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敬畏之心

字數:4029   加入書籤

A+A-


    張能現在屬於漫長等待,他清楚知道法正一定會讓自己等著,隻有等出問題,才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他現在就是想要借法正的手,或者其他人手幹掉張鬆,張鬆不死他的位置永遠都不穩定。
    張能道“你知道我們來這裏目的是為了什麽嗎?”
    張能問題是十分尖銳的,也是目前張能需要解決的!他希望從自己手下耳朵裏,聽到更好的方案,畢竟老把目光放在張鬆的家人身上,總歸是不好的,所以他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張鬆,雖然他心裏已經拿定主意,但是更多是想要借力打力,更好的繞過自己,讓別人懷疑不到自己身上。
    “家主,其實要對付張鬆,我覺得應該還是讓蜀中官員動手,如果您自己動手,很有可能會破壞您的身份與地位,屬下認為這也是您自己來這裏主要原因。”家丁道。
    家丁其實明顯,你都已經來這裏,怎麽可能會沒有目的性,要是沒有目的,他也不至於出現在法正家裏,估計對方已經想的是十分清楚,要是沒有完全想清楚,那就不是他呢?
    張能冷冷一笑道“我告訴你一個人,不能夠太過聰明,太聰明可不好。再者我問你是如何解決張鬆,而不是問你,我來這裏的目的,萬一我隻是想要認識法正這個第一謀士呢?所以我最後提醒你,太過耍自己的小聰明,這往往是你自己最不聰明的地方,你明白不。”
    家丁也是被嚇了一跳。這一番話不止是忠告。更多是警告自己,家丁清楚自己剛剛確實有些過分,因此對於麵前之人,他和你多的是恐懼多於敬畏。
    家丁臉色恐懼道“家主的話我記住了,我以後不會再犯類似錯誤,請家主相信我。”
    家丁的表情形態,已經說明這個人害怕,他要是不害怕也不會有剛剛的表情。說到這就不得不說敬畏之心,人失去敬畏之心那就什麽也沒有。這幾天就要說一個人物曾國藩。
    在生命的漫漫長河中,每個存在的靈魂都需要一種叫做敬畏的東西。這不是一種被害怕所驅動的恭敬,而是源自敬意的深深尊重。敬畏,是對生活的一種認知,對待行為的一種標準。因為隻有當你懷揣敬畏之心,你的行為才有了方向。
    這對於個人、民族乃至國家來說都是相同的。若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失去了敬畏,那將是一種恐怖而悲哀的境況。
    曾國藩,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懷著敬畏之心對待著三樣東西:天命、輿論和君父。他始終如一地堅持著這種敬畏,正如他秉持的做人原則一樣,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原則,堅守著底線。他的一生都在這種緊張而警覺的狀態中度過,但正是這種態度使他不斷上升,最終獲得事業的成功,實現了自我價值。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國藩在京城獲得了侍講學士的職位,然而這個出人意料的晉升並沒有帶給他歡喜,反而讓他感到恐慌。他深感自己的能力無法勝任如此高位,因此他日夜思索,戰戰兢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渴望家人們,盡管與他相隔千裏之遙,能夠經常給他寫信,提醒他自身的不足,警醒他不要讓心中積蓄的美德在他這裏失去光彩。
    每當他疲憊不堪,感到迷茫時,一封封家書如同溫暖的陽光灑在他心靈的荒原上。那些信件裏蘊含著家人們的關懷和期望,讓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明確的方向。他從信中獲得了鼓勵和啟示,每一句話都如同家人的聲音在耳畔低語,不斷提醒他要堅守初心,不被權勢蒙蔽,不忘自己的原則。
    曾國藩還向他的弟弟們提出警告,他們應該保持敬畏之心。不要因為家族有人出人頭地,就傲視他人;不要因為自己學識淵博,就驕傲自大。他提醒他們,長久保持敬畏之心,是惜福的真諦。
    曾國藩對於未知和神秘的力量,如巫術和江湖醫生,抱持著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然而,他深信每個人的生命都受到命運的引導和安排,這是他對天命的敬畏之情。他相信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任何違背自然法則、逆天而行的行為都將遭受懲罰。
    除此之外,他格外重視社會輿論,也就是他所稱之為"敬畏人言"。他深知輿論有時就像飛蛾撲火,稍有觸碰即可摧毀一個人的聲譽,猶如殺人於無形。因此,他始終謹言慎行,不敢輕易得罪眾人,時刻保持對他人意見的敏感和尊重。
