐(1247年——?),漢族,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內拳始祖、太極始祖、武學泰鬥、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豐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
張伯端
張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後改名用成(誠),北宋天台(今屬浙江)人。敕封“紫陽真人”。自幼聰明好學,涉獵三教經書,及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年長任台州府吏,嘉祐二年(1060年),因受累謫戍嶺南,走上訪道修仙之路。
治平初(1064年),陸詵任桂林知州,起用張伯端掌管機要,改知成都時,又隨往。熙寧二年(1069年),在成都天回寺,遇異人得金丹火候之訣。熙寧三年(1070年),陸詵卒,張伯端歸台州,築室山居,於熙寧八年(1075年)著成《悟真篇》。
後出山轉徙秦隴(今陝西甘肅一帶),事河東馬處厚,於漢陰山中修煉。處厚被召,臨行前,伯端托以《悟真篇》。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觀,廣授道徒,卒於百步溪。
宋濂
宋濂(181年6月20日),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王重陽
王重陽(1112-1170年),全真道開創者,鹹陽(今陝西鹹陽)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或喆),字知明,號重陽子,以“害風”為自稱。王重陽出身於一個家業豐厚的富裕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金人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
青年時代,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誌於拯救民族危難。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舍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苟且偏安,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
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為“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雲:王害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前往山東傳道,期間度化七位弟子,即道教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全真教由此大盛。
袁天罡
袁天罡(本名袁天綱,573-645年),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玄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袁天罡所算所推極為應驗,被唐太宗召入宮中作為智囊。傳說他善“風鑒”,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累驗不爽。又精通麵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相書、天文書、風水書多本,其中有《九天玄女六壬課》《五行相書》《易鏡玄要》《三世相法》《袁天綱稱骨歌》《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等,但大多已亡佚不可見。貞觀十九年,袁天罡卒於火井縣縣令任上。
李淳風
李淳風(602年-670年),道號黃冠子,岐州雍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人,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其曾任唐太宗李世民的記室參軍,後任將仕郎,入太史局供職。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氣象史上最早的專著,他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預言準確而著稱於世。鹹亨元年(670年),李淳風卒,唐高宗李治追複其為“太史令”。
道教典籍:《道德經》《上清大洞真經》《抱樸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