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為忠義扼腕

字數:5556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這個屋裏 !
    關羽準備攻打南郡,整頓軍馬。不料本部軍士不慎,火炮打了自己人。
    關羽追查責任,屬於糜芳傅士仁的責任。關羽在出征時警告糜芳、傅士仁:“回來再找你們算賬!”
    他讓糜芳傅士仁守公安縣。
    那時候,有沒有火炮?這裏不做深究,但是關羽在人事處置上卻給自己埋下了隱患。他的後方就托付給了這樣的人,和張飛犯了一樣的錯誤——鞭撻親卒,複留於身旁。
    關羽北征,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逼的曹操要遷都,威震華夏!但是曹魏勢力龐大,輕易不會這麽作出退讓。於是,曹操派徐晃再次增援襄樊,跟關羽拚消耗,卻暗地裏與東吳勾結。
    樊城久攻不下,兵法上最忌疲軍屯於堅城之下。關羽來到城樓門下,罵道:“曹仁小兒,快快投降,於禁已被我生擒,龐德已被我斬首!”城樓上放箭,不想竟是毒箭,射中關羽的右臂。
    華佗來到關羽營壘,要給關羽治療。一看傷勢,毒入肌骨,需割開皮肉,刮骨療毒。關羽說道:“關某戎馬一生,早已視死如歸,華先生盡管動手吧!”說罷,喝了一口酒,隻當做沒事,一邊治療一邊與人對弈。
    華佗盡管動手了。割開皮肉,用火燙過的手術刀,一刀一刀的刮骨療毒。(我不禁想到了劉伯承忍痛讓醫生在眼部縫針)
    事後,包紮完畢。華佗稱讚道:“將軍神勇,非常人所能及也!”
    關羽說道:“華先生醫術高明,關某佩服!”
    電視劇《三國演義》有這樣的鏡頭:
    華佗離去,關羽親自相送。關羽手托黃金銀兩說道:“華老先生,略備行資,聊表心意耳,敬請收下!”
    華佗上船,擺擺手說道:“不用。”
    華佗已經上船,關公拱手說道:“萬望先生保重!”
    “將軍請保重!”
    華佗深深一揖,漾舟而去。江水濤濤,一葉扁舟,老人背戴鬥笠,頭發斑白,遠去的身影竟凜立於江中。岸上,壯士盼望,幾度春秋可留,能與蒼生共榮辱?
    如果說關公一生戎馬,效忠於大漢事業,本就馬革裹屍而還,死得其所。可華佗一救人扶傷的郎中大夫,與世無爭,一心鑽研醫術,以傳承於後世,又有何罪?要遭軍閥猜忌殺頭的大厄!
    可見,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上天能注定人的結局和命運。
    這江邊拱手的兩人互相“保重!”可結局都不能保重了。
    關羽攻樊城不下,打算把原江陵守卒一萬人調往前線,可擔心東吳會犯江陵,故而猶豫未決。
    恰好東吳陸遜來信,關羽把信拆開一看。這滿書的溢美之詞,把關羽捧得心裏別提有多麽舒坦了!於是,關羽決定把荊州的一萬士卒調往前線。至於後方,他采取了烽火台的戰術手段來應對東吳的潛在危機。
    戰術的手段不能替代戰略的大格局。大方向錯了,戰術縱然再妙,不能彌補戰略上的不足,甚至不能挽留因戰略性錯誤而導致的傾頹敗勢。你能用“烽火台”這樣的戰術手段來應對我的進攻計劃,難道我就不能用“白衣渡江”這樣的戰術手段來破解你的戰術防守?
    戰略上,關羽將後方的兵力北調,後方空虛,而樊城守備嚴謹,徐晃引兵來援,可謂“勞師糜餉屯於堅城之下”。這對東吳的軍事行動而言,戰略上非常有利。
    呂蒙,早已不是那個吳下阿蒙。陸遜,也非泛泛之輩。可關羽掉以輕心,驕傲輕敵了。
    到了晚上,呂蒙命令軍士打扮成商人,兵械藏於內,船上放著金帛錦衣。把船開到荊州岸邊,向烽火台值班的軍士喊話:“喂,軍爺!我們是路過的商人,船上好處多多,就借宿一晚,明天一早就立馬趕路!”
    “關將軍有令,私人不得上岸,要我等嚴加戒備。你們往別出去吧!”初始不肯。
    “嗨,沒事兒!就一晚,軍爺,船上的,您看?多好的絲綢,借宿一晚也沒啥的,少不了您的!”
    說罷,呂蒙的軍士拿出了黃金錦衣一抖,果然耀眼的實貨。
    “既然這樣,那你拿上來瞧瞧?”
    烽火台的守城官終於動心了。
    呂蒙親自帶人上岸,先了結了這座烽火台上麵的軍士,發不成煙信號。就這樣,吳軍占據了灘頭陣地,後繼的吳軍蜂擁而入。
    有言,關公坐堂,正氣逼人!可再優秀的領導,你能確保手下個個正氣逼人?個個優秀?真是貪汙受賄之徒,比比皆是;見利忘義之輩,屢禁不絕!
