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投奔柴榮

字數:2414   加入書籤

A+A-




    宋朝不演義!
    現在對於郭威來說,局勢是多麽理想啊,開封城盡在掌握。死敵劉崇還在晉陽做著白日夢。特別是李太後,這可真是個明白遊戲規則的老太太,她馬上就知道了該做些什麽了。文武百官更不用說,他們在馮道的率領下馬上就倒向了郭威這一邊。最重要的是,民心已經逐漸穩固了,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可不是白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郭威一係列的減稅減役的鄭策下,老百姓也倒向了郭威這邊,除非是郭威在帶人洗劫一邊開封城,要不估計老百姓是不會反對郭威當皇上的。人民已經習慣了郭威了,郭威已經可以適當地做一些改變了。
    很快,改變開始了,郭威率軍回到了開封,王俊率領開封城中的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很快,李太後頒布了新的詔令。郭威由太師升任監國,朝中內外大事需由郭威決斷,至於劉贇嘛,雖然中了大獎,但因為誤期太嚴重,獎券自動作廢。你沒按時來,那問題就是你的了。此時劉贇在哪呢?他還在商丘瞎溜達呢,被郭威死死摁在商丘了,也沒人搭理他。但郭威當然不會忘了他,很快,郭威將劉贇改封為公,但之後很快就把他埋在商丘了。估計劉贇此生此世是再沒機會去看他內老爹了。
    郭威的下屬們此時也是很忙碌,忙著日日夜夜不斷地給郭威上書,改朝換代的機會來嘍,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跑到後頭,因為跑到後頭新朝堂上可能就沒你位置了,比你跑到快的可能就搶到位置了。
    很快,郭威就選了一個良辰吉日,脫下來黃旗,穿上了龍袍。郭威就成了五代十國中又一位新的皇帝。郭威稱帝建的國號是大周,因為他說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後代,曆史上稱為後周,以便和周朝區分開。
    當然郭威沒忘了內個在商丘瞎溜達的劉贇,他派了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幹將王俊去做了他。
    現在讓我們向新的皇帝陛下郭威歡呼吧,當然,論功行賞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絕對有利於造反集團的鞏固和團結,更有利於向全國各個野心勃勃、預備造反的節度使們一個警告,開封沒你們位置了,你們下批再說吧
    於是,在聲勢浩大的升官大會上,官職不分大小,幾乎每一個參與造反的人都升了官,每個人都享受到了勝利的果實。王俊、王殷、郭崇這些郭威的得力幹將們都升了類似節度使、樞密使這些絕對的高官,想間接幫助了郭威的想慕容彥超、劉崇這些人,郭威也向他們許下了官職不變,繼續努力的承諾。
    當然,慕容彥超、劉崇這些人是不會買單的,向劉崇接到了郭威的命令,二話沒說,撕碎了詔書,立即造反了,郭威也曾經派王俊征討過劉崇,王俊竟然拿他沒轍。不過像慕容彥超這樣的二百五加指揮白癡就沒這麽好運了,慕容彥超直接被郭威親自帶著士兵平推了。這些都是後話了,暫且不表。
    像馮道、範質這些首批投奔郭威的後漢高官們也不用說了,升職再升職,加薪還加薪。一切都已安定團結為主。
    在這一連串的升職加薪活動中啊,沒人會注意到一個小人物的升職,這個人就是趙匡胤。他從一個親兵升職成為了一個親兵東西班行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從一個大頭兵成為了一個班長。繼續光榮的繼續為郭威陛下站崗。
    不管怎麽樣,他終於是帶個長字了,可是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趙匡胤心中不知是什麽感受啊。趙匡胤現在的工作就是那把槍,或者別把刀,穿的整整齊齊的,有點像小區的保安啊。在太陽底下跟別人比誰站的更直,工作是更加無聊了。如果是在以前,雖然會危險些,不過每天跟著郭威轉,還是能見到學到一些知識的。現在郭威成為了皇帝了,身邊的人逐漸複雜了,一個小小的親兵班長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跟著皇帝了。
    趙匡胤歎了口氣,也許自己在升升官就可以在大殿裏隨時走動一下了,不必在這裏杵著了,可是那得等到何年何月去啊。因此,趙匡胤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這個決定對趙匡胤的一生有著重大的意義,每個人都會對趙匡胤非凡的眼光而驚歎。而在那個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趙匡胤是個瘋子。趙匡胤做了什麽呢?
    趙匡胤放棄了郭威這個新任的皇帝,居然跑到鄉下依附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小長官,這個人是誰呢?柴榮。這個人就是現在赫赫有名的周世宗皇帝。後人都知道柴榮是五代十國中最能力非凡、英明神武又待民以誠的明君,可當時啊,沒有一個人會這麽覺得。就像當時沒人會覺得一個小小的親兵會成為未來的皇帝一樣。
    趙匡胤的選擇就成為了一筆風險投資了。這個這個全瓶憑趙匡胤的眼力了,他要在這些無比平庸的人中選出來一個英雄,然後堅定自己,不惜一切代價輔佐主子上位,如果成功了,也就是你選的主子成功了,那你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你自然會水漲船高,權傾朝野了。如果你失敗了呢?你隻會比你的主子更慘,而且你就會得到一個政治娼妓的臭名聲,誰叫你還得再選擇一個新主子呢。但是富貴險中求,趙匡胤相信自己的判斷。因為他很清楚,在已經登峰造極的郭威的身邊沒有任何發展的空間了,馬上他就離開了郭威,投奔了當時不顯山不露水的柴榮身邊。
    具體趙匡胤投奔柴榮會不會被收留呢?郭威剛剛建國的後周又會發生什麽事呢?我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