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硝煙起(三)

字數:3742   加入書籤

A+A-




    新宋之水滸殺神!
    拜求推薦,求收藏!多謝支持,小可揖首再謝了!
    水泊梁山東南二十裏,東平鎮前,營寨林立,綿延數裏。各營寨前鹿角排開,營中旌旗招展,甚是威武,正是青州禁軍三部並廂軍、鄉勇在此立寨。
    大帳之中,一個紫袍老者端坐主位之上,七八個戰將頂盔貫甲站立兩旁。
    這個老者正是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事,京東路安撫使張叔夜。張叔夜乃是榮僖公張耆曾孫。張氏一族,多以文臣出身,卻又精於武事,張耆便是如此。張耆曾為真宗趙恒之師,精於《論語》、《春秋》,但又勇於戰事,愛恤士卒,臨戰多親自衝陣,鹹平中,遼國圍攻望都(河北保定附近),張耆率援軍來救,身被數創而不退,擊殺遼將數名。
    張叔夜亦是文武皆精的能臣,可惜不見容於蔡京,被貶而知青州。在原來曆史中,張叔夜在靖康之變時率軍守衛開封,可是欽宗趙桓放著名將堅城不顧,反而信任一個道士郭京,結果郭京開了城門,以五甲神兵來戰金軍,被金人輕而易舉下了開封,張叔夜隨徽欽二帝一同被金人擄走,途中自縊而死。
    可以說,張叔夜也是一個被悲劇的名臣。
    此時,張叔夜手中拿著的就是劉夢龍呈上出擊梁山的公文,心中怒火升騰,但也有幾分無奈。怒在於軍紀廢弛,將無令竟敢輕動,無奈之處則在於,他知道劉夢龍不至於如此輕率,定是受了高俅親信虞候勒逼才做出如此舉動。
    算算時間,建康軍都已出去五天了。
    “傳令,命呼延灼部加速行軍,二日內於鄆城、張魯集一帶紮營。逾期不到治以軍令。
    傳令,速查建康軍戰況!
    傳令,各軍整軍備戰,控製梁山四出道路,勿使一粒糧米、一顆鐵釘進入水泊!”
    張叔夜傳出軍令,罷帳而去,各軍將領領命而歸。
    且說梁山軍,阮氏三兄弟高興壞了,此一戰,得大小完好戰船四百百餘艘,損毀戰船亦有數十艘可以修複的。另外,又俘虜建康水軍五千餘人,船工百餘人。如此,梁山水軍三部就可以鳥槍換炮了,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都可以滿編了。
    劉夢龍自被擒以後,一言不發。吳用就想招降劉夢龍,借以擴張梁山軍水軍勢力。
    王林則是不置可否。
    在這個時代,水軍還多是跳幫作戰為主,因而水師將領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判斷時機,穿插分隔敵船,形成圍攻一部之優勢,進而跳幫滅其一部,累積以獲勝勢。
    王林卻並不想以此等方式來進行戰鬥,在他的設想中,未來梁山水軍以強大的火力為基礎,以百虎齊奔,群豹橫奔,以及打造出適合戰船使用的火炮等火力,在未接舷時即痛擊敵船,滅其士氣,需要跳幫時,就是接收俘虜了,當然,會有不願投降的,消滅就好了。
    完全靠著人力的對拚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是王林所不願的。
    所以,在王林看來,劉夢龍如果還有用處的話,就是在梁山水軍火力尚未形成時,能夠教授一些現在的水軍作戰方式,過渡一下而已。劉夢龍不願投效也無所謂,其實,王林在內心深處是不接受水滸傳記中宋軍將領動輒投降行為的。
