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見蘇軾

字數:4064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互換特產,李白也喝我茅台? !
    抱著五糧液,宋軒來到房裏,現在韓清在樓下博物館轉轉,這時候,交換特產正合適。
    【宿主,是否確認用五糧液作為特產?】
    “確認。”
    【宿主是否確認交換特產目標:蘇軾】
    “確認。”
    【確認完成,宿主所選特產,將和宿主一起送到蘇軾所在時空,祝宿主時空旅行愉快,宿主請注意,切勿改變曆史。】
    公元1101年,蘇軾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誌、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麵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
    宋軒一睜眼,便來到了一處門房,看了看自己,似乎,變成了一個老人,感受著手上的變化,宋軒,覺得有些無力。
    這就是老了的感覺嗎?
    宋軒,叩響房門,大概,蘇軾就在這裏麵。
    半晌,蘇軾這才開門,看到眼前比自己小一些的老者,蘇軾問道:“不知,找蘇某何事啊?”
    宋軒說道:“來到這邊,聽聞蘇兄在這邊,便來看看蘇兄。”
    蘇軾想不起來,眼前的人。
    “我們認識嗎?”
    “蘇兄,可是忘了,承天寺夜遊,你我還有懷民兄,我們三人,可是喝了一夜的酒,第二日,蘇兄還給我做來東坡肉,蘇兄可還記得,我是宋軒。”
    蘇軾這才想起來,笑道:“哈哈哈,想起來了,請進,請進,想不到,過去這麽些年,你還記得蘇某。”
    “蘇兄大才,不敢忘,蘇兄,我帶了一瓶好酒,咱倆再喝點?”
    “甚好,甚好。”
    宋軒被蘇軾迎進門,蘇軾弄來一些下酒菜,兩人喝著小酒。
    蘇軾品著酒,說道:“這酒酒色清澈透明的,有獨特的香氣,散發著濃鬱的五糧香氣。
    酒味通常醇厚、綿柔、幹爽,入口順暢,回味悠長。帶有甜味、酸味和辣味的平衡,豐富但協調。
    這酒倒是不可多得的好酒,上次,與賢弟一別,就再也沒有喝到這樣的好酒了。”
    宋軒回道:“蘇兄,喜歡便好。”
    蘇軾感慨道:“想當年,我們也是這樣,喝著酒,如今,咱倆已經垂垂老矣,時光不再啊!”
    “蘇兄,倒是不必如此,蹉跎一生,到最後,也不過,一堆黃土,不如,隻看今朝,過好當下才是。”
    “也是,賢弟還是這般豁達。”
    喝著小酒,宋軒看到還未送出的信,問道:“蘇兄,這是?”
    蘇軾看了看,說道:“聽說我那小兒子,蘇過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這封家書,我還給他寫了一首詩,賢弟,可想看看。”
    宋軒了然。
    “那是自然,我也想再見識一下,蘇兄的文才。”
    “嗯,跟我來吧!”
    蘇軾帶著宋軒,來到了書房,宋軒主動為蘇軾磨墨,蘇軾把杯中的酒喝完,笑道:“賢弟,莫不是,還想要一份墨寶?”
    “那是自然,蘇兄大才,我等敬佩,能得蘇兄墨寶,是我之幸。”
    蘇軾聽完,笑了起來,人生得一知己,難,但是,他蘇軾遇到了。
    蘇軾提筆寫下。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這字,字如其人,狂放不羈,有一種獨特的意境,這是他幾十年的底蘊所在。
    蘇軾寫完這首詩,問道:“賢弟,可看出什麽了?”
    蘇軾這首詩,宋軒學過,其中包含禪意,倒是不好禪悟,還好宋軒看過注釋。
    “這第一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每個追求者都為之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一睹為快。
    如果追求受挫,則此心決無安定之時。等到有朝一日,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的景致後,這才覺得它們雖然美麗,卻似乎並無特別之處。”
    蘇軾聽完宋軒的話,點點頭,又問道:“可還看出其他的?”
    宋軒想了想。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是那樣美麗壯觀,令人心醉神迷,傾心向往,如果不去觀賞一番,真是令人遺憾終生。
    去觀賞了,看到的是廬山的蒙蒙煙雨,錢塘江紛紛滔滔,了無窮盡的潮汐。初看之時,看到的是蒙蒙煙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當你“到得還來別無事”,超越物相,而觀物感悟,進入禪的境界後,那物相已不是原來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禪的意境了。
    雖然廬山還是照樣的煙雨蒙蒙,錢塘江潮汐還是照樣的宏偉壯觀,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廬山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這煙雨,這潮汐,就是佛,就是禪了。這種禪悟,也就是對自然現象即悟即真,若有若無的感悟。”
    蘇軾哈哈大笑起來。
    “賢弟,都說,人生難得一知己,我蘇軾有你足矣,想不到,賢弟對佛理,也有這般感悟。”
    “蘇兄,我也是,偶然所得。”
    “好一個,偶然索然,偶然也是必然,哈哈哈,來,喝酒。”
    宋軒慚愧啊!自己,也就是知道一下,前人留下的感悟,注釋,這才有了這般的理解,要是真讓自己去悟,一輩子也悟不出來,宋軒也就是一個俗人。
    蘇軾將這幅字,蓋上自己的印章,送給了宋軒。
    喝著酒,蘇軾問道:“賢弟,既然,對佛理有些感悟,不如,我來問問賢弟幾個問題。”
    “好,蘇兄,你問。”
    “賢弟,禪悟有三個階段,你知道嗎?”
    “蘇兄,據我理解,《五燈會元》卷17所載青原惟信禪詩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
    語錄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
    蘇軾點點頭。
    “那賢弟,你覺得你到了,哪個境界。”
    宋軒搖搖頭。
    “蘇兄,我也就是一個俗人,現在隻在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