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初露鋒芒

字數:5371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狼行民國 !
    趙大智老師的采風團一行六人帶上行囊出發了,不過他們計劃今年寒假隻是先探探路,到古城長安落腳,在周邊鄉下看一看,到壺口瀑布領略一下黃河的波瀾壯闊與桀驁不馴,打算在開學前後回來,跟顧楷文校長打了招呼,假如路途上耽擱幾天算是請假。
    六人驢友團也是取‘三六九往前走’吉祥之意,甘光複同學想問問愛德華,如果雇傭向導那不就成為七人了嗎,如果再雇傭一頭小毛驢……
    還是算了吧,給出行的驢友增加無形的心理負擔總歸不好,等他們平平安安回來再說。
    同桌杜老大也沒閑著,從元旦開始,就有幾場邀請賽參加,他專門司職勞什子控球後衛,反正小九哥也不懂,隻要騷年快樂就好。
    滬上之行最終確定為楚連城、蔣技正、甘光複同學三人走一趟,好遇事商量拿主意,省的來回奔波。
    火車到達上海北站時已經傍晚,即便是在臘月這樣正兒八經的冬季,上海的街道上仍舊鋪滿了金黃的梧桐,落葉在風中打轉,像是深秋的不舍和眷戀。路邊矗立著各式歐洲風情的洋房,夾雜著滄桑古老的石庫門,在傍晚的點點霞光中,複古又文藝。漸漸地林立高樓掩映在雲霧中,亮起朦朧的燈光,襯得另一頭的弄堂分外恬靜。
    這就是大上海留給甘光複同學的第一印象。
    找了一家中檔旅社下榻,五點鍾醒來時,外麵街道上已經人聲鼎沸,小九哥開始一如既往的晨練。
    晨光熹微時,菜場熙熙攘攘,一番討價還價後,老伯少婦各自拿著戰利品,眉眼間有低調的歡喜。
    …………
    上海大昌精練染廠的技正申春生,寧波人,年近不惑,曾經留學英國,專事機械印染,與蔣技正為至交好友。
    此行的目的就是向申春生求援解決著色問題,如果他和他的這個圈子都沒有辦法,那麽就隻剩下等洋鬼子開宰了。
    申春生很健談,幾人在酒店相約見麵時因為有共同的話題所以聊得很嗨,從年前蔣校長與宋小姐的盛大婚禮到上海灘青幫火並,天馬行空,一頓飯吃完已經和楚連城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對甘光複同學同樣高看一眼,絲毫沒有高人一等的姿態。
    他看了看懷表說道:“下午回去我給經理說一下,明天上午你們到大昌染廠找我,我們進行著色試驗。”
    下午,蔣技正帶著二人逛了一圈租界的洋行,聽說他們是從南京來的文具廠的客商,華人買辦跟前跟後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把目前上海的原料供應行情掌握的八-九不離十。
    翠日一大早,三人趕到大昌染廠與申春生匯合,進入實驗室做實驗。問題果然出在材料上,需要改進底漆配方,忙活了一天,總算試驗出了六個能用的配方。
    在答謝大昌染廠同行的宴席上,他們無意間從申春生口中聽到一個消息,上海六合紡織廠麵臨技術升級,已經被洋鬼子逼到了生死兩難的境地。
    民國時期上海紡織業競爭激烈,活躍的外商主要有英商綸昌、日商三菱,占據了紡織業的霸主地位,壓迫的民族企業抬不起頭來。
    19世紀末人造纖維問世,拓寬了紡織機械的領域,增添了化學纖維機械一個門類。人們對合成纖維需要的增長,推動合成纖維紡絲設備向大型化(紡絲螺杆直徑達200毫米,單台紡絲機的日產量達到100噸)和高速化(紡絲速度達3000~4000米/分)方向發展。世界合成纖維工業發展最快的英國,幾乎在5~6年內設備更新一次,機台數量在10年內就增長一倍。近20年的紡紗織造設備,為適應化學纖維純紡或與天然纖維混紡作了不少局部改進,如擴大牽伸機構適紡纖維長度的範圍、消除纖維上靜電等。
    在亞洲,rb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從國外引進紡機先進技術,投入巨額研究開發,紡織機械水平和質量水平大幅度提高。1894—1937年的40多年間,日英棉紡織實力對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英盛日起到英消日長,再到英衰日興,rb成為英國在遠東和印度洋地區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上海六合紡織廠成立於1924年,使用的是從rb進口的大型紡織機,可是他們進口的是rb國內即將淘汰的設備,投產以後從根本上就競爭不過三菱和綸昌,現在麵臨的問題是要麽技術升級,要麽更換設備。可是,每台三萬元的設備,升級一台rb人開價一萬三千大洋,更換一台需要四萬多大洋,紡織廠共有二十台大型紡織機,咋算下來都需要一筆巨額投入,一時間紡織廠的幾個股東愁白了頭,沒錢隻能幹瞪眼。現在紡織廠已經停產,搞不好就要被虎視眈眈的洋鬼子吞並。
    在蔣技正上洗手間的功夫,甘光複悄悄跟了上去:“技正,聯係一下,我有興趣去看看。”
    “什麽?”
