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天子封官袁紹疑
字數:4844 加入書籤
三國興漢!
未來的五侯此刻歃血為盟。
劉辯也就擁有了親信小團隊。
接下來就是職務的安排。
畢嵐作為資格最老,位置最高的中常侍,又是劉辯的腹心,無疑要安排為中宮之首。
雒陽北宮是仿南宮而建,崇德殿屬於西宮,又名長秋宮。
正常長秋宮是供皇後居住,但劉辯未滿十五歲,與妃子唐雪都跟隨太後何思居住。
所以,畢嵐被任命為大長秋。
也就是整個長秋宮之首,負責管理整個長秋宮的宦官和宮女。
由於目前皇太後、天子和後妃都住在長秋宮。
畢嵐這個大長秋,屬於加強版,隻是可惜宮中宦官並不多。
接下來是苗祀,被任命為中常侍並守宮令。
中常侍,屬於天子顧問,苗祀這個中常侍屬於加官。
他最重要的作用,還是守宮令。
守宮令,秩六百石,負責掌管紙筆墨和尚書所用財物以及封泥。
目前尚書台和符節台都處於袁隗的掌控中。
劉辯沒有辦法硬奪,或者插入親信,隻能從側入手。
用控製筆墨紙張和印泥的方式,參與到詔書的日常管理中。
最起碼保證有人矯詔的時候,他這邊最起碼知道。
原本苗祀、潘隱等人對天子的能力,還有些存疑。
這個官位的安排,頓時讓眾人刮目相看。
接著,潘隱被任命為黃門令,掌管宮中耳目。
“攘外必先安內。
現階段,不需要刺探公卿大臣,隻需要掌握宮中。
除了太醫和太官中,其他地方就算發現了行跡嫌疑之人,也不需要清除,隻重點防備就行。”
劉辯叮囑道。
在他看來,雖然皇宮中人需要層層遴選,但混入一些公卿諸侯安排的死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現階段可是最不缺義士的時候。
世家大族和諸侯階層完全掌握上升渠道,普通人想向上躍層,除了義氣忠心和命,實在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東西。
“奴才謹遵上旨!”
潘隱稽首。
珠簾後,何思已經呆住了,潘隱做的本就是臥底的活,在蹇碩麾下又擔任司馬。
此刻安排為黃門令,掌宮中耳目,可謂再適合不過。
幾人的職位安排,劉辯根本沒有和她商量,但無一不恰到好處。
接下來就是趙淳。
果不其然,有一定勇武的趙淳,被安排擔任小黃門,隨侍劉辯左右。
宮中職務的安排,並不需要從尚書台下詔書任命,隻需要知會就可以。
而大長秋、中常侍、守宮令、黃門令、小黃門及中黃門冗從仆射的印章授帶和服飾,本來都有。
在少府陰修的安排下,南宮中的各種物品正在運送過來。
劉辯下令,讓小黃門趙淳帶人先找到相關物品,以及一些印授符節,同時下詔用印後通知尚書台及少府陰修。
接到詔書的陰修,隨意看了一遍並未在意。
自陳蕃竇武被誅以來,天下見士人無不痛恨宦官,及天子。
到了如今,又有多少人甘願為天子狗馬。
宮中五百衛士,幾十個宦官,能掀起什麽風浪。
幾個任命,在陰修看來毫無意義,他憂心的還是蒼龍闕門的爭鬥。
後將軍袁紹和並州牧董卓,兩人若是打了起來,可就要血流成河,無法收場了。
到時候,若是有其他人趁亂行事
現在袁家人掌控大局,陰修等親信自然不再希望有動亂發生。
“弘農楊家乃是關西最大的世家,對涼州的影響力極大,楊彪清名滿天下,應該能安撫兩人吧!”
陰修自我勸說了一句,又開始忙碌起來。
與此同時,蒼龍闕門下,兩隊人馬針鋒相對。
為首的袁紹,臉色陰沉,他沒有想到剛剛擔任後將軍,董卓就和他針鋒相對。
董卓當年犯罪論死,是袁隗從獄中將其征辟,隨後董卓便擔任並州刺史、河東太守,可謂是官運亨通。
後轉入軍中,成為袁家在軍中的一顆重要棋子。
多年來,董卓一直老老實實的履行著袁隗給他安排的任何事情,對待其他人,則是桀驁猙獰。
可謂是袁家最好用的一條惡犬。
但是現在,這條惡犬頂撞起自己,袁紹自然覺得百般難受。
而得知這邊的動靜,王匡率領的泰山弓箭手,和鮑信率領的一千多泰山新卒紛紛趕來。
再加上袁紹節製的西園軍,以及同樣趕過來的司隸校尉曹操,馬步軍已經接近六千。
然後對麵雖然隻有三千人馬,卻絲毫不懼。
董卓甚至連麵都沒有露,隻派了兩個校尉帶著兩千兵列陣相迎。
另外一千人,還在安營下寨。
“袁將軍,董卓這廝太猖狂了!”
袁紹身邊,王匡等人義憤填膺。
剛剛趕到的司隸校尉曹操,眯著眼睛仔細觀察著對麵的士卒,半晌方道“諸位,莫要輕舉妄動。
董卓這僚雖然可惡,但頗有帶兵的能力。
眼下這兩千人,刀兵鎧甲齊備,陣列整齊,令行禁止,士卒悍勇,不是輕易能夠擊敗的。”
另一側的鮑信同樣收回目光,對袁紹拱手道:”我自進城,就遇到董卓麾下華雄,其隊僅有百人,就桀驁猖狂,帶人阻我。
以小見大,可知董卓其人,心中沒有聖上,做事也完全沒有規矩。
這種人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懷不軌。
我們如不趁機動手,日後必然吃虧。
士兵精銳並沒什麽,他剛到京都,士卒疲憊。
我們對他發動襲擊,一定可以擒拿董卓。”
“京城初定,我等正要上報天子,下安黎庶,怎能貿然再起刀兵。”
袁紹眉頭緊鎖,手中握著後將軍的符節,卻遲遲不能下令。
“況且其有太傅之令,待明日秉明太傅,再令其遷到顯陽苑吧!”
他心中知道董卓是袁隗腹心,袁隗還要靠董卓來震懾百官和公卿。
如果此時擊殺了董卓,髒活豈不是要落到自己頭上。
到時候自己可要背負罵名了,再加上之前的清流領袖,恐怕比王莽還臭可稱王莽第二。
尋思到此處,他對於拱火和最先引起爭端的鮑信愈發惱火。
不過多年的養氣功夫,還是讓他沒有顯露一二。
鮑信渾然不覺,依然勸說道“將軍,詔令有先後。
太傅令董卓駐兵於此,乃是朝會前。
朝會後天子和太傅已下詔,令你今日節製雒京中軍卒,那董卓也必須聽你軍令。
董卓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
應該按照軍法,申明法令,予以處斬。”
”是啊,將軍初掌軍隊,正是要殺人立威的時候,奈何遲疑?
如此怯懦畏懼,如何掌控軍隊!”
王匡也從旁勸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