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的接納

字數:5628   加入書籤

A+A-


    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
    202192
    兒子中午要回來了,當媽媽的很高興,想著做啥他愛吃的東西呢。
    兒子喜歡吃的這裏的叉燒早就準備好了,備上一份;喜歡吃咖喱土豆,做上一個;再就是一份素菜,不管他吃不吃,我是要吃的。
    11點半學校活動結束,我等啊等,等到12點半左右,兒子回來了,風塵仆仆,好像發型都變了。以前是自己梳得高高的,現在看來壓低了些,順服了些。
    一進來,就是“熱死了,咋沒開空調?”
    我說“吃飯吧,給你準備好了。”
    “先不吃,我歇會兒。”然後進屋,關門,開空調,嘟囔著“窗戶還開著”。
    好吧,等著。
    等了將近半個小時,我覺得差不多了。
    “兒子,十分鍾後吃飯。你再看十分鍾手機就出來吧。”我估摸著他肯定看手機,惦記著朋友們給他的留言。
    “好!”
    吃飯時,“這個咖喱土豆怎麽一點兒湯都沒有。”
    “湯都燒幹了。”
    “哪有咖喱土豆沒有湯的呀?”
    “好的,下次我注意留點兒湯。”
    “這叉燒還能吃麽?放了那麽多天都壞了吧?”因為他知道是我從冰箱裏拿出來後蒸過了的。
    “沒事兒的,很多東西都是在冰箱裏保存的,不會壞的,你試試。”
    “你先嚐。”我吃了一口沒有問題呢。
    最後,他吃了,然後說“還可以”。
    如果我是一個局外人,看到孩子這樣,就會想,這孩子怎麽這麽多抱怨呢,有這麽多不滿意,給你做飯了就挺好的,你幹啥挑三揀四的,一點兒不顧念媽媽做飯的辛苦。
    “感恩”是如何才能讓孩子們習得呢,靠說教是沒有用的,還是要靠孩子們自己的體驗。
    我想,之所以我兒子現在是這樣,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環境中就有成人這麽說話,抱怨比較多,不滿意比較多,自然他就習得了這種說話方式。過去的環境裏的確常常有這種狀況,比如他爸爸就是習慣抱怨和指責,對周圍人不太滿意;而我呢,因為付出很多,所以每到撐不住的時候就會抱怨。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吸收了很多。
    第二個,還是我們的問題,對這個孩子溺愛比較多,讓他體驗生活比較少。
    所以,隻有讓孩子在生活之中真正體驗到做飯的不易,他才能有所感悟,也許才能顧念到做飯的人的辛苦。
    過幾天,我要去別的城市,於是就有三天兒子需要自己留在家裏,自己做飯,雖然我也給他買了點方便做的食品,但是好歹需要自己煮飯,自己煮麵,也許他能體會到一些吧。
    當然,我也接納過去家庭的狀況,養成了孩子這樣挑三揀四的習慣,如果他隻是習慣性地抱怨兩下,我就什麽都不說了;但是如果他要是有不尊重的口氣,我仍然會提出來讓他知道聽到的人的感受是什麽,但不責備他;並且,我也不會再用抱怨的語氣與他說話,當我有抱怨的時候,先看看我的需求是什麽,而不是投射到他的身上。長此以往,我相信他也會了解,也會改變的。
    雖然過去沒有做好,但是已經盡全力做了,做父母的也不要覺得欠孩子什麽,所以該管教還得管教,該引領還要引領,現在糾偏還來得及,總比他成人之後要容易許多吧!
    吃飯時,我想和他聊一聊學校的事兒。
    “怎麽樣?”
    “還可以!”“這裏夥食比原來學校好幾千幾百倍!”真夠誇張的!不過,我們本來就是南方人,確實飲食習慣更貼近於南方。
    “我看到照片了,你們去攀岩了?是真的岩石呢?不像你和xxx攀得是那種假的岩石!”
    他沒有回答。我又問了一句“是真的岩石嗎?”
    “你都知道了,你還問。明明你看到照片了,為啥還問?”
    “媽媽想知道你的具體情況嘛,再說也許我沒看清楚呢!”
    “哪裏有做成像真的岩石那樣的呢?”
    “我就是想和你聊聊學校的事情。”
    “我不想聊!”回答得斬釘截鐵的。
    好吧,他不想說我也沒法子,接納!
    吃過飯,兒子就來不及睡覺了,一睡睡了三個半小時。
