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韋端杜畿戲誌才
字數:7894 加入書籤
三國興漢!
德陽殿,宣室。
劉辯正在麵試人才。
劉表如果願意去就任荊州牧的話,那當然最好。
畢竟這種深入敵後的事情,不是誰都願意去的。
如果劉表不願意去,那還須有其他人選。
而且如果劉表去了,弘農郡新的太守,也要有人選。
司徒盧植推薦了議郎韋端。
謁者仆射荀彧推薦了杜畿,另外還給劉辯推薦了一個人,叫戲誌才。
這三個人,劉辯都比較熟。
他是深耕曆史的主播,又不是隻看三國演義的小白。
自然明白,這三個人,雖然看著都不是很起眼,但在曆史上,都是極有能力之輩。
韋端,出自京兆尹的韋氏,號稱三輔冠族。
起源自韋孟,在西漢時,父子丞相、三世三公、四世封侯,是著名大族。
東漢時雖然沒有那麽輝煌,但也人才不斷,宗族勢力強大。
當然,韋氏最輝煌的時候,還是隋唐。
隋文帝稱韋氏是百世卿族,唐時出了十七位宰相,長安諺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拋開前世的輝煌,和後世的榮耀,韋端本身能力也不差。
西涼叛亂遍地,大儒趙岐想去涼州那邊當太守。
結果被叛軍追捕,光著身子躲在草叢裏十二天才逃脫。
韋端去當涼州牧,雖然沒能平定韓遂和馬騰,但卻在涼州站穩了腳跟。
在袁曹決戰時,甚至具備一定左右局勢的能力。
後來被曹操征為九卿之一的太仆後。
兒子韋康,繼承涼州刺史。
由此至少可見,韋端的能力得到了涼州大族和朝廷的認可。
足以讓他的兒子享受餘蔭。
可惜韋康比較軟弱,投降馬超被殺。
此刻的韋端,麵對天子侃侃而談。
“雒陽雖為都,陛下若要安定四海,則須重三輔。
三輔之地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天然四塞,乃是帝王根基。
保有此處,則進可挾製山東之咽喉,退可安定保全。
三輔豪族遍地,而田少人多,胡強混雜,人多識字知武。
各世家若欲起複,須選拔俊才,如此方能脫穎而出。
如山東之地,承平日久。
士大夫結成朋黨,彼此吹噓,你是王佐,我是奇才,實則徒有其表”
一時間說的荀彧都有些掛不住。
不過天子和司徒盧植都在,韋端又是議郎,議論時事本就是他的權力。
所以,荀彧始終默不作聲。
這時戲誌才忽然開口道“然而先賢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正如議郎所言,三輔地少而人多,豪族遍地。
而周遭胡羌混雜,時有叛亂,須靠山東膏腴之地供養。
如此,天下人皆可言輕山東而重三輔,唯獨三輔俊傑不可言也!”
聞言,周圍人等一愣,劉辯倒是笑了起來。
韋端認為天下方略的重心是三輔。
建議劉辯,雖然雒陽才是都城,但一定要重視三輔,三輔穩定,才是雒陽安定的根基。
三輔秦地,四周都是山,易於防守。
又有黃河環繞,土地肥沃,作為根基,進可以隨時攻打山東之地。
退,把守住關口,也可以保有起家的根本。
而且三輔之地因為距離天子太近,以前遷過來的豪族世家太多。
所以受教育的程度比較高。
又因為周圍少數民族多,所以又大都懂勇武。
如此一來,三輔人才太多,各大世家豪族繼續保持地位,就必須起用族中真正有能力的俊傑。
話說到這裏還沒有什麽。
韋端有這種想法也正常。
畢竟貫穿東漢的一項討論,就是要不要放棄涼州。
涼州如果放棄,那麽三輔之地就會變成邊疆,成為抵抗胡羌的前線。
沒人願意在自己家裏打架,畢竟砸壞的家具,燒毀的田園,都是自家的。
所以,無論是涼州人還是三輔人,都強烈反對“放棄涼州”的聲音。
司空崔烈也曾認為涼州叛亂不止,天天平叛,花的錢何止億萬,提議不如放棄了。
當時的崔烈,擔任的是司徒的職務。
結果被當時的議郎涼州人傅燮,當朝痛罵“將司徒斬首,天下才會安定!”
後來傅燮戰死,他的兒子傅幹,如今在秘書監擔任秘書郎。
韋端的話說到這裏也正常,結果話口一轉,開始抨擊山東(太行山以東,代之中原地帶)的世家大族。
說中原的士大夫們,好日子過的太多了。
於是就拉幫結派,相互吹噓,你說他是王佐,他說你奇才。
實際上呢,高談闊論,沒啥能力。
他這個話,劉辯聽起來也沒毛病,所謂黨錮之禍,難道全怪漢桓帝和漢靈帝麽?
是這幫士大夫們公然違抗朝廷命令在先。
被處罰後不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結成朋黨,自命清流,鼓動太學生,議論紛紛,想挾裹天子。
這天子還能忍?
