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馬屁文章

字數:5058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秦王,從截胡徐妙雲開始 !
    朱元璋望著台下,自信滿滿的二兒子。
    心裏麵的感覺,不知道用怎麽來形容。
    要是朱樉能遺傳到他的一半文采。
    估計考個狀元都是輕而易舉的。
    黃狗兒捧著朱樉新鮮出爐的大作,走上金台。
    恭恭敬敬的用兩隻手,放在朱元璋身前的禦案上。
    朱元璋直接點了中書舍人劉三吾的姓名。
    “劉愛卿將二郎這篇大作,念給各位品鑒一下。”
    年近七旬的劉三吾清了清嗓,拿著賀表,直接朗聲誦讀道:
    “臣聞天命所歸,王者之興,必有英明神武之主,以安社稷,撫萬民。
    今陛下開創偉業,洪武之基,德配天地,威震四方。
    自即位以來,勵精圖治,務在安民興邦,國家昌盛,百姓樂業,實乃社稷之福,萬民之幸。
    陛下明察秋毫,洞察萬機,善於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政務之暇,不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道德化民,以仁義治國。
    臣等深受陛下之恩澤,感激涕零,無以為報。
    今值元旦佳節,臣謹代表百官萬民,獻上最誠摯之祝福。
    願陛下洪福齊天,壽比南山;願國家繁榮昌盛,江山永固;願萬民安居樂業,共享太平之福。
    臣等定當盡心竭力,輔佐陛下治理國家,共謀社稷大業。
    願陛下垂拱而治,德化天下,使國家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永享太平之世。
    謹以此表,獻上陛下,伏望聖鑒。臣不勝感激之至,謹再拜頓首以聞。
    兒臣樉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數百字的文章念完,朱元璋臉色紅潤,呼吸都順暢了不少。
    “什麽叫賀表,這種有一說一,如實相告的文章才叫賀表。”
    文臣們都變成了苦瓜臉,心裏暗罵:這不就是一篇,純粹的馬屁文章嗎?
    在座各位飽讀詩書之人,哪個寫不出來?
    不就是怕出來之後,被同僚和士林批判成阿諛奉承之輩嗎?
    早知道朱元璋好這口,比這篇更加辭藻華麗的錦繡文章,他們都能寫的出來。
    朱元璋對身旁的朱標,問道:“標兒,你弟弟這篇賀表。
    你覺得如何啊?”
    太子朱標躬下身子,回答道:“二弟的文章雖然稍顯平庸,但是勝在臨場發揮。”
    朱元璋別有深意,問道:“如果是讓標兒你主持科舉,你覺得二郎能拿到什麽功名。”
    “兒臣覺得以二弟現在的文章功力,如果不是在餘姚和吉安兩地應試。”
    “考個舉人應該不是大問題。”
    朱標的話說的非常中肯。
    既沒有誇大其詞,也沒有刻意貶低。
    朱元璋笑道:“標兒,你知道咱打從心底最滿意你什麽地方嗎?”
    “兒臣不知,請父皇教誨。”
    朱元璋解釋道:“你行事作風持正守中,不偏不倚。”
    “不會把個人好惡、私人恩怨摻雜到國事和家事當中。”
    “這一點是最讓咱滿意的地方。”
    ——
    朱樉一家老小早在年底冬至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接進了宮裏。
    隻是因為他身份特殊,回到京城以後一直居住在王府裏。
    畢竟按《皇明祖訓》來說,成年的藩王,還沒有全家人住進宮裏的先例。
    “大王請留步。”
    朱樉剛走到了奉天門,就碰到了楊士奇。
    楊士奇年幼喪父,母親改嫁給了德安府同知羅性。
    後來因為繼父羅性獲罪,被貶謫到西北充軍。
    楊士奇一家,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如果不是在開封,遇到了朱樉。
    現在的楊士奇搞不好,還在哪個私塾裏給童子開蒙。
    靠著微薄的束修,來養家糊口。
    哪會有今日的遠大前程?對於秦王的知遇之恩。
    楊士奇一直心懷感激,兩個人明麵上沒有任何來往。
    私底下的關係,都心照不宣。
    早上在宮門等候時,楊士奇就已經向他拜過年了。
    特意在這兒等他,肯定不是為了寒暄。
    “楊先生,找孤可是有要事?”
    楊士奇一向公私分明,先談起了公事。
    “世子在文華殿小半年,學業上的成績一直穩居前列。”
    做為父親,兒子被老師誇獎。
    朱樉笑的合不攏嘴,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
    “高陽郡王在學業上,一直沒用功。”
    朱樉對於朱高煦沒讀書天賦這事,心裏早有準備。
    “高煦這孩子,從小就對行伍之事感興趣。”
    “長大了做個將軍也挺好的。”
    楊士奇倒不這麽認為,
    “臣覺得是高陽郡王剛進文華殿,還沒適應學堂裏的生活。”
    “隻要他不搗亂課堂,楊先生不必過於在意。”
    楊士奇對於朱樉的放養態度,有些意外。
    “高陽郡王有皇後和徐王妃管束,倒是沒在課堂上調皮搗蛋。”
    朱樉放心了,楊士奇才憂心忡忡說出了最大問題。
    “汗王出閣讀書兩年多來以來,在學業上沒有長進。”
    “現在已經是文華殿裏,所有皇子皇孫的成績中墊底。”
    到了冬至日,文華殿都會舉行一次考試。
    朱元璋還會在百忙之中,特意抽出時間駕臨文華殿。
    親自考校皇子皇孫的學業,朱樉知道今年的排名是朱元璋定的。
    “呃,我父皇當時是怎麽評價尚煌的?”
    “陛下對汗王的評語,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聽到這句話,朱樉真想立馬衝進乾清宮,找朱元璋理論一番。
    老頭子你倒是說清楚,到底是哪根上梁歪了?
    楊士奇有些同情道:“臣找大王,正是為了汗王的學業。”
    朱樉萬萬沒有想到,在大明朝遇到的第一次請家長。
    會是外表忠厚老實的大兒子。
    楊士奇繼續說道:“汗王不僅經常逃學,約其他藩王去垂釣。”
    “還和肅王、遼王、慶王、贛王幾人拉幫結夥,以保護費的名義敲詐年幼的親王。”
    “他們五人合稱「春秋五霸」,在文華殿橫行無忌,為禍一方。”
    朱樉都能感覺到朱元璋,當時的尷尬。
    兒子和孫子,在他眼皮子底下拉幫結派。
    又都是未成年的小屁孩,他總不能全部都拖去打板子吧。
    於是朱元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選擇將難題扔給了宗人令朱樉。
    “大王,陛下口諭這件事交由您這位宗人令處置。”
    朱樉聽完頭都大了,都是問題兒童。
    他前世又沒子女,哪裏有管教孩子的經驗。
    隻能使出拖字訣,朱樉說道:“大過年的,讓這幾個熊孩子再高興幾天。”
    “這件事,等本王出征回來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