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字數:3268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婉書華 !
    五大臣就這樣被剝奪了實權。最開始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問題。畢竟,他們已經走到了權力頂峰,年紀也比較大了,上朝與否其實也沒有那麽重要。
    畢竟,自古有很多臣子,在不上朝的情況下,依舊受到帝王的青睞,甚至依然可以把控朝政。
    隻是,沒過多久之後,這五個肱骨大臣便應該清楚了,曆史上是什麽情況並不重要,因為他們沒辦法掌控朝政。
    從他們開始不上朝之後,他們便徹底地失去了消息來源。甚至比不上在守孝的我。
    隻是,他們是得不到消息,而我收集消息之後,也並沒有把他們用在實處。他們特意給我帶來的情報,我甚至直接沒有用上。
    不久之後,張柬之意識到朝廷決非久留之地,於是請求回老家養病。對於他的請求,中宗立即照準。
    張柬之是五個人中最早意識到問題的,可是他也一樣是後知後覺的。辭官回家,榮歸故裏,可這樣一個結局,其他人可不會接受。
    那些人,尤其是武三思一派的人,想要的,從來就是他的性命,他的官位與名譽無所謂。
    可偏偏,他又是一個過分在意名譽的人。因而,他不願意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擅自離開。
    可能,他忠於李顯了那麽多年,他也想最後看一看,李顯究竟值不值得被人忠誠於。很可惜,他注定隻能得到否定的答案。
    要是換我的話,第一時間也就逃命掉了。這可能也是因為,我沒有家鄉可以回。
    不過,可惜的是,就連張柬之都沒有走成。因為,這個朝堂上,可有的是人想要對他們出手的。
    接下來,武三思出手了。不僅如此,還加上了一個韋氏。於是,他們一拍即合。
    武三思對五王出手的理由是他們順應了政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武家走下坡路。
    而韋氏,我想是因為,李顯手下的很多大臣並沒有那麽尊重韋氏。因為,在那些男人眼裏,韋氏膝下沒有男孩,注定成不了太後。
    再加上,韋氏也清楚,如果她和安樂公主想要掌權的話,這些迂腐的老一輩大臣必須要除掉。
    隻是,如果以這樣的手段除掉,也確實是太過於殘忍了。再者,韋氏應該是知道,我會反對這件事。
    接下來,他們一起遊說了皇帝李顯,大抵意思就是五大臣仗著自己勞苦功高,又為政變做出了傑出貢獻,太過囂張跋扈,還不把皇帝放在眼裏,實在是太過大逆不道。
    至於扣帽子,扣的自然是謀反的帽子。這也不完全不錯,畢竟神龍政變如若是失敗了,那便也是謀反。
    可是,有些事情,也不是完全的謠傳。五王中確實有幾個仗著自己的勢力,對李顯有些指指點點的態度,這不就拿出來說事了麽?
    還有恒彥範,他還仗著他的身份地位,開始了瘋狂斂財的過程。到了這個節骨眼上,自然也就會被追究了。
    李顯自然是佯裝不願意,可是暗地裏卻為此推波助瀾了一番。畢竟,如果不是李顯幫忙,他們不可能把這件事處理得這麽好。
    也正是諷刺,神龍政變時那麽不可一世的五個人,到了這個時候,卻淪落到了此等境地,確實讓人吹噓不已。
    在我的記憶裏,他們應該是有不少勢力的,有很多人樂意跟隨他們。可是,真的到判決他們的時候,卻沒人願意幫忙了。
    這真的像極了當初的上官家,明明有那麽多臣子圍繞在周圍。可是,倒台也是皇帝的一念之間,多麽諷刺,這便是這個時代。
    然而,李顯在乎名聲,但卻想達到目的。武三思可以在不要名聲的情況下達成目的,於是兩人一拍即合。
    而這一切,自然而然地也就發生了,讓人猝不及防。等我而今知道之後,感到的隻有深深無力感。
    最終的結局就正如所想的那樣,武氏這個所謂的失敗者迅速地重新掌權,然後就對張柬之等所謂的勝利者發起了猛烈的反攻。
    先是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五個人以莫須有的罪行,剝奪宰相之職,然後全部貶官。
    自此五王全部失權,淪為被人隨意宰割之輩。這時候,之前享受過的美好生活,也就全部變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過。
    張柬之先是被貶襄州為刺史,後流放到瀧州,706年憂憤而死,享年82歲。而崔玄暐被貶益州為長史,後來流放古州,病逝於途中,享年67歲。
    可是,他們兩個人,但還算是善終。或者說,至少明麵上的結局還不錯。或者說,還沒等到有人來報複他們,他們就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去世了。
    可是,比起其他三個人,他們倆還算是幸運的了。起碼,他們沒有被殘忍的殺害。而另外三個人,麵臨的就是死亡。
    敬暉利先是被奪侍中職,706年流放瓊州,後被淩遲處死;桓彥範先是被奪侍中職,同年流放貴州,後亂棍打死,享年54歲;袁恕己先是被奪中書令,同年流放環州,後被逼迫喝下野葛汁受盡磨難,可毒性發作未得死,被人將其擊殺而死。
    而這些事,都是叫做周利貞的人做的,他也是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或者說,他是酷吏政治延續了這麽久的一個殘留物。
    武三思與韋後商議後,決定發布一份假詔書,命令周利貞以代理右台禦史的身分,帶著朝廷發出的假聖旨前往嶺南,去殺害張柬之等五人。
    隻是,坦率而言,明眼人都知道,那封詔書很明顯是假的。但是,兩方都不介意。
    周利貞並不在意詔書的真假,他隻是忠於上麵的人。而武三思和韋氏,也無所謂假詔書是否被發覺。
    而我得知消息的時候,周利貞已經出發了。我在地方沒什麽人手,即便有,恐怕也無從阻攔,總不能上前指責不是真詔書吧?
    甚至有傳聞說假詔書是我草擬的。事實上,還真不是,我在守孝期間,一直在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