    作為一國高級將領,比如秦明、關勝、張清等等,無論他們投降時如何借口折服於及時雨宋公明,都改變不了他們是軟骨頭的事實。如果一國一軍將領都如此骨氣全無,惶論普通軍士了。
    故而,王林並未同意吳用勸降的建議,隻是把劉夢龍單獨囚禁了起來。王林此時要考慮的是青州軍以及接下來的對呼延灼部作戰的問題。
    情報傳回,青州禁、廂、鄉軍共計二萬餘已在東平、汶上一帶集結,而呼延灼部已近鄆城,兩軍合計已近五萬。
    穿越至今,王林對於冷兵器軍隊作戰已經有了認識,這是一種極端殘酷、極端考驗軍人意誌血氣的戰鬥方式。再加上王林本就不願在這個時期與宋軍發生大規模衝突,所以,如何真正實現戰前部署是參謀部優先考慮的問題。
    公孫勝道“哥哥,呼延灼部此時已近鄆城,與青州軍直線距離不過三十餘裏,兩軍相互呼應,一軍有事,另一軍騎兵一個時辰即可到達戰場。因而,要重創呼延灼部,就要考慮如何隔斷兩軍聯絡,可命林衝之騎一軍配屬弓兵、火炮各一營居館驛、開河一帶,阻擊斥候,隔斷戰場,以利我軍與呼延灼部作戰。”
    通過與建康軍作戰,公孫勝對於王林又多了幾分信服。宋時,已有火器參與作戰,但多是三眼銃,火炮數量極少且多用於城防攻守戰。而梁山軍在王林一力主持下,單列一軍,是很少見的。經此一戰,梁山眾頭領認識到火炮軍的威力,已是改觀。公孫勝更是如此。
    如何與呼延灼部作戰,是已經部署好了的,因為林衝久曆軍伍,指揮經驗豐富,是做為戰場預備隊來使用的,現在張叔夜采取的是先期圍困,穩步推進,再行決戰的策略,就為梁山軍重創呼延灼部的部署帶來一定困難,因而公孫勝如此建議。
    王林也感覺如此安排較好。
    現在張叔夜手中已無水軍,對於梁山本部的威脅就沒有了,此時,可以放心主戰兵力部署出去。
    再說呼延灼。
    呼延灼曾祖呼延讚作為大宋開國名將,雖不如潘美、曹彬等名頭來的響,但也是非常厲害的。呼延灼作為其嫡係子孫,平時勤習武藝,兩條鋼鞭鮮有敵手,又精研戰陣,平日裏自恃名將。可惜呼延家自二代起就逐漸沒落,到了呼延灼這一代,已是名聲不彰,再加上軍政多掌握在趙佶幾個“重臣”之手,故而呼延灼是撈不到參戰機會的,對此呼延灼心中是極為遺憾的。現在有了作為一軍主將出戰的機會,呼延灼怎能不激動。
    接到張叔夜軍令後,呼延灼命各部加速前進,提前一天到達指定地區,在鄆城、張魯集一線安營紮寨,並報與張叔夜,請示下步行動。
    一直到了第二天,仍未接到張叔夜軍令,呼延灼倒不著急。張相公早有命令,抵達後先清除梁山軍細作、斥候,肅清梁山外圍。
    “報,梁山軍騎兵一部正向我而來,此時距離我部七裏!”
    呼延灼正與韓滔、鼓玘商議軍事,就聽斥候來報。
    呼延灼聽了不由大笑“哈哈哈哈,我還沒有去打他,他倒先送上門來了。韓將軍,整頓軍伍,率本部軍馬隨我出戰,彭將軍,守好營寨,防敵偷營!”
    韓、彭二人接令去了。
    不一時,呼延灼率兵出營,列陣以待,此時,梁山軍馬軍也已到了一裏之外,正是史進所部騎軍第二軍一千眾。兩軍隔陣而望。
    呼延灼所部是三千連環馬軍。
    其實,呼延灼所部在這個時代算是精銳了。三千重騎居中,韓滔部輕騎一營分列兩翼,二千步兵列於陣後,韓滔部所屬裝備不如禁軍,多為皮甲、紙甲,但韓滔平時多加操練,倒也能稱勁卒。
    作戰之時,重騎先以箭雨吊射,再提速衝陣。重騎在這個時代尤若後世的坦克,輕騎、步兵是難以抵擋的。就是宋朝著步人甲軍士,也隻能以血肉之軀相抗。重騎破陣後,輕騎兩翼圍殺,步卒跟進收獲戰果,這個戰法如果不考慮士卒精神因素,是極為有效的作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