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必看)
字數:3517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相夜曲 !
前朝從剛統一了分裂以久諸侯國林立的朝代篡位而來,隨後又大肆分封同族血脈鎮守四方,以防臣子作亂篡位,可人心總是貪婪的,開朝皇帝把問題想的太過簡單,導致各宗室擁兵自重,實力弱小的依附實力強勁的,實力強勁的開始謀奪那至高無上的位置,陰謀、陽謀層出不窮。在最後的爭奪歲月中,一位快要落敗的藩王引回紇入關援助,使得一位已經落敗的藩王許下賣國的條約引突厥入關重新參與爭霸。但這些還不是最嚴重的事,在這兩頭狼進入後,高句麗、契丹、吐蕃等群狼也進入中原,欲瓜分這天地間最美味的食物。
短短百年間,中原大地剛經過諸侯大戰、人口十不存一,又馬上被篡引發藩王大戰,隨後更引得群狼肆虐,中原大地生靈塗炭,漢族人口百不存一,從萬萬人口到如今的千裏無人煙。而且漢人戰敗,國家滅亡,所有的漢人淪為諸胡的奴仆,過的連畜生都不如。
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如此十數年後,開始有漢人英雄挺身而出,長袖善舞、金戈鐵馬,解救一方又一方的人民,擊退一片又一片的異族人馬。
但人心總是貪婪的,在異族肆虐時幾位赫赫有名的人雄還能團結一致驅胡逐虜,但在異族快要被擊退完時,各方都有了自己的私心,要爭奪那至高無上的帝位,而此時諸胡隻是剛剛被擊退還沒完全退出中原大地。難道中原要在一次陷入從前的境遇之中了嗎?
值此之際,一代偉人,秋風掃落葉般的剪除了另外兩大最大勢力,威嚇其餘勢力一致對外。並且在隨後的十餘年間完全驅逐諸胡,消滅割據勢力,統一中原大地,讓這苦難了百年的土地稍得安寧,讓人民能活的像個人民。
之後新朝建立,一代人皇登基為帝,定國號為華,稱華朝,改年號為天元,為太祖,寓意全新的開始,對美好的向往,同時又透露出一代人皇的霸氣無邊,敢以天為年號,且不稱自己為天子,而是稱九九人皇。另外又因前朝之鑒,下令宗室不得從政從商,隻可在宗族之地中繁衍生息,也在這一年,天元一年,已經六十歲高齡的人皇在穩定朝局後,攜二十萬大軍北伐,欲在有生之年解決幾個最大的異族。
然而在行軍到了安北後,人皇突然駕崩,有人說是被刺了,有人說人皇是壽終,也有人說人皇是太累了稍微休息下,六十歲的高齡了還要帶著征戰了四五十年渾身是傷的殘軀遠征。總之人皇離世了,全國縞素,遍地泣聲,諸胡全都發來國書九日舉國同喪,九月不再侵犯、不再有任何敵對行為,以示對一代人皇的敬意,承認人皇為九九人皇,高貴於天子,九日而殯,九月而葬。但同時又指出,九月一過,將舉世攻華。
------------------------------------------------------------------------------
並且就在這段時間裏,人皇四子老師北伐軍副元帥以謀反罪殺隨軍領兵的二皇子、三皇子,坐鎮皇城的太子離奇死於東宮,人皇四子在一眾留守京都大臣擁立下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地厚,為太宗,以表示對太祖的尊重,自己是繼位於人皇的正統皇帝,又以厚字表示自己的宅心仁厚。隨後下詔加封自己的老師為大將軍,並命其帶兵進京以鎮四方,防止宵小作亂。但其老師卻不奉召,以邊境隨時可能發生戰事為由拒絕入京。由此導致其他邊境將軍都不上表,既不承認也不否認新皇帝。新皇無奈讓支持自己的大臣家族招募士兵屯於京城,防範未然,這使得之後世家勢力龐大。
隨後在士兵招募到十萬人,緊急的訓練了一段時間,等九個月時間快到時,新皇急忙再給自己的老師發去信件,表示要帶十萬甲士親征北方,欲解決太祖沒解決的問題,希望其帶著北方二十萬士兵聽命於下,同時也給其他邊境將軍發去信件讓他們鎮守邊境防止諸胡再次亂華。
