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

字數:2963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重生之改革在嘉靖年間 !
    不單是流民的問題,最近上海的商人聯名找了朱恒很多次。原因還是商業稅從十五稅一調整到了十稅一,這是商人所不能容忍的。
    商人逐利,古往今來,都是如此。但是商人的社會地位卻是最低的,也是他們心中的痛。誰知朱恒卻很尊重他們,很耐心的向他們解釋了許久。
    朱恒說道:“作為商人就要有商人的頭腦和精明。不要人雲亦雲,要有自己的判斷。
    的確我規定了上海商業稅為十稅一,可事實如何你們自己體會不到嗎?
    我整合了商業稅變成了統一稅種,沒有了以前的各種明目的雜稅。以前雖然商稅低,但是你們每年要交多少?
    要不我再把騰太監請回來?你們家的機器停工現在不征稅了,不再以機器的多少來征稅了,現在征稅隻針對你賣出的貨物多少。這樣對你們是好是壞?
    你們好自為之吧。還要我怎麽樣?把商稅給你們免了?”
    其實上海的商人規模還小,曆史不長,朱恒覺得對付起他們來相對簡單。沒花多少力氣就把他們打發了。
    經過此事他心裏也在想,今後轉戰他處,碰到商業巨頭,百年世家自己該如何自處。那些商業大家可不是上海這樣的小商戶們能比的。
    北京,楊廷和府邸。
    幾個人圍著楊廷和坐著,商量著後麵的行動和計劃。
    楊廷和對禮部尚書汪俊說:“你這招很漂亮。明日在朝堂上扔出來,看他們如何接招。”
    原來近期汪俊授意禮部主事侯廷訓,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寫出了一篇《大禮辯》,作為“繼統”派的作戰指導。此文一出,給了百官信心,讓他們站在了祖宗禮法的大義之上。
    第二天早朝,禮部尚書汪俊直接扔出了這枚炸彈。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籌劃,立即百官跟進附和。
    第三日,共有一百五十多名官員進言,希望嘉靖維護祖宗禮法,根據此文“繼統”。來勢洶洶,大有決戰的意味。
    與後世不同的是,此時的嘉靖不是一個人在同百官鬥,現在他身邊支持他的官員因為先前的輿論,也達到了一百五十餘人,雙方可謂勢均力敵。
    這時誰也不留力了,能出的招都使出來了。能動用的力量都動用了。雙方相持不下。
    看形式僵持不下,楊廷和使出了絕招。他上奏嘉靖,以朝堂紛爭,自己無能力約束百官,且年老體弱,力不從心,請求致仕來要挾嘉靖。
    在楊廷和心裏,我是三朝元老,門生遍布天下,百官當以他為首。嘉靖離不開自己,朝堂還要他來管,現在我罷官不做了,看你怎麽辦。依仗著自己的資曆,他還是有這個底氣的。
    誰知,嘉靖直接準了,同意他回家養老,並念他勞苦功高,賜雙俸。這下不單是楊廷和,包括百官都傻眼了,嘉靖又一次不按套路出牌。
    明朝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碰到資曆深,勞苦功高的大臣請辭,皇帝應該表現出他的念舊,他的情義來,應該把請辭的奏則封還不同意。而大臣也需要再次上奏堅決請辭來體現出他不貪圖位高權重的地位。如此這般來來回回幾個回合,最後留任。
    套路不是這樣的嗎?怎麽突然變了?
    皇帝的金口當然無戲言,準了楊廷和告老還鄉,那楊廷和第二天就要走。
    楊廷和搬了石頭砸自己腳,黯然離開。雖然群龍無首,但是許多人準備看嘉靖的笑話。這麽一來看你如何收場,到時候收不了場,還不是要把楊首輔請回來?那樣嘉靖就徹底輸了。
    前麵說過了,嘉靖現在不是孤家寡人了,既然踢開了楊廷和自然有他的後手。
    不久,嘉靖下旨,召楊一清回京官複原職。第二天楊一清就回到了朝堂之中。這下人人都看懂了,你們早已經預謀好了。雲南多遠啊,聖旨剛一下你就回來了?
    緊接著嘉靖又下旨,授楊一清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入閣處理國家大事。由於謝遷不肯出任首輔,楊一清順理成章接任首輔。
    楊一清任首輔後,次輔謝遷與他配合甚好,兩人整頓吏治,維護皇權。雖然鬥爭還在繼續,但是局勢已經明朗,慢慢地傾向到了嘉靖這邊。
    雖然朝野中還是小打小鬧不斷,但這已經影響不了大局了。
    三個月後,嘉靖為母親上尊號“章聖慈仁皇太後”。朝中幾乎沒有了反對的聲音。反對議禮的官員紛紛緘口,為時三年的鬥爭,最終以嘉靖一方的勝利而告終。
    當朱恒收到情報後,提著的心放下了。終於沒有發生“廷杖”之事,嘉靖也沒有與百官決裂。這場鬥爭雖然糾結,反反複複,但是嘉靖還是幹的漂亮,朱恒當天把自己灌醉了。
    借助於鬥爭的勝利,嘉靖掌控了朝中人事格局,這是嘉靖在這三年的鬥爭中最大的收獲。嘉靖也心情舒暢,他這才感覺到自己真正的像個皇帝。自己的時代到來了,也該是自己好好作為一番了。
    鬥爭勝利之後,嘉靖馬上就下了自己的第一道聖旨:“即日起,在上海縣設立上海市舶提舉司,由中官黃錦任市舶提舉司提舉,正五品。上海開放為通商口岸,對外通商。”
    聖旨還在路上,朱恒已經在上海完成了市舶提舉司開辦的所有準備。碼頭在朝堂爭鬥過程中已經竣工,上海港碼頭已具雛形。
    站在黃浦江邊,看著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朱恒心滿意足。籌備了兩年多終於還是迎來了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