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習慣了

字數:3281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哈迪斯號 !
    是,沒錯。但萬事萬物都是守恒的,平衡點和正反麵總是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吃了雞鴨魚肉沒覺得什麽不妥,但真的延年益壽了嗎?它們的報複會潛入身體,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是無緣無故就突然降臨嗎?
    當有人生病了,就該找找自身氣場的因果,如果平時肉吃多了,那長期累計的結果就是‘三高’找上門,見過吃素的人得這些富貴病嗎?
    那杠精們和鍵盤俠該上場了,他們會反駁說,難道出家人就不生病嗎?每個和尚都活到九十九了?日本最長壽的人還推薦吃魚呢!根本就不是吃不吃雞鴨魚肉的問題,是醫療的問題、環境的問題、自然災害的問題......
    無休止的辯論到最後都是沒什麽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會信服誰的理。
    這就要看各人的境界,達到多少層就會開啟那一層的格局。但別在前麵把話說的太滿,凡是給自己留一些餘地,否則打臉的時候不好看。
    每日二十四小時製,z82晨一遍遍重複所有計劃,學了很多接受的和不接受的知識,所有機甲戰機的操作,了然於心,得心應手,就差真正的將所有大家夥弄出飛船遛一遛。
    看不下去的《道德經》硬逼著自己在這兩個星期看完了,似懂非懂的記住一些老子說的名言警句,有些認真想想確實很有道理,改變了少年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也悄悄影響了他的心態。
    和仿生人姑娘兩個星期沒有發生矛盾,磨合期算是渡過了。
    一切平靜如水,矯情的人類幸存之子好似兩個星期的時光突然成熟了。
    是成長後遺症嗎?漸漸不太想把事情說透,能得過且過就得過且過,沒什麽好斤斤計較的。
    心態變成熟,性格也穩了許多,不再兩句話不對勁就要跳起來炸毛。
    除了每天還是會做那麽夢,同樣的時間被驚醒,其他沒有什麽異常,再也沒見過人身蛇尾的外星生物,也沒有詢問過他的近況,好似與自己並沒有什麽關係似的。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成年人對待事物的標誌嗎?
    再奇怪的事,時間久了都會被‘習慣了’這個三個字磨滅。
    夢還在,心裏卻沒覺得什麽異樣,每次驚醒之後轉個身也能再次入眠。活好當下成了少年的精神引導,過去的和將要發生的,就別再去想。
    那雙葡萄似的大眼睛仿佛越來越清晰,但他已經不想知道她是誰。
    z82晨進入了情緒性冬眠......
    所有的新鮮感都已消退,從什麽時候開始,吃飯時候不再變換飲食艙的場景,心情與環境無關,是感官係統的懶惰,還是對自我需求的浪漫產生了飽和。
    吃,就用心的去吃,體會食物在口中咀嚼的滋味,訓練味蕾的敏銳度,才算是好好吃飯的標誌,周邊的風景會吸引部分關注力,使得食物本身味道被掩蓋。
    人遇到特別的苦難會改變心性,如突然生病、失戀或者經曆生離死別,2晨在無聲無息的生活中漸漸變得與過去不同。
    “早。”
    仿生人姑娘總是最先到達技術艙,在桌子的電腦屏幕上安排著課程,她從不輕易讓少年等待,似乎明白人類有限時間的寶貴。
    “早。”
    2晨已經不那麽在意她笑或者是不笑,言語代替表情給以相應的尊重。
    《道德經》被輕輕的放在桌邊,幾秒之後被‘鐵抓手’掃描到,並自然的伸下來將之放回到原來的位置。
    一切變得不需要太多言語就能達到各自最舒服的狀態。
    課程開始,從屏幕上的視頻開始運動,聲音響起,少年早已不需要防止走神的圈卡,注意力的集中治好了多年未愈的多動症,他可以認真聽講一整個上午,不休息也不說話,許久沒有握筆的手竟開始記起了筆記。
    超高的自覺度顯得t323有些多餘,她本就不擅長先開口說話,杵在旁邊四個小時到像是個假人一樣......
    越來越深奧的內容沒有難倒由被動變主動的少年,隱藏的iq指數得到了用武之地。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誰也沒有蓋棺定論的資格,畢竟渺小的人類對於宇宙還有很多未知,我們以前的科技從沒有走出過銀河係,對太陽係也隻能大概的了解,更不曾宏觀的總結整個宇宙的奧秘。
    所以關於天文包含下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課程很人性化,並沒有誰是金口玉言,之前幾百年的辯論中,無數科學家的新研究成果會顛覆‘舊人’的理論,就算是獲得過諾貝兒獎的智者理論也可能被‘後浪’質疑。
    人類的物理學科研曆史就是不斷的推層出新,再逐個的自我否定,在某個時代被奉為‘神’的理論也可能在後續研究中被證實是錯誤。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沒有完全詮釋整個宇宙的演變和星體之間的秘密。
    相信大爆炸和奇點也好,相信坍塌與膨脹連續不斷交替進行也罷,所有的換算、研究、探測都是紙上談兵,沒有人見過曾經它誕生的時刻,或許隻有上帝是見證者。
    有人會說,凡是解釋不了的事情都用上帝論來說就可以了,將‘死結’拋給上帝,解鈴還須係鈴人,反正誰也沒見過上帝長什麽樣子,就算把罪過推給他,他也不會出現給自己辯解。
    給到少年的課程並不是統一且順理成章的,而是各種著名科學者的經典論文論斷。就算其中有相悖,兩種理論不可能同時都是正確,要讓少年都了解並且根據自己的領悟去判定認同哪一種。
    這算是知識的自由思維,不去限定,不必說哪一個是大多數人認可的,僅僅隻是告知所有,然後把決定權交給個人。
    世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自然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所以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都是不同的,不然也不會出現對同一事件的各種評論,認同與否定都是相對的,包容的看問題,允許意見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