    曾國藩的這三大敬畏,其實是他在告誡我們,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產生自以為是的傲慢,認為自己能掌控所有的事情。然而,總有一些力量是我們無法抗衡,無法調和的,一旦這些力量顯露出來,無論我們的地位多高,成就多大,都可能被摧毀。因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警惕,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心懷敬畏,才能在生活中有所作為。
    在當今社會,麵對各種複雜的情況和誘惑,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無論麵對大自然的磅礴,還是社會的繁雜,甚至是對自身的認知,我們都應該像曾國藩那樣,心中充滿敬畏。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世界中尋找到屬於我們的定位,保持穩定的心態,度過每一個挑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隻有當我們心中有了敬畏,我們才能深刻認識到自身的邊界,才能懂得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為,才能以一種坦然、純粹的心態來麵對生活,以一種公正、明亮的心態來對待他人。
    曾國藩的敬畏觀,就是他對自我反思、自我約束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他為我們提供的做人處世的一種典範。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敬畏之心,那麽他可能就會變得無法約束自己,肆意妄為,隨心所欲,甚至會喪失對自身行為的控製,最終嚐到自己種下的惡果。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冷靜和清醒,才不會被各種雜念和私欲所侵擾,才不會因為個人的名利而迷失自我,才能始終保持自己的謙遜和寧靜,保持對內心的專注和寧靜,守住內心的沉著和淡定。
    所謂敬,既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未知的畏懼。對於身邊的人,我們要有尊重之心,擴大到對所有人,包括古人先知,我們都要有一份尊敬。對大自然,對未知的事物,我們更要有一份敬畏之心。我們內心需要專注而寧靜,外表則需要整潔而莊重,這就是真正的敬。無論是在外出時,還是在讓他人辦事時,我們都應保持端莊、保持靜謐。通過自我修煉,形成一種恭敬的處事方式,這就是真正的敬。
    曾國藩曾說過,隻有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我們的身心才能強健。反之,如果我們懈怠懶惰,無事不敗。這是對我們生活的一種警示,讓我們時刻保持敬畏,不僅對外界,也對自己。
    曾國藩對於"敬"的理解深入骨髓。他覺得,若是內心保持恭靜,身心則會趨向強健。相反,若是貪圖安逸,舒適的生活,則對身心的發展無益。在他的生活實踐中,曾國藩把“敬”置於一切事物之首,以嚴肅的態度對待生活,不論何時何地,都謹小慎微。
    在他看來,即便是閑暇之時,人的心思也不能放鬆,應始終保持專注,如同太陽一樣恒久不息。在內心深處,需要保持純粹,避免雜念的幹擾,而在外在表現上,整齊嚴肅是必要的,這便是他所強調的“靜”的品質。他強調,在待人接物上,需要像對待尊貴的賓客一樣對待每一個人,對待公民群眾就像對待大祭典一樣尊重,這便是他所強調的“敬”的表現。
    曾國藩認為,內心的修養能夠帶來社會的和平。若是所有的人都能以誠懇和敬畏的態度對待他人,那麽整個社會就會趨向太平。在他看來,不論是做善事,還是保持清欲,節儉,都需要依賴於這個“敬”字。隻有有了敬畏之心,才能以謹慎的態度對待生活,才能避免失敗。
    曾國藩有言,無論麵對什麽人,做什麽事,都不能有絲毫的懈怠,要始終以恭敬的態度對待,那麽身心的強健就毋庸置疑了。這便是他所說的"主敬身強"的道理。將這個理念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也能帶來驚人的效果。
    比如,當他人對你進行辱罵時,不以暴製暴,而是以平和的態度,用堅定的眼神對視他人,那麽對方就會被你的氣場所震懾。在不久的將來,對方甚至可能會為他的行為感到羞愧,向你道歉,周圍的人也會因此而對你產生敬仰之情,感到你內心的強大。
    當然在這裏屬於一個敬畏之心,到底有多可怕估計也是自己心裏明白。
    喜歡三國之從購買並州牧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從購買並州牧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