這時新皇老師跟其他邊境將軍展示出了自己的高度認知,一致表示服從朝廷此次安排。同時新皇老師又額外加了一條,表示可以支持北伐,但自己的軍隊要保持獨立性,由自己帶領協同新皇作戰。
新皇無奈但但最終還是接受了,隨後便帶著十萬大軍北伐,又命令留守大臣再去在自己的老家招募士兵,以彌補京城兵員不足的問題。
新皇終究不是太祖,沒有太祖的雄才大略,雖有帥才,帶兵時也謹小慎微,但此時的外胡敵手全是太祖時代被太祖錘煉的成了人精中的人精了。
十萬新軍加二十萬邊軍大敗,十萬新軍全軍覆滅,二十萬邊軍在新皇老師的帶領下保留了十萬士兵,退守到河西一帶。新皇兵敗後就匆匆逃回京都。
與此同時的其他邊境也都在發生戰事,雖有敗績、丟失城池,但都可忽略不計,唯獨南方大將楚天驕不但擊退了六詔、百越、壽靡等外族的侵犯,還馳援了西部與吐蕃作戰,更在糧草等方麵支援了新皇與其他邊軍。跟這些相比,新皇顯得更加無能而又淒慘。
在之後的十年間,新皇還是組織了幾次對外的戰爭,積極處理國內關係,並且為了維護皇統幾乎殺盡宗室,但是最終都是收效甚微。邊境丟失,腹地控製力減弱,大權開始旁落,幸得朝廷官員幹練,地方將軍果敢,國家表麵上還是在緩緩的蒸蒸日上。
地厚十年,太宗駕崩,年四十五,登基十年就駕崩,據隨侍的講,駕崩時比七十老人還顯老,而且還是睜著眼睛駕崩的。
太宗入殯時,因方方麵麵的因素,不能再如人皇那般九日而殯,隻有七日而殯,在這七日裏外族依舊發起了大麵積進攻,但比地厚一年時已經弱了許多,雖然邊境仍有少數城池丟失,但還是擋住了諸胡的入侵。期間同樣隻有南方寸土未丟,對其他地方也起了一些幫助。
-----------------------------------------------------------------------------
也在這短短的七天內,朝廷波詭雲譎,甚至傳出大臣欲自立、地方將軍欲割據的流言。但位居高位的和有誌之士對此都隻是笑笑,全都在看著南方的那一位。
南方的那一位沒讓人等太久,僅在太宗駕崩的第三日就表示願擁立太宗子嗣繼位。
隨後在一番爭鬥妥協後,眾大臣及地方將領擁立太宗幼子,年僅三歲的小皇子登基,改年號為人和,稱人和皇帝,意思同樣是太祖之後,正統皇帝,希望在三世皇帝的帶領下人民能真真切切的過上好日子,但是真實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在這之後的兩年間,各方勢力終於完成了利益劃分,建立了以崔、裴、韋等九大世家為首的中央朝廷,承認了馬、徐、張等地方割據勢力為地方節度使掌地方軍政大權。又以皇帝名義下詔封楚天驕為楚王,自理南方一切事實,但楚天驕不受此詔,隻願接受楚公之稱,同時表示在一定程度上願接受朝廷對南方的管理,並且繳納一切朝廷規定的賦稅。這對可能出現的國家分裂起了很大的阻止作用,雖然其他人依舊有心思,但是一段時間內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這種勢力劃分使得世家、軍閥任人唯親,百家在背後推波助瀾,使得寒門有一定的出頭機會,少部分不良行為卻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內外交困。值此時,國家聰明人士,世家、軍閥中的優秀人士都在積極尋找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在政事、軍事、民事等等方麵開始湧現出大批量的優秀人才,儼然有了一幅百家爭鳴、社會進步的大好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