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袁術奪官平準令

字數:5052   加入書籤

A+A-


    三國興漢!
    南陽郡領26縣4邑7侯國,共三十七座城,治宛縣。
    此刻,郡守的官署之中,新任幾月的南陽太守眉頭緊鎖。
    “府君,公文用印都沒有任何問題。”
    台下的郡丞檢查好各種文件,躬身回道。
    “嗬嗬!”
    南陽太守冷笑一聲,“若是偏遠他郡倒也罷了,我這裏可是南陽郡。
    前些日子朝局動蕩,我聽聞太傅袁隗都被趕出了雒陽,從梁縣過時,梁令閉門不開。
    如今局勢,天子定要靠著我絞殺太傅,又怎麽會忽然行文,把我這個太守撤掉。
    而且用作袁隗的從子袁術,這必定是太傅矯詔罷了!”
    聞言,堂中官吏多閉口不言。
    隻有郡丞開口道“府君,話雖如此,卻無實證。
    況且新任的南陽太守袁術便在府外,他可是號稱路中悍鬼的袁長水,俠士兵馬上千。
    我們按朝廷的流程交接,還有體麵,否則就要背上不尊上令的罪名。
    袁術可就地斬殺了府君。
    日後便是袁氏事敗,天子平反昭雪,可府君一族俱滅,要這平反又有何用?
    史書竹帛上的一句美名嗎?”
    “罷了罷了!”
    南陽太守環視眾人一眼,自知這幫人已經幫他做了選擇。
    於是解下腰間的太守銀印和青色的綬帶,拋在了長案上,隨即轉身離去。
    袁術坐在堂前,左右環顧,忍不住仰天大笑“我早就想嚐嚐南陽的甘醴,今日晚上設宴,大家不醉不歸!”
    韓胤皺了皺眉頭,道“府君,既然定下名分,第一件事,當是征辟名士。
    第二件事,乃是任用督郵,巡查地方,裁汰那些貪官汙吏。
    如此才能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社稷。”
    征辟名士,就是拉攏南陽本地的豪強。
    督郵巡查,就是裁撤掉南陽郡內不聽命令的官員,然後換成自己人。
    “餓?”
    袁術尷尬的笑了笑,“我晚上設宴,正是要招待名士啊!”
    “府君高見!”
    與此同時,張谘帶著數十名隨從,正在向荊州刺史部的駐所江陵趕去。
    見畢嵐進來,劉辯頭也不抬的說道“你們都退下去吧!”
    “唯!”
    原本的貂蟬女官,如今的中宮女騎帶著另外兩名采女退了出去。
    “畢公來的正好,我看到先帝的一些事情,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正要找人討教!”
    劉辯把手中書卷放下,一臉親切的說道。
    經曆過生死之後,原本就做事的畢嵐,愈發的穩重踏實,當即上前道“老奴不敢當聖上厚愛,但有所問,無所不言。”
    劉辯笑道“我最近常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大漢是怎麽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副模樣的。
    或者說家父孝靈皇帝,是怎麽把大漢弄到亡國的。”
    ??天子說的這叫什麽話?
    畢嵐一聽,當即頭皮發麻,跪地稽首,哪裏還敢說話。
    劉辯無奈,親自上前扶起畢嵐,道“畢公,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
    我最近特別喜歡曆史,希望在曆史中去尋找真相和規律。
    但是你也知道,這些史書是誰寫的,都是那些士大夫寫的,這裏麵的春秋筆法,數不勝數。
    若想知道真相,就必須拋開麵紗,去尋找字裏行間的規律和邏輯。
    這實在是一項太過耗神的事情。
    所以,我們此刻不是君臣,而是兩個朋友。
    如士大夫那般,一起風評天下,論論這大漢的沉屙舊疾。
    如此,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挽江山於即倒,開萬世之中興啊。”
    眼見畢嵐依舊是一臉驚恐,劉辯也無語起來,隻得改口道“那,我討教點具體上麵的東西,這總可以了吧。”
    “唯,唯,唯!”
    畢嵐一連聲的說道,見天子轉身去拿書,連忙用袖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
    天好熱,這秋老虎,怎麽還沒有結束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先帝的事跡,家父那是聰慧賢明,天資過人。
    十三歲就親政,嗯,比我還早,一幹就是二十一年。
    而且不但喜歡讀書,還喜歡實踐和觀察,正所謂知行合一,應該是個好皇帝”
    劉辯自顧自的說著,絲毫沒有察覺到畢嵐剛剛擦幹淨的額頭,又是汗珠如雨。
    前世的時候,關於劉宏又很多不堪的傳說。
    如“裸遊館”、“開襠褲”、“人狗配”之類的,本就是後人野史附會。
    正史中可沒有任何相關記載,而且出處的那本《拾遺記》,本就是東晉時期王嘉編寫的古代中國神話誌怪小說集。
    隻能說為了契合普羅大眾的惡趣味,而故意如此。
    畢竟對於鄉野之民來說,也就這個比較有意思了。
    劉辯穿越之後,這種感覺愈發的明顯。
    他對女人不是沒有興趣,而是身邊女人實在太多,想要什麽樣的都有。
    自然也就沒了那麽多的興趣。
    “不管怎麽看,家父都還算是一個不錯的人”
    看著兀自滔滔不絕的劉辯,畢嵐汗如雨下,腹誹怪不得先帝說你行為輕佻
    然而,他卻不敢插嘴,畢竟劉辯現在是天子,而且沒有說到具體方略上。
    劉辯見畢嵐始終哆哆嗦嗦不敢接話,也隻能無奈的轉口道“熹平四年(公元175),改平準令為中準令,並以宦官出任中準令,列於內署。”
    聞言,畢嵐心中咯噔一聲。
    “然而,我即位之初,中準令便撤銷了,相關職權再度回歸到平準令。”
    眼見小皇帝興致勃勃的樣子,畢嵐急忙開口道“聖上,此舉萬不可再複舊製啊!”
    平準,就是平抑物價的舉措。
    平準令,管理的就是國內的物價,屬於大司農的管理範疇。
    劉辯並未理會畢嵐的驚恐,而是繼續說道。
    “以國家的物資和金錢,在物價過低的時候囤積物資。
    在物價過高的情況下拋售物資。
    從而使物品的價格,主要也就是糧食的價格,處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從出發點上來說,是打擊那些囤積居奇的大奸商,保護中小商戶和農戶、工戶。
    不至於引發動蕩。
    但是呢,如果執行者和商賈勾搭,利用社稷的資本,來中飽私囊,這其中的利益,不是億萬可以描述的。”
    “不過分的呢,就透露一下平準的時間。
    比方說什麽時候開始收購以提高物價,什麽時候拋售壓低物價。
    這樣就足以賺的盆滿缽滿。
    但過分的呢,幹脆利用職權,先不去平準,然後在低價時大量囤積,直接待官署收購的時候,高價賣給官署。
    或者在再加囤積物資沒有拋售完的時候,官署不去拋售平準。”
    畢嵐雙眼瞪大,他還以為天子不知道其中的門門道道。
    哪裏想到劉辯隻看到一些記載,就能想到這些東西。
    當初就連孝靈皇帝劉宏那般聰穎的人,都還是數次微服私訪,並在宮中興建集市進行模仿。
    如此多次,才摸索出其中竅門。
    “最過分的,甚至會先拿官署的物資去平準,然後低買高賣,再歸還官署以牟取暴利。
    若是實在還不上,幹脆一把火把倉署給燒了,也是死無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