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古老的西安

字數:3972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母親的故事 !
    暑假的時候七哥、大姐都回來了,有一天父親說“等我休息禮拜天,帶你們去西安市轉轉”。我們都高興地歡呼著說太好了,來陝西兩年了由於交通不便,去一趟西安市很不容易,早就聽說西安是曆史古城,周、秦、漢、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真想一睹它的風采。禮拜天我們早早就出發了,下了32 路又換乘了另一路交通車,很快到鍾樓站我們下了車,父親說鍾樓是整個西安市的中心,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曆史。
    原來鍾樓是一個方方整整的塔樓,基座是灰磚砌的牆體,底下有四個相通的門洞,向上看還有兩層,雕梁畫棟的樓沿,四角上翹,飛簷脊獸,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著刺眼的光,古韻十足,最上頭的金頂更是熠熠生輝,父親說那個大金頂疙瘩上邊包了一層金箔。我們沿著樓梯上到二層,在二層西北角的外走廊上掛著一口巨大的鍾,父親說這是用青銅鑄造的,我們摸著大鍾上凹凸的銘文,用手敲擊隻發出一點嗡兒嗡兒的回響。父親指著旁邊懸掛著的一根粗壯的大木棍子說,“這麽大的鍾嘚用這個才能敲響,但是不能隨便敲。你們看那兒還有一個鼓樓”,父親手指西北方向,我們順著看過去,隻見不遠處也有一個和鍾樓差不多一樣的建築,那上邊矗立著很多大鼓,父親說這都是古代報時用的。早晨敲鍾,晚上敲鼓。“啊我知道了暮鼓晨鍾,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最無知的我搶在兄弟姐妹前回答了。我們看著樓裏雕花門窗上,精雕細琢的各種精美圖案,一直上到頂層,朝外一看從鍾樓輻射出去的四個方向,是端端正正的四條大街,東大街最寬,南大街最窄,西大街最亂,北大街比較整齊。緊挨著鍾樓的東北角,介於東大街與北大街的交匯處,有一座很莊重大氣的樓房,叫郵電大樓,那是寄信打電報的地方,各種報紙雜誌在那兒都能買到,它北邊有一座新蓋好的報話大樓,是當時西安市最高的建築,最上邊四麵都鑲嵌著報時鍾,每間隔一小時報一次時間。
    從鍾樓出來父親說帶我們去碑林看看,我們順著南大街一直走到了南城牆根兒,迎麵看到一堵厚重的城牆,整體都是用巨大的灰磚壘砌,似乎每塊磚都蒙著曆史的塵垢,父親說這城牆在西安市內圍城一圈有9公裏長,東、西、南、北各有一個主城門。七哥和大姐他們都知道,建於明洪武年間的西安城牆,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曆史,城牆高有12米,底寬18米,頂寬有15米,可以並排跑四輛馬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我們抬眼望南城門,高聳的城樓威風古樸,它風塵仆仆的樣子像古代守城的將軍,巋然屹立。
    我們沒有出南門,向南大街的東側拐是碑林的方向,迎麵一個古色古香的牌樓吸引了我們,父親說這是一條古文化街。我們走到近前看牌樓上有“書院門”三個燙金大字,據說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顏體”楷書。門兩側的抱柱簾上寫著“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在牌樓的左手邊,一座“寶慶寺”古塔,靜靜地矗立在百年風雨中。寶慶寺現在已蕩然無存,但關於它的故事依然在“書院門”這條街巷中不脛而走。
    原來這裏在明清兩代有一個關中書院,是當時陝西的最高學府。明代的工部尚書、經學大師‘馮從吾’得罪了皇帝被革職回家,在寶慶寺講學,聽講人多達數千,長安府長官便下令在寺廟旁邊劃出一塊地,修建了關中書院,建築規模相當宏大。與全國四大著名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的嵩陽和應天府書院)比肩。興盛一時影響頗深的關中書院,發祥了陝西文脈,不幸的是數年後被閹黨魏忠賢之流給毀於一旦。
    向東走,整條街道一眼望去書卷氣十足。地攤兒上擺著鈴郎滿目的古玩書籍和石刻玉器,還有剪紙皮影等工藝品,栩栩如生漂亮極了。
    街巷兩旁的建築古韻十足,店鋪的牌匾楹聯彰顯著儒雅祥瑞、鉛華虛穀的內涵。“文萃閣”,“醉書軒”,“儒雅齋”,“文魁樓”等等。裏邊擺著文房四寶,書法字幅,國畫卷軸,碑帖拓片,一股文墨氣息撲麵而來,有民間藝人的手筆,也不乏名家的傳世之作,隻可惜我一點也不懂。
    書院毀了以後,這裏的文化氣息依然在街巷中生長,“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楹聯懸於街心建築之上,文化人的遺老遺少,在這裏研究經世致用之學,用片紙尺牘發萬馬齊喑之呼號。
    “江山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巷,昔日大賢們的足跡就在腳下,朗朗的書聲回蕩在曆史的時空。
