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分封的前兆

字數:4397   加入書籤

A+A-


    守業天下!
    第二十五章分封的前兆
    海麵上,一支艦隊正在行駛,旗艦上,寧武坐在船舷,手中把玩著茶杯,一切都來的太快,讓他有些摸不著頭腦。
    臨出兵之時,他的那位父皇,親口說過,要在將來,分封他和寧安到遼東,聯袂為王,相互製約。而且領地兵權也會優厚。
    而現在,父皇確要先讓寧安在進一步,為親王,雖然無可厚非,但這樣無理由的進封,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腳步聲傳來,陳和繼和長蕊緩步走來,陳和繼手中拿著一件披風,靜靜的披在寧武身上。
    寧武沒有回頭,沒有說話,他的眼神裏,都在遠方,海天相接處,陳和繼二人,也隻是在旁靜靜的陪著。
    “大伴,你在母後身邊多年,對父皇和母後也最為了解,對寧安進封親王,你有什麽看法?”
    寧武並沒有回頭,隻是淡淡的開口。陳和繼畢竟在宮裏十幾年,在他寧家也有小二十年,對他們家的人,也都理解,所以寧武才會問他。
    陳和繼低著頭,頓了一下,思索一番,開口道“殿下,渤海郡王受封郡王多年,因其母妃進位為後,而且當中事由,陛下和太子也都清楚,這些年陛下和太子雖然一直壓著他,可渤海郡王畢竟是皇子,受封親王,倒也無可厚非,殿下不必擔憂,想必陛下有自己的考量。”
    寧武回道“嗬嗬,考量,怕不是考量,而是對我不放心了。大伴,你在宮中多年,我想問問你,你可有辦法,阻攔一下…”
    寧武癡笑一聲,又道“大伴,我自己一人,向來獨來獨往,不喜被拘束,這次回國,也把自己的精銳護衛留在了東瀛,如果父皇還不滿意,不放心,恐怕,就要你們陪著我,去那苦寒之地,受一生清苦了。”
    陳和繼和長蕊聽到寧武的話,慌亂的跪倒,陳和繼是個知心的,他們兄弟也多半是在他身邊長大的,他怎麽會不明白寧武的心思呢。沉默了好一陣,看了看寧武,心情有些複雜。
    陳和繼回道“殿下萬不可做此想法,依老奴對陛下的了解,陛下定是有自己的考量,但不管如何,絕不會貶斥殿下。殿下大可放寬心,殿下,須知,父子交心,最為重要啊,切不可有離心離德之想法。”
    寧武聽完陳和繼的話,並沒有再說什麽,就那麽靜靜的看著遠處的海平線。陳和繼的話,他是明白的,這不是說要怎麽樣,關鍵是要看他自己怎麽想。
    陳和繼見他不說話,思索再三,狠狠地咬著嘴皮,說道“殿下,老奴有一問,不知當不當問?”
    寧武回過頭,看著低著頭的陳和繼和長蕊,有些不明所以,回道“大伴與旁人不同,你是看著我長大的,自可問,武當知無不言。”
    陳和繼看向身旁的長蕊,說道“長蕊,你先下去,我與殿下說幾句話。還有,這裏,沒有殿下的命令,誰也不準上來。”
    跪著的長蕊,趕忙起身,回道“奴婢告退。”
    看著長蕊遠去,寧武有些疑惑,陳和繼不是那種不自知的人,讓長蕊下去,當是有些原因,可寧武疑惑的是,什麽話,竟然連長蕊都要瞞著。
    陳和繼並沒有抬頭,隻道“殿下,老奴本不該這麽問,可殿下是老奴看著長大的,殿下的心思,老奴也很清楚,陛下的心思,老奴也能猜到一二,老奴想問,可是殿下之前,在金陵做了什麽,讓陛下誤以為殿下有爭儲之心。”
    聽到陳和繼的話,寧武有些恍然大悟,他們幾個兄弟中,大哥自小被立為太子,幾個弟弟,雖然也都受教與大儒,熟識儒學和兵法韜略,但終究還是還是查了一些。
    但若說這幾個皇子中,有能力且有野心的人,不外乎他和寧安以及六弟寧楓。
    而他們三人中,自己自小便被兵法大家衛國公段誌毅收為徒弟,在軍中也很有威望,大半的統兵將領,都和他十分親近,就連兩個統兵老帥,安國公劉植和定國公高伯山,也都對他另眼相看。
    但自己思來想去,在金陵十年,雖然不敢說規規矩矩,但也從不惹事。當然,幾次出兵蘇鬆,迎戰倭寇,這應該不是什麽大事吧。寧武怎麽也想不到是因為什麽。
    他隻知道,唯一可慮的,就是練兵十萬,難道這也讓自己那位父皇起疑心了?可這不對啊,自己練兵,可是有大哥支持的,而且自己也沒有爭儲之心啊。
