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陪讀
字數:4152 加入書籤
知宋事!
同樣是任命,崇簡最多就是內廷奔走,每日哪裏來哪裏去,花蕊夫人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
趙家兩兄弟似乎都把花蕊夫人視為禁臠,隻不過趙二是正大光明的陽謀,趙小三的做派卻上不得台麵。
聖旨一宣,趙小三悻悻地甩袖而去。
……
日子一到,崇簡偕同花蕊夫人懷著一顆惴惴之心,到宮裏報到。
花蕊夫人一到,就被內侍接往仁明殿見皇後,相當於拜門子,今後就要一個鍋裏吃飯了。
崇簡被引著去見王繼恩,然後安排直接去宮學。
宮學就是皇子讀書的地方。
其時宋代專供皇子讀書的資善堂還未建立,宗學也沒有發展起來,宮學就是在皇子居住的宮殿中舉辦的皇家學堂。
屬於送教上門。
帶路的內侍沒有引著他去找趙德芳,而是來到了趙德昭所在的宮殿。
事後崇簡才了解到,趙德芳還未長大,並未有獨立的寢殿,所以宮學隻能開辦在趙德昭處。
其時正是宮學上學時間,內侍把他引進殿內,向上首一個中年儒生模樣的紫袍官員致意,簡單交接就離開了。
這紫袍官員想來就是先生了,下麵坐著的兩個學生,一個肉嘟嘟扭來扭去的小家夥,就是趙德芳。
另一個看起來比崇簡小不了多少,身體卻比較纖細孱弱,想來是因為發育抽條的關係。
這應當就是趙德昭了。
趙德芳看見崇簡,一下跳起來歡呼。
“崇簡哥哥,到我這裏來。”
崇簡到趙德芳旁邊剛坐下,就聽上首的先生道“待詔今天剛來,今後千萬不能遲到。”
崇簡慌忙點頭。
“某乃王溥,今後負責講史。”先生自我介紹。
崇簡大吃一驚,原來此人乃是剛剛罷相的太子少保,地位尊崇,沒想到在這裏默默無聞當老師。
講史的先生,想來對曆史頗有研究,明曉古今得失。隻不過崇簡卻聽得一頭霧水。
一上午下來,大概明白先生重點講漢、唐的治亂得失,一力引經據典,發幽闡微。
按理說,崇簡對曆史應當不陌生,聽這樣的課不至於“坐飛機”。
但一來他於考古也剛入門,隻是在惡補與手邊考古有關的曆史知識,比如五代至宋那一段。
二來考古學對曆史的研究側重點不同,不在治亂興衰,而在起居器物等生活狀態。
曾經那個特招生,真正感興趣的是曆經艱辛,挖掘出一件件出土文物,去辨認它的曆史刻痕,探索其間的悠長歲月。
加之這老師有口音,一張口就是經典原文,實在是聽不太明白啊。
心裏不由暗自憐憫趙德芳,小家夥怕是在坐火箭吧?
側頭看看,見小家夥搖頭晃腦的,似乎頗有所得。
正在走神之際,就遭先生點名提問。
“趙待詔,聽了一上午,可有何收獲啊?”
崇簡慌忙起身行禮,回道“小子才疏學淺,尤其於史學一道荒疏,實在是……沒有聽得太明白。”
“嗬嗬,沒關係,隨便說說吧,聽說你一來,就表現得很亮眼,既有膽氣又有才學,怎麽到這裏就變了,是不屑於做學生嗎?”
原來在這裏等著!
就說槍打出頭鳥,亙古至今從沒有變過。
崇簡在心裏哀歎。
再看同做學生的其他二人,當哥的德昭正襟危坐,一副莫測高深的樣子,而小家夥趙德芳卻依然帶著崇拜的目光看著自己。
顯然,他不會覺得崇簡回答不上來。
崇簡見此,覺得不好在小孩子麵前跌份,隻有硬著頭皮上了。
“先生,要說漢、唐吧,我最佩服的就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周祖,都了不起。”
他話說一半,靈機一動,把“宋祖”改成了“周祖”,自然是指後周太祖郭威。
“嗬嗬,先不說其他吧,就你說的唐宗,可是太宗李世民?”
崇簡點頭。
“此人殺兄逼父,剛即位就被突厥人逼迫著訂立屈辱的渭水之盟,實在並非你說的那麽雄才大略。”
沒想到此人百無禁忌,一上來就對曆代帝王奉為榜樣的李二開炮,不知是真這麽想,還是故意為難崇簡。
“先生容稟,這李二陛下的渭水之盟,正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還好,崇簡對先生提到史實有所了解,於是避開敏感話題,隻說一點。
“怎麽講?”
先生聽他把李世民叫做李二,也顧不得糾正,隻是追問。
“大丈夫能伸能屈,當時實力不夠,就要學會認慫。但是僅僅三年,就派兵大敗突厥,俘虜了頡利可汗,大仇得報,真不愧是天可汗。”
“什麽大仇得報?帝王以四海為家,豈有私仇?到底是小孩子言語,不過尚且中規中矩。”
王溥點評的語氣,令崇簡聽不出是稱讚還是不滿意。
當過宰相的人,是比考古學教授厲害,喜怒不形於色,真是老江湖。
“那你覺得漢武帝是何許人主?有漢一代,一文一武兩帝王,你怎麽看?”
王溥還不打算罷休。
怎麽看,總不可能拿手機看吧?
好在這些都是大的曆史關節,考古生那可憐的學識還勉強夠用。
崇簡瞬間有些恍惚,因為先生的問題似乎冥冥中大有深意。
就說李二吧,在原本的曆史中,像極了後來的趙小三,都是不正當上位,都是麵臨來自北方的挑戰。
可惜結果卻完全不一樣。
趙小三那一套,根本不夠看。
現在又問到文帝、武帝這爺孫倆,就更有意思了。
他想起之後那個編寫官修史書的司馬光,對文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對武帝卻頗多微詞,覺得必須表明自己的立場。
《資治通鑒》,那可是皇帝執政的參考資料。
大是大非,不容馬虎。
尤其是身邊還有兩個特殊的同學,誰知道有一天會不會是他們中一人需要這樣的參考資料?
可不敢讓他們現在就是非不分。
“文帝不過是繼續高祖以來的政策,所謂蕭規曹隨,到了劉恒時期,還有後來的景帝時期,都在繼續修養生息的政策。這確實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巨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