    走到“書院門”這條古街的最東頭,向右一拐就到了城牆跟,沒想到這段城牆坍塌了一段,牆體裏的黃土流淌成一個斜坡,我們順著斜坡爬到頂上,往城牆外麵看去,是一片麥田和村舍,顯得有些荒涼。從城牆上下來,一轉身就看見了碑林博物館。門口的兩顆大槐樹,粗壯的樹幹和虯龍般強壯的枝杈,彰顯著它久遠的曆史。碑林博物館始建於1944年,據說這裏是依托古老的孔廟而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曆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專題博物館。館藏文物有一萬三千多套件。
    孔廟最早始於唐朝,遵照儒家禮教,孔廟隻有東門和西門。朝南的是一個照壁,上書巨大的“孔廟”二字。我們從東門走進碑林博物館院內,第一眼先看見漢白玉雕欄的泮水橋,它連著兩側半圓形的泮水池,據說因春秋時孔子在魯國講學於泮水之濱,泮池便成為孔廟的標誌,現存的泮池是元代的建築,“泮宮”就是最早的學府,它是後世學校名稱的鼻祖。
    在院內東側一座亭子下,矗立著一口大鍾,叫“景雲鍾”,重約六噸的青銅大鍾是唐睿宗景雲二年所鑄,據說這才是鍾樓上最早懸掛的那口鍾。
    向裏麵走書著碑林字樣的一座古韻十足的亭子,赫然眼前,裏麵有一個巨大的石碑,是李隆基親手書寫的孝經碑,有可能是碑林的鎮館之寶,三進院兒的展館裏麵石碑林立,走進去猶如置身於碑的森林,各式各樣或高大或殘缺古老滄桑的石碑不僅多的目不暇接,而且每一個都獨一無二極其珍貴,它收藏了我們國家秦皇漢武最古老、最全麵、最珍貴的曆代碑石,有漢代的《曹全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還有漢代甚至周以前的墓誌銘碑。碑文有楷書、魏書、隸書、篆書、行書,還有康熙皇帝“寧靜致遠”的高大榜書。曆代名家高手的書法,在這些碑文上才得以保存至今。這裏被稱作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
    可惜我對此毫無一點認知。
    比較直觀的還是那些石刻造像,它們不僅刻畫生動造型精美,而且透著一股陝西黃土高原厚重的地域特色。來自於唐太宗李淵‘獻陵’前的那個大犀牛,競重達十噸,它憨厚的體態和眼神都刻畫的十分逼真。
    在我貧瘠的知識中,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唐太宗昭陵六駿石刻。李世民把他深愛的,曾經跟他生死征戰的六匹戰馬,命人雕刻在一整塊石頭上,立於陵前永久紀念。現在藏於碑林的四匹真跡,雖已殘破,但仍氣勢如宏,形象傳神,讓人震撼。令人扼腕的是另兩匹戰馬的浮雕在1914年就被人竊走盜運海外。實實讓人痛惜。
    下午父親帶我們在東大街的白雲章餃子館兒吃了飯。走過五一飯店,父親指給我們說“這就是1960年排長隊買點心的地方”。
    回來時等了好長時間沒有32路公交車。我們等啊等身心疲憊。那個時候大街上除了公交車,很少有別的汽車。突然看見了院裏進城辦事的大卡車往回走,我們立刻都興奮地招手,司機看見了,滑出去沒多遠,把車停下來等我們,父親坐進了駕駛樓。我們就拽著車幫子踩著大輪胎,再一步步蹬著車幫兒上的空檔,極為迅速的爬進了敞篷車廂。一路上吹著自豪的風回到了院裏,從那以後我們進城回來,經常會搭乘院裏的大卡車,司機隻要看見了一定會停下,那時候幾乎院裏所有的孩子,都練就了爬卡車的身手。在外邊人生地不熟的城裏,見到白底黑字車牌子的解放牌大卡車,就像迷途的孩子看見來救援的家人,別提有多親切了,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了八十年代。
    回到家裏我們都議論起此行的感受,我對母親說“西安市很大,我們隻逛了鍾樓和南大街書院門,都快累死了,還不知道有多少好地方沒去過呢”,三姐說“咱們不是北京故宮都去過了嗎”,我說那可不一樣,這裏是咱們的第二故鄉,我為它的前世今生而驕傲,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七哥說“想要搞清楚13朝古都的陝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臨潼的驪山華清池,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都夠拉一卡車的了”。大姐說“聽同學講,你敢在陝西地圖上,滴下一滴墨那麽大點地方,放大了,再放大了走進去,沒準兒皇帝就曾經在那兒路過,也許能聽見孟郊吟誦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和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詩句。陝西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曆史故事”。我沒話說了,古都長安的曆史深度和廣度超乎了我無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