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呂樹人澄泥硯(上)

字數:3055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我的直播尋寶係統 !
    周圍的人聽到薑文要講解,也都紛紛停下,豎起耳朵聽他講解。
    “首先,我先給大家普及一下什麽是硯。”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曆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等等很多很多,高達數十種。”
    “如果要探究起中國硯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有此也可以看出,中國人對硯的喜愛是有傳承的。”
    說到這大家對於硯也有了幾本了解。
    薑文卻是看了蘇沐一眼說到:“鬆花硯是由鬆花石加工成的用於研磨墨塊成汁液,書寫或繪畫所用的文房用品。用於加工鬆花硯的鬆花石,最早發掘於長白山區at縣兩江鎮砥石山的江沿的甩灣處,”
    “那裏是鬆花江的中段部分,山高嶺俊,水急溝深,林海茂密、樹木叢生。五月時節,長白山鬆林中黃綠色的鬆花開放,給初春的長白山帶來了勃勃的生機,而這種石頭的色澤和鬆花顏色一樣,故人們把它叫做鬆花石,(鬆花石,又名鬆花玉)。以鬆花石雕製的硯台就叫鬆花硯。”
    “鬆花石硯溫潤如玉,紂綠無瑕,質堅而細,色嫩而純,滑不拒墨,澀不滯筆,能使鬆煙浮豔,毫款增輝。昔人所稱硯之神妙無不兼備,詢足超軼千古。”
    “而蘇沐手中的硯台,就是與這些特征相符合,我才說是鬆花硯的。”
    “但是!”
    “長白山是滿清的發祥地,被皇家封為禁區,禁止開采漁獵。鬆花石隻能由皇宮的“造辦處”單獨進入山區采集石料,運回宮中研製成硯,做為禦用專品,少量的也用於賞賜給有功的臣子。康乾時期製硯八十餘方,以後各代陸續研製了八十餘方,目前存世的皇宮禦硯有八十餘方,基本都存於故宮兩院。”
    ”鬆花石可以根據敲擊的聲音來判斷品質的高低,敲擊堅木聲為上品,敲擊金屬聲為中品,敲擊瓦缶聲為下品。”
    “蘇沐,你可以敲擊一下試試,看看發出的聲音是什麽樣的。”
    蘇沐聽了薑文的話,立刻用手在硯台上輕輕的敲擊了兩下。
    隻聽“咚咚!”兩聲響。
    這下大家知道了,原來鬆花石的品質可以這樣確定,長知識了。這也說明蘇沐的鬆花石確實是假的。作為禦用品怎麽著也不會用低級的鬆花硯。
    “並且,鬆花硯在清末後就銷聲匿跡了。直到1979年發現舊礦,才重新煥發出光彩。”
    “而現代硯台多用機器打磨,周圍很多都有瑕疵,仔細的觸摸,會感覺有細微的摩擦感。但清代禦用品那皇帝要是感覺到瑕疵,是要殺頭的。所以清代的鬆花硯更加細膩,更加柔和,而且經過上百年的使用,在邊緣處或多或少會有點包漿,可蘇沐那塊那是光華無比啊!”
    薑文說著都感歎一聲,真是啥都不懂,也敢碰古玩。還好隻是二十萬,而不是幾百上千萬。要不然這人早就跑路了,不會等著來找他了。
    “哼,”聽完薑文的話,蘇沐更加生氣的瞪了攤主一眼。連周圍的人也知道這位攤主騙人的把戲,來這裏幾本不會再上他這裏看古玩了。
    攤主怎麽也想不到因為這件事他今後的買家少去了九成多。連吃飯錢都不夠,隻能改行做別的了。
    這也給直播間裏有點眼熱的學生們降降溫。告訴他們古玩行業的水有多深。普通人家,最好還是不要想著考這個來發財。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可能也在想辦法把你拽進去吃了。
    蘇沐:“那你說說,你手裏的漂亮硯台是啥好寶貝。”
    “行,這就說一下。”
    “這個硯呢?它就是澄泥硯。”
    “澄泥硯是中國漢族工藝品之一,始於漢,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製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澄泥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製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
    “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曆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讚譽。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
    “大家看我手中的這件澄泥硯,通體紫黑色。剛剛清洗的一點點水現在都仍成水珠狀。撫摸著更是少有的細膩溫和,像是撫摸在嬰兒嬌嫩的皮膚上。吹彈可破。”
    “這是真正的一塊好硯啊”說著薑文臉上都露出喜愛的神色。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薑文感覺自己迷上了古董,親手將古董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就像脫掉以為絕世美女的外衣一樣,充滿了誘惑力,忍不住顫抖的手輕輕的拂去外衣,露出嬌嫩的水膚。完全沒有停下的理由。
    “而它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澄泥硯本身,澄泥硯再少,也是有一定數目的,也是可以不斷的製作的。”
    “而這件,那是想做也做不出來。”
    “可能有人說不可能,現在科技那麽發達怎麽可能連一塊硯無法做出來?”
    “然而這是事實,中國古代有太多的鬼斧神工的手藝遺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至今無法複製,更無法談及超越了。”
    “因為這塊是呂樹人的澄泥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