    寧武理不出頭緒,隻好問向陳和繼“大伴,我自問在金陵十年,沒做過什麽出格的事,唯一可以拿的出手的,也不過是在金陵練兵十萬,可這事陛下和太子也是知道的,除此之外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麽理由。不知,大伴何以教我?”
    陳和繼聽完寧武的話,也有些疑惑,按理說,他陳和繼是寧家還沒起兵時的老人,對於皇帝和幾個皇子,亦或是後宮的諸位妃子,也都了解很深。
    而寧武也確實不是不自量力的人,況且他狂放不羈,賭氣孤身在金陵十年,雖然有皇後去世的原因,但確實沒有過爭儲之心,如果這次寧安受封,不是因為寧武的原因,那就隻可能是一種原因。
    想到這裏,陳和繼抬頭道“殿下,如果殿下確信沒有做過什麽讓陛下誤會的事,那就隻能有一個原因,那位渤海郡王,可是有一個做皇後的母妃。”
    “在朝中也很有力量,而能讓陛下做出這種決定,也就隻可能,是他那位母妃亦或是朝中支持他的人,做出了什麽不得不讓陛下進封渤海郡王的事,或者是,幾位殿下或太子殿下做了什麽不得不讓陛下進封渤海郡王的事。”
    “再或者說,渤海郡王受封,隻是個開始,依老奴對陛下和太子的了解,他們二位絕不可能無緣無故的進封渤海郡王,現在既然封了,那後邊的事,恐怕您和幾位皇子…”
    寧武也不是個傻子,雖然陳和繼沒有明說,他已經漸漸明白了陳和繼的意思,那個狐媚子,她做的事,他的父皇和太子大哥都清楚。
    但讓渤海郡王寧安自己受封,她做不到,別說是她,就是寧安和他母妃加在一起都做不到,但她卻能做到另外一件事,或者說,她能做一件讓陛下和太子大哥都想做確一直沒下定決心做的事,那就是,分封。
    而事實也確實如他所想,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因為,皇帝,被迫想要分封,之前,皇帝僅僅是想把寧武和寧安封為外番,讓他們在國朝之外的土地上為藩王,現在,皇帝是要分封,是把自己除了太子以外的所有兒子,全都分封出去。
    原因很簡單,皇帝在透漏出把寧安外封的時候,朝中的反對聲音並不大,又或者說是朝中大臣幾乎都知道,陛下不滿渤海郡王和陳皇後。
    但是皇帝透漏出要把寧武外封的時候,朝中幾乎一片嘩然。文臣方麵雖然兩位相國並沒有直接表態,但幾個禦史大夫,已經明確表示不支持。
    而僅僅是在朝會的第三天後,皇帝陸陸續續收到了軍中十幾位主將的反對奏折,一句話,都不支持寧武寧安外番封王。
    在他們眼裏,那都是蠻荒之地,寧武是諸位皇子中唯一一位在武道軍事上,能有大作為的人,他可以不做太子,不做皇帝,但也決不能受封外番。
    至於寧安,他雖然並沒有什麽突出的表現,但他畢竟是繼後的兒子,也是繼後唯一的兒子,不管文臣武將,也都不能接受渤海郡王外封,畢竟,這是事關皇家顏麵的事,天家無小事可不是說著玩的。
    這也是讓皇帝下定決心要搞分封的真實原因,而那個陳皇後,也正是利用了皇帝的疑心,促成了這件事。甚至還不惜自降身價,以身說法,帶動了禁軍和其他各軍主將。
    又以陰詭手段,逼迫幾位禦史大夫,共同反對,雖然沒有兩位相國的支持,但她卻利用寧武在軍中的威望,把寧武威望過強做實了。
    讓皇帝不得不考慮,是不是也分封自己其他的兒子,分化寧武手中的兵權,分化一下寧武在軍中的影響力。
    想通了這一點,寧武也就不再苦惱,自己自小就想做個馳騁疆場的將軍,如今父皇想分封諸王,倒也是真的給了他一個機會,如果這次出征東瀛,自己立功,那正好,帶兵打仗,是他心裏所想。
    如果分封的事成了,自己必定能成為邊關駐守的塞王,那自己就會有很大的自主性。依自己的性子,嗬,不管是胡人蠻夷,還是東瀛新羅,自己又何懼和他們掰掰腕子。
    不過,他想不到的是,這次皇帝立下的分封,不僅僅是要分化他在軍中的實力和威望,更多的,是要以他為榜樣,強製幾個皇子外封,讓他們死死的盯在自己的封地上,讓他們兄弟,相互製曰,相互對壘,等到太子登位,就等於去了一大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