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印綬符節朝局危

字數:4415   加入書籤

A+A-


    三國興漢!
    尚書仆射賈詡,立有大功,所進四策,無不是燃眉之急。
    但所有人都讚同的時候,卻有人嗆聲。
    眾人舉目看去,是黃門侍郎荀攸。
    袁氏士族,雖然是以袁氏為龍頭,汝潁集團的世家為核心。
    但荀攸並未追隨袁隗,逃往南陽,而是留在了雒陽。
    當然,劉辯明白,這並不是因為荀攸多忠心。
    而是作為潁川郡的最強士族,荀家一向以袁氏為榜樣,多頭下注。
    甚至還有一種可能,留下來的人中,很多人會充做袁隗在雒陽的眼線,乃至於無間道。
    麵對荀攸的冷嘲熱諷,賈詡並未回話。
    他是尚書仆射,對方隻是一名黃門侍郎。
    倒是尚書令盧植,開口問道“公達有何奇策?”
    他好為人師,喜歡提攜後進
    荀攸快步上前,先行禮,然後道“當此時最緊要之事,應是立即天子下詔,加蓋尚書印、太尉印,昭告天下。”
    賈詡淡淡一笑,道“這豈不正是我所說四策之首。”
    荀攸則是微笑回應賈詡,然後道“太傅南遁,帶走了所有的符節印綬和工匠。
    其在路中必然就開始行上公書及尚書令印,告知天下,言說國家暴虐,或是受奸人所惑,號召天下人清君側。
    所以在下說,立即。
    而且,應立即征原本已不再宮中任事的工匠,製作印綬符節。
    然後再以製書加蓋尚書令印及三公印,追認前詔!
    同時,為了提防各地作亂,還要對雒陽八關的守將和兵卒進行更換。”
    雒陽實際上是一個盆地,周邊有八個關口,北有小平津關和孟津關,東有旋門關,東南有軒轅關,南有伊闕關、大穀關和廣成關,西有函穀關。
    可以說,隻要守住這八個關口,就能把敵人堵在雒陽盆地的外麵,確保雒陽的安全。
    當年太平道之亂後,靈帝劉宏立即就加強了八關的防禦。
    聞言,眾人的麵色逐漸凝重起來,他們對於南逃的袁隗可能造成的破壞,預估有些不足。
    盧植老成謀重道“此時更換守將和士卒,多有不妥。
    可令司隸校尉多派監察官,令中都官徒隸前往監察。有異心者,則更換之。”
    劉辯的臉色也逐漸凝重“可,牽招,速去安排。”
    “符節印綬一事”
    漢製,中樞天子行書一般有策書、製書、詔書和戒書。
    像這種牽涉叛亂定義的,肯定是要用製書。
    製書就不僅僅是皇帝加個印就行。
    因為現在錄尚書事的太傅、大將軍,所以正確的製書應該有皇帝之璽和太傅、大將軍以及尚書令的印。
    大將軍身死不過幾天,偏遠的州郡甚至不知道。
    而知道大將軍身死的附近州郡,製書應該有皇帝之璽和太傅以及尚書令的印。
    皇帝要罷免太傅,那至少也要有皇帝之璽和三公印以及尚書令的印。
    蓋勳的眉頭深深皺起,道“公達之言極是,此時詔書混亂,以我之見,當請出傳國玉璽!”
    在他看來,這個時候,天子和太傅肯定都會向四方州郡發書。
    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根本無法分辨。
    既然如此,有傳國玉璽印的,自然更加有說服力。
    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
    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不同的文件中,使用不同的玉璽。
    另外,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一般並不會使用。
    但在這個時候用,無疑會增加公信力。
    聞聽此言,畢嵐略帶尷尬的說道“十常侍叛亂的時候,六璽和傳國玉璽就都丟失了,後來之找到皇帝六璽,傳國玉璽沒有找到。”
    “什麽?!”
    蓋勳頓時瞪大眼睛,喝罵道。“這幫奸邪之徒,就知道蒙蔽天子,當真該死!”
    這話一罵,畢嵐等人愈發尷尬,心中則是邪火升騰。
    十常侍叛亂,隻不過是天子為安頓士人而定義的麽,真實情況你們不知道麽?
    我們都已經投降,準備棄官回鄉了。
    是你們士人不依不饒,非要誅盡我等,才逼的張讓趙忠等人絕境反擊。
    他們隻不過殺了一個大將軍,你們可是整兵進攻皇宮,連南宮都給燒了。
    但,一臉嚴肅的蓋勳好像還真的不知道。
    在士人的潛意識中,奸宦幹什麽髒事都是正常的。
    或許這次真的是十常侍之亂,想學曹節王甫,殺了大將軍和太傅,然後把持朝政
    “陛下,當令黃門侍郎和小黃門為使者,速去少府查找有無遺落的印綬符節,並征尋匠人入宮。”
    盧植打斷了想繼續爭吵的蓋勳等人,建議道。
    “可,著趙淳和射堅、田豐速去。”
    劉辯麵色凝重,心下擔憂
    千萬別袁隗登高一呼,他變成了董卓啊!
    然後十八路諸侯討伐天子
    “若是某等在數日之內,提袁隗頭顱回京。
    那麽這些問題就像竹子被劈開口後,下麵一段竹子迎著刀刃就裂開來!”
    踴躍請戰,又被眾人一頓討論而忽略的平南中郎將呂布,忍不住再次請戰道。
    眾人一怔,忍不住紛紛頷首,若是能取下太傅袁隗的腦袋,自然沒有其他的事情了。
    不過,劉辯並沒有如此樂觀,漢末地方豪強的勢力,已經強大到影響州郡。
    地方強大,自然要抵抗中央。
    漢末的叛亂,很多都是豪強發動,結寨自保,挾裹長官。
    就算袁隗死了,也還有袁紹和袁術呢。
    這兩個人,可不會坐以待斃。
    而且呂布這頭領導殺手,本質上也是頭狼,不能太過放縱。
    於是他開口道“便是太傅被殺,也未必天下大定。
    印綬符節等信物,乃是我朝根本,當速速刻之,且斷不可用工粗糙。
    皇甫太尉、盧司徒、崔司空,當今之計,須安定雒陽百官和百姓。
    今日常朝後,當在城西閱兵,步兵、騎士結營為陳,鎮安雒陽。
    閱兵之後,再議平南中郎將南下之事!
    令,調京兆尹麾下五營校尉及兵士入京,暫駐紮於穀城縣。”
    眾人齊聲道:“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