    蔣技正瞪大了眼睛:“少東家,這可不是鬧著玩,你確定?”
    甘光複同學笑了:“看一眼而已,何必大驚小怪,如果能順手幫一把豈不是功德一件,也算是為咱們的民族工業出力,何樂而不為!”
    “少東家,別胡鬧了,還是抓緊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再說。”
    “技正,最多耽擱一天時間,事不可為咱們馬上就回,算我求你一次。”
    沒人引進,自個恐怕連紡織廠的大門都進不去啊!
    “好吧,看在你幫了我大忙的份上,我丟一次臉又有何妨!”
    “技正,你就對我這麽沒信心?悄悄告訴你,我爸可是聖彼得堡大學工程機械係的高材生,他的教材我已經全部自修完了,機械修理廠的活沒難住我的。”
    “等我消息。”
    蔣技正看著眼前這個家夥好像有點不認識,搖搖頭走開,心底裏暗自腹誹:小凱子,噎死你個鱉孫。
    …………
    黃浦江邊,申春生和蔣技正兩人散步聊天。
    “開玩笑,這裏可是上海灘,小赤佬估計見都沒見過紡織機吧,蔣兄,我們以後還要在這個圈子裏混呀!”
    申春生一口回絕了蔣技正,一點回旋的餘地都沒有。
    “咳咳!春生老弟,那就是個妖孽啊,你聽我說……”
    “你沒誆我?這事可馬虎不得。”
    “老弟,我你還不信嗎,再說那小子又是文具廠的少東家,但據我觀察,好多事情他都可以拿主意,你說我能推辭掉嗎!想想辦法糊弄一下唄。”
    “先說好,就說我們隻是去看看能不能接盤,了解一下情況,別的什麽也不要提。”
    “行,明天早點了事我還要去忙。”
    …………
    聽說南京城的幾個阿缺西想來接盤,六合紡織廠的幾個股東樂了,急忙大搞環境衛生,把廠裏的技正叫過來好好叮囑了一番,如果能釣這幫凱子上鉤,給他發一筆不菲的獎勵。
    這些阿拉雞賊,還要裝出一副不願出手的樣子,完全由技正出麵陪同考察。
    看著眼前一排排高大的紡織機,天生就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紡織廠的技正在一邊不停的賣力說設備的種種先進發達之處,就像當初小rb給他們設套一樣。
    甘光複同學一看設備上的銘文,就清楚這是rb二代半紡織機,眼下可以說相當落伍了,要想升級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每台最少需要一千六百多元的投入,不過能升級到三代半或者一步到位升級到第四代,也算是物超所值,還是有的賺。
    眾人走到車間角落的一台拆開維修的紡織機前停下了腳步,甘光複同學好似裝模作樣的研究了一會,沒說啥,隻是順便要了一套隨機的原版日文說明書。
    謝絕了紡織廠的宴請,說回去商議以後再給答複。
    中午回到酒店,申春生隨便找個借口告辭溜了,三人坐在一塊商議買火車票回寧。
    甘光複說道:“少買一張,我暫時不回。”
    “不行,你一個人留下來我們不放心,回去沒法向你父母交代。”楚連城當即回絕。
    “楚經理。蔣技正,難道你們不想知道為什麽嘛要留下來嗎!”
    楚連城苦笑道:“還不是想玩兩天,等有機會再來吧。現在趕回去還要抓緊生產,難道你不著急嗎?”
    “我今天看了紡織廠的設備,我認為隻要拿出可行性方案,升級不難,應該能拿下來,我想插手試試。”
    “我的小祖宗,你別開玩笑了,回去再說。”
    “我說的是真的,技改後,我有把握能讓產量最少提高三倍,同時技改費用也不是太高,能控製在三千元以內,還不到小rb的零頭,紡織廠想必不會拒絕。”
    “什麽?少東家,你這是第一次見這麽大的紡織機吧?”
    “文具廠的設備我也是頭一次見啊!”
    “還是不行,回去讓你父親拿主意,這事太大了。”
    “現在就打電話。”
    酒店的吧台就可以撥打長途電話,撥通了鄺大爺家的電話,問好之後,麻煩他轉告甘爸爸要緊回話。
    民國時期,上海郵政、電信部門完成了幾項較大的通信工程。郵政方麵,民國13年(1924年),在四川路橋北堍自建一幢郵政大樓,建築風格雄偉,處理設施齊全,成為上海郵政通信的樞紐。民國16年,在上海至無錫至南京,敷設長途明線線路工程,開通滬寧、滬杭沿線長途電話電路。
    一個小時後,甘光複和楚連城到吧台接到了甘爸爸的回電。
    “爸,你買兩張火車票,叫上王永成老師,趕快趕到滬上,有筆關於機械技改的生意,難度不是太大,具體情況你和王老師來了詳談。”
    楚連城與甘爸爸再三溝通以後才掛了電話。
    瘋子,一幫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子,接完電話的一瞬間,楚連城感覺一陣頭大,完全不認識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