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江南
字數:4825 加入書籤
知宋事!
“官家講,盧學士剛出使過江南,對南唐地理人情多所了解,此去必定能在諸多方麵襄助正使。”
劉承珪又傳口諭。
“臣領命。”
崇簡慌忙應承。
……
宮內,福寧殿。
出使南唐的使團剛離開,趙二在寢宮內品嚐崇簡的進貢品。
這是一個小型的家庭聚會,宋皇後、花蕊夫人、德昭和德芳均在座。
旁邊侍候的是王繼恩、劉承珪等一幹內侍大佬。
正式家宴還沒開始,一家人聚在一起,首先是品茶。
喝的正是崇簡剛搞出來不久的茗茶。
“嗯,確實不錯,有一股特別的清香,回味起來還綿軟悠長,關鍵還去油膩,真不錯。”
說這話的自然是趙二,其他人自然頻頻點頭。
唯有德芳不高興地“哼”了一聲。
小家夥十多歲年紀,正處於逆反期,此刻想著沒有成功跟隨崇簡一起出使,十分不爽。
趙二置之不理,隻是問道“使團還順利吧?”
“正、副使目前看來合作得不錯。”
劉承珪知道趙二關心什麽,慌忙回答。
副使比正使年齡大、資曆老,又主張武力收複江南,這給使團注入了不安定因素。
這是把崇簡架在火爐上烤。
換言之,就是一種超強度鍛煉。
不一會,家宴擺了上來。
趙二吃一口蘸了加有小米辣醬料的煮羊肉片,感覺回味無窮。
“嗯,刺激,回味無窮,還把腥膻味完全壓下去了。”
說完不住哈氣。
第一次吃這東西,確實是痛並快樂著。
餘下諸人,除了德芳,嚐試吃一口,都作如此狀。
“來來來,今天沒有外人,一起舉一杯。”
趙二端起杯來,當先一飲而盡。
德芳剛想勸止,卻來不及了。
“嘎~”
猝不及防之下,趙二張大嘴怪叫起來。
驚得眾人紛紛搶上前去,王繼恩、劉承珪更是手足無措。
“官家!官家!”
在眾人驚惶的叫聲中,趙二緩緩恢複正常,嘴裏嘖嘖有聲,臉上竟浮起詭異的笑。
“不錯,有點勁頭。”
趙二深有會心地說,見眾人不解,又道“爾等眾人都嚐嚐,有意思,隻是注意慢點品味,別像我一般牛飲。”
不待趙二發話,德芳就開始有模有樣地細品起來。
眾人見狀,紛紛模仿起他來。
不多久,席間眾人就著辣味的蘸羊肉,一口一口品起酒來,女眷也不例外。
很快就飄飄然起來。
“這口感,確實不同凡響,這酒的勁頭也夠大。”
臉色酡紅的二女眷之一的宋皇後開口評價道。
“是啊,這酒一出來,其他酒就成了水,哪裏還有銷路。”
見過家裏做生意的花蕊夫人評價道。
“你說這小子一天正事不幹弄這些幹什麽?他這些本事是從哪裏學來的?我現在有點擔心,他把你們兩個教壞了。”
趙二也趁著酒勁點評。
後麵的話是衝著德昭兩兄弟說的。
德昭露出不屑的笑,德芳卻是滿臉的不忿。
趙二心裏歎息一聲,正要教訓這倆小子一頓,花蕊夫人卻搶先開口了。
“據臣妾所知,以前那小子隻是有些詩詞歌賦方麵的靈氣,不承想到了汴京以後,卻像開了掛,什麽都會一點,尤其是這掙錢的本事,比臣妾的父親似乎都強。”
花蕊夫人說到這,心裏暗想,難怪上次這小子回蜀中,居然和家父做了忘年交,差點就稱兄道弟了。
趙二一聽這話,倒是頻頻點頭。
“曆經磨難,總會讓人更快成長。”
他想起自己的經曆,深有感觸。又看了看席間兩個愣頭青,一下有點氣不打一處來。
“不過,臣妾對他熱衷於七搞八搞的原因,倒是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花蕊夫人意猶未盡,補充道。
“哦,什麽原因?趕快說說!”
趙二來了興趣。
“還請官家赦罪,臣妾才敢說。”
“好,赦你無罪。”
“他這麽做的目的,是為了避禍。”
“避禍,避什麽禍?他在朕這裏,莫非還有危險?連劉鋹都活得好好的,何況是他。”
趙二的酒勁上湧,差點要責罰花蕊夫人,隻是因為君無戲言,不好發作。
“官家莫非忘了,他在這邊立足未穩,就被開封府抓去審問了一番,如非陛下親自幹涉,恐怕不易脫困。”
夫人舊事重提。
“現如今誰還敢動他,隻有他動別人的。”
想起劉鋹的遭遇,趙二搖頭道。
“那是因為他處處置身事外,連上朝都免了,加之沒事就寫寫傳奇話本,搞搞茶酒佐料,一副胸無大誌的模樣,讓別人不屑對付他了。”
夫人口中的“別人”指的誰,簡直呼之欲出。
“據臣妾所知,有人不想他和德昭、德芳過多接觸,尤其是德芳,一直與趙學士過從甚密,遭人嫉恨。所以,總要讓別人放心吧。”
沒想到宋皇後也支持花蕊夫人。
“嗬嗬,障眼法啊。”
趙二一掃席間物什,有些無奈道。
“臣妾想,這次官家如非派他外出,遠離朝政,恐怕就憑他驟得重用,這些障眼法也未必能保護他。”
皇後進一步道。
“誰那麽膽大?”
趙二瞬間覺得怒氣升騰,看向兩個心腹內侍。
王繼恩眼觀鼻鼻觀心,似無所聞。
劉承珪卻讓人不察覺地微微點頭,像是在認可兩位女眷的話。
……
代天巡狩的欽差隊伍迤邐而行,於開寶七年(974年)年初,來到了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
當然,這自然不是後世的南京,而是趙二的龍興之地,原本叫宋州,也是大宋得名之由來。
後世的南京,正是他們出使的目的地,江南國都金陵。
過了南京,再渡淮水,就進入了南唐境內。
南唐官員沿途大禮接待,不敢稍有怠慢。
一行人在揚州歇腳,準備棄車登舟,沿大江溯流而上,直抵南岸金陵城。
早春時節,正是江南好風光。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嘿,這後一句詩有點俗了,有些飄飄然的崇簡想。
在揚州盤桓期間,有一個叫樊若水的南唐落第舉子從采石(安徽馬鞍山)趕了過來,悄悄來到欽差行營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