    我也睡了個午覺,在這裏,天氣還比較熱,需要給自己補充體力,何況青春期的娃兒更需要家長的體力去和他們應對。
    睡醒之後,然後就開始了繼續聊的過程。
    首先,他看到我幫他把充電線收到了他的盒子裏,非常生氣,很大聲地說“別碰我的東西!”
    “我沒有翻你的東西,就是把線收好放進去。”
    “我不喜歡線那樣放,你卷起來線會折壞的。反正你不要動我的東西,我自己的,不要你碰。”
    他說話的態度非常激動,而且很急切,很武斷地堅持不要動他的東西,不管我怎麽解釋。
    這中間還有一些對話,後來到了一個關鍵之處。
    “上次爸爸說沒看我朋友圈,說就是劃了一下,我都知道的,他要看的東西就在桌麵上,他明明就是劃了五六下,看了我的朋友圈。”
    “我知道,兒子,爸爸上次不承認他看你的朋友圈,你很生氣,甚至很憤怒。”
    “所以,我不相信你們。”
    “嗯,我理解。媽媽和你說好之後,媽媽就不會翻你的東西的。”
    “我還是不怎麽相信你!”
    “沒問題,你可以不相信。但我和你約定好了之後,我會做到的。”
    “好吧。”
    “我的要求是你每周末回學校之前,要把床鋪整理好。”
    “我盡量好吧。”
    “那我也盡量不翻你的東西。”
    兒子一下子怒了起來,“你有道理麽?是我的東西,你還盡量不翻?是我的東西呀!你還做不到不翻?還盡量?”
    “本來我做得到的,但你說盡量,所以我也順著說盡量了。我的要求是去學校前把床鋪整理好!”
    “你不可以翻我的東西,即使我不在的時候。”
    “沒問題,我不去動你的東西。我說說我這周進你屋,主要是把鍾掛好,把廁所的裝紙的東西修好,還有晾了衣服。”
    “那行!我還不是很相信你!”
    “沒問題,說好了我就不動。”
    說到這裏,氣氛好了許多。
    於是我又加了一句說,“爸爸想看,也是因為爸爸關心你,我能理解,媽媽也會有這種想法,也是關心你,想了解你嘛!”
    他說“就看我的朋友圈,就能了解我嗎?根本沒用!”
    好吧,因為過往的事情,使得孩子失去了對我們的信任。我能理解和接納。他有他的需求,我會尊重。但我也要讓他了解,父母想去看的初衷,不管他接不接受,這個就是一個麵向,他可以看到。
    我也相信,假以時日,他會知道,他的老媽我還是值得他信任的。
    接著,兒子說“剛才我說不想和你聊,就是因為我太困了,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不想聊,但就是不想聊,但現在我知道了是太困了。”
    好吧,我接受,雖然當時兒子斬釘截鐵地說不聊時,我還自己覺得有點兒受傷。
    還有他挑三揀四地說飯菜不好,也問我說為啥看到了還再問,我都覺得有點兒受傷。
    原來,是他累了,所以沒有精力和我說,我理解了,我也接納。
    然後,是關於手機的限製,周末用多久的問題。
    兒子說“周末每天兩個小時。”
    我說,“太多,我認為一個小時就夠了。”
    接著我說“你肯定覺得一個小時太少了。”
    他說“是啊,本來我覺得兩個小時都太少了呢。周末我也找不到同學。除了寫作業,我覺得兩個小時需要。”
    我說“周一到周五都和同學一起,周末就算了。再說除了作業,其他時間也不一定都要找手機呀。”
    他說,“我就是用手機看看同學的消息,再就是看看體育新聞。”
    我說,“那我知道,你確實隻用這些。”
    怎麽辦呢?
    過了一會兒,我把問題扔給兒子。
    兒子說,“那就一個半小時吧,你覺得兩個小時多,一個小時你又知道我覺得少,肯定就說一個半小時啦”然後就說了我是怎麽想的。
    我不得不承認,“是的,我是這麽想的。”
    又過了一會兒,發現兒子要聽歌,於是就說聽歌也要包含在這一個半小時裏,否則就隻能用一個小時了。
    兒子說“我就把手機給你,我用音響聽,手機就放在外麵,可以吧?”
    於是,我們又達成了共識。
    最後的約定是上學的周末,每天1個半小時,聽歌隻要把手機放在外麵是可以不算在時間內的。
    好吧,能達成這個目標也挺好了,因為我不想他總是把手機放在旁邊,我希望他能夠沒有手機專注地做點事情,哪怕發發呆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