    這是從古至今人類的一個悲劇。關羽的破綻不止是他的“得意”之作烽火台,他的後方交給了糜芳和傅士仁這兩個不忠不義的人。糜芳和傅士仁頃刻間就投降了呂蒙。呂蒙帶來的吳軍化妝成荊州士兵,詐開城門,席卷關羽後方基地。
    當前線的關羽得知後方被東吳襲取,已經連歸路都被斷了。他隻好敗走麥城,等待救援。
    東吳呂蒙帥軍進入荊州,深知穩固得到已經占領的地方不能出差錯。他下令:“有膽敢妄取民舍一物者,殺無赦!”
    有個人的裙帶關係能和孫權搭上邊兒,他因為拿了民居一頂鬥笠。正值下雨,於是戴上了。被呂蒙看見了,下令:“斬首示眾!”
    東吳兵馬入駐荊州,秋毫無犯。老百姓隻願消停的過日子,你們打打殺殺都是為了帝王事業,與百姓何幹?別侵擾百姓就行了。
    關羽隻剩下麥城,派人突出重圍向上庸的孟達和劉封求援。可惜這兩個人心眼兒近視,看不到日後,隻顧眼前的芥霽。原來,劉封當初被劉備認作義子,關羽不悅,向劉備說道:“此螟蛉之子,兄長何故收為義兒?”又,劉封屯兵上庸,屬於偏遠地區,遠離益州政治中心,也是關羽示意劉備而做的人事安排。這導致劉封心裏怨恨關羽,他們默認了關羽困窘,而不發一兵一卒救援。
    援兵無望,關羽隻好親自領兵往西川進發,而留王甫周倉守城。
    路上白雪皚皚,赤兔馬被潘璋指揮的軍士絆倒馬蹄,關羽摔下被擒。可憐關羽一生,到此為止。
    《三國演義》書中描寫孫權本不想殺他,但張昭這樣學識淵博又溫文儒雅的文人開始讒言了。他說道:“當初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尚不能結其心,此人勇悍,留下終為東吳大患,不如殺之以絕後患。”
    孫權點點頭。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
    筆者判斷《三國誌》所描述的可能性較大,也就是說是潘璋當場抓住關羽,當場就殺了。素來藐視東吳將領的關羽也為東吳將領所恨,所以根本沒有為關羽的生留有緩衝餘地。一代英傑,一代義絕,就此將星隕落。
    關羽被殺後,他的頭顱被盛裝在塗漆的盒子裏,送往曹操處。孫權的做法其用意在於嫁禍曹操,而曹操識破東吳計謀,於是厚殮關羽。
    劉備聽聞後,哭道:“可憐雲長身首兩地呀!”劉備發誓要誅盡仇人!
    關羽的死引發了一連串的事故,這些事故對蜀漢的複興事業而言是致命的。《隆中對》的計劃難以照計劃施行了。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雖然有虛構,但作者不能不說是為了陳述“忠義”而殫心竭慮!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戰場上,一位大名鼎鼎的飽學大儒,這位活了七十有六的老先生騎在馬上,站在曹魏的角度上要給諸葛亮訓話了。他在同僚麵前誇下海口:“管教一席話,使諸葛村夫拱手來降。”
    這人就是王朗,官至司徒。他立於魏蜀兩軍陣前,長須飄然,頗有一番道骨!
    王朗:“來者可是諸葛孔明?”
    “正式。”諸葛亮答道。
    “久聞公之大名,今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要興此無名之師,犯我疆界?”
    “我奉昭討賊,何為之無名?”諸葛亮反問。
    “嗯!”王朗神情肅穆的點點頭,似乎胸有成竹。
    他說:“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卷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是天命所歸也。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以應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手指諸葛亮)、抱大器,自欲比於管仲、樂毅,何要強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雲:‘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怎比得上天空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哈哈!”諸葛亮大笑,說道:“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兩軍陣前,麵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昔日桓帝、靈帝以來,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是社稷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啊!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
    “王司徒之身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應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王朗心知不妙,用手指指著對麵的諸葛亮威脅:“諸葛村夫,你敢……”
    “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食你肉!安敢在此饒舌?”
    王朗在馬上咳嗽了兩聲。
    諸葛亮:“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隻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麵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有何麵目再見先朝二十四代先帝?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這是《三國演義》劇情中罵死王朗一出戲。
    王朗能和諸葛亮比麽?不能的。無論是能力、人品,還是作者的忠義價值觀,他都不能比。然而,這樣的人,這樣不忠不義的人,隻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又怎麽可以又跑到兩軍陣前去給別人說教訓話呢?不知深淺,不自量力,死有餘辜!
    我不禁想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賣國賊,還有如今的禍港四首,正是厚顏無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