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有所疑,亦有所答

字數:4770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穿越明末:我從陝西鬧革命 !
    吳誌很快返回韓城。
    此時的王三,也已經將韓城境內的勢力基本肅清。
    整合完畢的人口數量,登記在冊的民戶一萬兩千五百戶,總人口在八萬人。
    如果沒有王三新一輪的整理,按照萬曆年整頓出來的戶冊來看,也不過才區區六萬二千人。
    當然,王三的勢力輻射還沒到位,在一些外人難以進入的山溝之中,可能還有幾十上百戶。
    但這些無傷大雅。
    將糧草整理之後,通過供銷社再分賣,建設兵團成立之後,新的韓城縣,有足足十二萬之多。
    吳誌回到韓城,就看到一群建設兵團正在跟著軍令幹活,將韓城進行鄉堡集鎮化。
    同時,大量的使用人力整頓水道,建設水庫,以期普及更多的耕地。
    反正水在韓城這裏,都是要直接流進黃河的。
    不如在入黃河之前,先多截流利用一些。
    總之,人開始有活幹了,韓城這邊的糧草雖然緊巴巴,但好歹能運轉起來。
    但想要北上,王三還是很頭疼的。
    小冰期加持下的陝西接下來長達十年的旱情開始顯威了。
    糧食!糧食!還是糧食!
    如果要全力北上,他手裏的糧食很快就會消耗完,畢竟他存了一批,足足十萬石,用來應急的。
    這批無論如何不能輕易動用。
    可要是不北上,明朝反應過來前他還沒完成計劃,那麽就很容易遭到四麵八方的圍剿。
    到時候顧頭不顧尾,更慘。
    至於改種其他作物,隻能說產量不夠。
    糧食都被明朝、大戶藏在城市倉庫內,強攻不僅麻煩,還會造成大量傷亡。
    若王三是流寇軍,這些人丟了也就丟了,關鍵他不是!
    他不能亂丟人,否則一直苦口婆心喊的口號,就是一個屁!
    北方不能徹底亂了,否則對自己的發展,反而是個拖累。
    “三爺,吳誌回來了。”
    王三神情不變,點了點頭:“傳。”
    很快吳誌進來,對王三行禮道:“學生見過先生,幸不辱命,成了。”
    “好!”王三總算露出了笑意,“那麽我會派人北上,你去配合,盡快完成左掛子他們的軍隊整編。
    糧草等他們初步整頓完就會送去一半,然後盡快攻下宜川縣。”
    吳誌一愣:“三爺不北上?”
    “不了。”王三微微搖頭,“糧草不足以支撐我繼續北上,所以我得放一些人出去。”
    “這……”
    吳誌沒想到這一點:“不還是有二三十萬石?”
    “有。但得存著。”王三手指微微敲定,那十萬石,是用來應急的。
    接下來長達十年的旱情,需要賑災的地方太多了。
    在崇禎末年玩運營思路的起義,還是在陝西,這是什麽地獄難度。
    之前王三還沒覺得有問題。但現在,可就不一樣了。
    因為旱情的發酵,還隻是開春這段時間,他都嚇得將本來分給地方倉儲的一些糧食,直接下令用來做基建,不論挖井還是挖渠,還是修建水庫。
    甚至工廠擴張的計劃,都被他停了七成,對餘的人力,全部投入地方的水利建設之中。
    但還是不夠,自然徑流的水,很難被調動抬升河道,所以王三已經做好了決定。
    十月左右,他要帶著一批人走一趟涇陽縣。
    要抓王徵過來。
    如今已經崇禎元年三月末,接下來王三將會轉向攻打洛川縣,然後策應陝北各地所有的諸般將。
    五月,他要率軍直插延安府城,並在延安府城聚集自己放出去的所有勢力。
    然後開始嚐試攻打延安城。
    十月前攻不下來,那就要開始放人離開陝北,讓他們去寧夏,去山西,甚至去漢中,四川,商洛,河南,繼續擴大根據地。
    聚散離合,才能不斷強壯。
    吳誌了解了概況,神情嚴肅:“學生知曉了,先生所交代,必將全力完成。”
    “好!”
    王三微微頷首,勉勵了幾句後就說:“忙了這麽久,去休息一下,若是覺得不累,思考總結一下這一次出使的得失,讓你未來發展更有規劃和脈絡。”
    “是!”吳誌躬身,剛想走,突然又想到了什麽道,“先生,此次我回歸路途,曾經聽到一個戴罪的勞改犯,對大同論嗤之以鼻,更言大同論表麵上踢開了程朱理學,可實際上卻又離不開程朱理學,若是這麽發展下去,大概率會陷入內耗與分裂,學生隻是好奇,先生可有解法?”
    吳誌好奇看著王三,發現王三絲毫沒有生氣,隻是陷入了思考,也不驚擾。
    片刻之後,王三說:“我且問你,大同論的核心是什麽?”
    “自然是禮運大同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吳誌不假思索的說。
    “好,那麽我再問你,我寫的大同論之中,否定的是理學哪部分內容?”
    “這……自然是……”吳誌搜了搜腦海,有點迷茫,“好像是否定理學的……”
    “玄談部分。”王三微微搖頭,“那人說我否定理學,卻還需要理學,隻是因為他是讀理學出身的。所以對於理學之中的氣、誌、命、功等構成成聖的言論相當了解,自然知道我否定了這條重要的路徑。
    而這一條,在我這裏是被踹開的。
    究其原因,是因為。
    我否認成聖!”
    王三眼神冷徹幾分:“人無完人。君子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方天下之事,所行與眾,各有利弊,無人可避,皆有心思,是以動員為上,求同存異,不可殃及,但亦不可偏離。
    所行所為,皆以生產力進步,百姓生活更好為向。
    凡是以此為憑,再難,都要做。凡是與此相背,再令你心情愉悅,也要遏製。
    所以,世上無聖人,隻有賢人。而賢人者,立於世便有氣,止於心便有誌,良於行便有命,守於法便是功,以功致大同,便是致於道。
    理學根基我還在換。很快,大同論後續篇章出來的時候,就是瓦解舊學的時候。
    現在,以武會友,勞改犯讓他們多勞改,時間到了,他們就心誠了。
    心誠,體悟,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就會教懂他們,什麽叫做糾錯,什麽叫做真正有用的學問。
    不能令百姓生活不斷向上的學問,就是假道學。
    管你百家何種學問,不能以大同論為核心,那就該看看,是哪邊出錯了。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公何為?民何為?君子亦為公民,公民者,大同天下之黎庶,有權利,有義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切盡在律令之下。
    律令,不修期古,不法常可。
    當合時宜,徐徐以改,革故鼎新,遵之才能正稱為公民,否則就是嫌犯,嫌犯要以律令懲罰,以償罪業,以正公道。
    懲罰不結束,公民之身就是殘缺,雖然有權利質疑大同之路行於何方,但沒有權利提出修改方向,因為他們身上的罪,還沒清償,等什麽時候還完了,再說其他的。”
    吳誌神情一肅,立刻明白過來:“弟子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