而且正如韋端所言,因為山東之地,承平日久。
世家大族又把控了舉孝廉的權力,導致形成門閥的雛形。
如此一來,能上位的人,大多能力一般,不過有好家世罷了。
三輔之地,則因為豪族世家太多。
所以足夠卷,足夠卷的話,能人往往能上,庸人往往要下。
話是這個話,但你當著人的麵噴,就有點不懂禮貌了。
荀彧身份高,謁者仆射又代表著天子,不好和你這言官對噴。
但戲誌才這種白身,也就無所謂了。
你和他對噴,反而掉了身份。
這也是當年貴為萬石三公的司徒崔烈,被一個小小的六百石議郎痛罵,卻不會還嘴的原因。
好比如今的公司,一個小業務主管,罵公司總經理。
公司總經理會和他對噴麽?
不但不對噴,連處理也不會處理。
因為大家的位置差的太多。
戲誌才回懟的意思就是,就是因為你們三輔之地人多,周圍胡羌多。
所以每年要靠著我們山東之地來供養你們。
你們吃我們的,喝我們的,還罵我們就不對了。
見天子笑了,韋端倒也笑了起來,道“我現在是天子的議郎。”
這句話,可見韋端還是比較圓滑的,沒有瞪著眼大罵,我先是天子的議郎,其次才是三輔人之類冠冕堂皇的話。
戲誌才拱手作揖,道“在下是山東的白身。”
“好吧,為了避免你們吵起來。
這樣,戲誌才,你就先做禦史台的上計掾吧。”
劉辯笑著給戲誌才封了官。
戲誌才這人,曆史記載很少,就是他也不太了解。
但短短的一些記載,還是說明了此人的能力。
“潁川戲誌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
太祖與荀彧書曰自誌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
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
其中的重點是,戲誌才善於謀畫,是郭嘉的前任,曹操甚是器重。
換種思路的話,是不是可以說明郭嘉是戲誌才的備胎。
從而反推戲誌才的牛逼。
“禦史上計掾?”
盧植眉頭微微皺起,天子最近一直在加大禦史台的權力和範圍,他也是知道的。
劉辯點點頭,道“是的,盧公。
如今天下紛亂,禦史台不但要監察各地官員的不法之事,還要搜索各種情報。
而情報需要匯總整理,所以我意在禦史台增加上計掾一職,收集整理全國的情報和官員不法信息。”
籌畫謀士,並不是像小說中一樣,滿腦子陰謀詭計。
遇到事情了,一拍腦門,就有了奇思妙想。
實際上,他們就是要收集各種信息和情報,在其中發現對手的蛛絲馬跡,進而做相應的預案和處理。
這個才是“謀士”應該做的事情。
和後世軍隊的參謀部以及信息部,屬於高度重合。
“臣謝陛下,誌才必效犬馬之勞。”
戲誌才跪拜行禮。
第一次見麵,就被任命了如此重要的職務,而且天子專門為他發明官職,可見重視的程度。
至於韋端的安排,劉辯看向對方,道“弘農太守一職,和涼州牧,甫休挑一個吧!”
他接著補充道“為了避免引起涼州叛軍的警覺,朝廷不可能給你派軍隊過去。
所以,你需要自己帶著印綬前往涼州,重申大漢的權威,團結當地的豪族。
在我平定山東之地,兵發涼州的時候,至少要有一郡之地,五千之兵。”
韋端一怔,他還在猶豫是選弘農太守和涼州牧。
結果天子巴拉巴拉說了這麽多。
若是我還選弘農太守,恐怕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涼州牧吧,是真正的重臣,但是風險也大。
其實無論選哪個,對於他這六百石的議郎,都是一步升天。
但是,曾經的韋家,在前漢可是三世三公呢!
想到這裏,韋端再不猶豫,道“陛下,臣願為國家平定涼州盡力。”
兩個人的位置都已經定下來。
接下來自然就是杜畿了。
杜畿,京兆尹人,出自杜陵。
是大名鼎鼎的杜周、杜延年後人,三輔的豪族世家。
是唐朝長安時,諺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杜家。
當然前輩輝煌,後輩榮耀,但現在的杜畿,卻是兩代沒有做官。
斷了他父親這一代,他這一代再斷,那可就直奔寒門去了。
這就是韋端所說,三輔之地,因為豪族不斷的遷徙過來,導致,大族太多,太卷了。
杜畿在曆史上的表現也不差,幾乎是光杆司令跑到河東郡。
剛到河東郡就被衛固和範先給了個下馬威,當著杜畿的麵,殺了他的十幾個屬吏。
杜畿果斷示弱,然後通過手段,最終形成一定實力,並幫助曹操平定了河東郡。
而且史書評價杜畿當太守時,常為天下最。
也就是說政績的績效,經常拿第一。
不過,白身的他,不可能直接就做弘農太守。
現在雖然是用人之際,但和曆史上並不同。
在曆史上,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河東郡幾乎是飛地,風險極大,所以才會派這些非核心派係的去。
“杜畿先入禦史台,為禦史侍郎。”
作為穿越者,劉辯更加重視情報係統的建立。
杜畿自然謝恩。
就在這時,一道人影急匆匆的進入殿中。
還沒有進入宣室,便著急道。
“君上,黃門令隱求見!”
“可。”
劉辯神色如常,心中卻是一動,潘隱。
“君上,雒陽出亂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