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陛下也悟了?

字數:3635   加入書籤

A+A-


    重生明朝做帝王!
    朱厚照之所以要召王守仁進京,是因為他知道王守仁雖然在後世是一名很出名的大哲學家,但在當前的正德時代,他的軍事能力其實更加耀眼,更重要的是,他是吏部尚書王瓊的人。
    現在的朱厚照已經把自己代入到了一個皇帝的角色中。
    朱厚照清楚,他這個皇帝要想當的穩當當的好,現在最關鍵的就是緩和武臣與文官、宦官之間的矛盾,平衡好這三股勢力,厚了誰薄了誰都會有事故出現。
    而朱厚照接下來打算嚴懲楊廷和等弑君的反臣,勢必會引起整個文官集團的反彈,也會導致三股勢力製衡的局麵嚴重失衡。
    朱厚照覺得自己得先拉攏一部分文臣,這樣才不至於自己在嚴懲楊廷和等反臣時,引起整個文官集團反彈,也不會導致自己在大明的帝業出現動蕩。
    就如曆史上的嘉靖一樣,利用文臣鬥文臣,才能讓降低文臣對付自己和帝國的風險。
    這個社會說到底如今是文臣士大夫統治的社會,他們背後的士紳控製著基層,也控製著整個大明的錢糧。
    而不是朱元璋時期,衛所製還沒崩壞,朱元璋可以依靠依舊強大的武臣集團,隨意殺貪官,滅文臣威風。
    而朱厚照自然不行,他現在要想治國還是要靠這些文官,否則他自己的權力會出不了紫禁城。
    一句話概括就是,如果拉攏一部分文官支持自己“倒楊”,整個大明的基業就不會出現大的動蕩,殺了楊廷和這一批文官,還是會有一大批文官願意接替楊廷和的位置繼續為自己的統治服務。
    朱厚照之所以選擇拉攏王守仁,則是因為王守仁是吏部尚書王瓊的人。
    在大明,吏部和內閣經常不和。
    因為嚴格來說,六部從不屬於內閣管轄,兩者互不統屬,尤其是在嘉靖朝以前,吏部作為六部之首,在權力方麵很多時候不遜於內閣首輔。
    基本上,在大明也有不成文規定,成為吏部尚書則不能再入內閣兼任大學士。
    當然,隆慶朝時的高拱是個例外,那也是內閣閣臣權力進一步加大的開始。
    而現在是正德朝,據《明實錄》記載,吏部尚書王瓊與內閣首輔楊廷和的矛盾已經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王瓊甚至因為江彬被捕一事大罵楊廷和不讓他吏部知道。
    所以,朱厚照要嚴懲楊廷和一黨,自然得拉攏王瓊,也隻有王瓊才不會反對處置楊廷和。
    而王守仁就是王瓊一手提拔的。
    王瓊和王守仁一樣是地方官出身,而且更是和王守仁一樣有軍事才能,善馬上治軍馬下治民,因而對王守仁在地方上的軍事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還在當兵部尚書時,就不停地提拔王守仁,使得王守仁從一個小小的龍場驛丞很快就當到了現在的巡撫官。
    更重要的是,王守仁是平定寧王叛亂的核心人物,朝臣勾結寧王的罪證很大可能在王守仁手裏。
    朱厚照知道僅憑張永的證據和太醫的證據,隻能扳倒一個楊廷和,而不能扳倒楊廷和背後麵的整個黨羽,而要徹底清除楊廷和一黨,勾結寧王的罪證才是最重要的,在朱厚照記憶裏,自己落水就跟自己想要找朝臣勾結寧王的罪證有關。
    而現在朱厚照需要這份罪證,自然得找到王守仁才行。
    朱厚照隻見王守仁一張容長臉山羊胡,深邃的黑炭一樣的眸光中倒也似乎藏著無窮智慧,而袍袖下鼓起的肌肉也似乎的確佐證著他不但睿智而且驍勇。
    因而,朱厚照先笑著問了一句“你很能打?”
    “回陛下,臣再能打也是陛下之臣。”
    王守仁回了一句。
    “這個回答朕很喜歡,深謀遠慮,趁著寧王東進,搗毀其巢穴南昌,愛卿不愧智勇雙全,忠義可嘉。”
    朱厚照說著就看向王瓊“王卿,足以看出你是有識人之明的,也善謀劃,當初要不是你把王守仁放在江西當巡撫,沒準這寧王之亂還真成了天下大亂,你不應該隻做一吏部尚書。”
    朱厚照這話裏的意思自然是說自己這個皇帝是有意願讓你王瓊進內閣做內閣首輔的。
    王瓊聽朱厚照這麽說,心思當然活泛了起來。
    他也不是笨蛋,哪能不明白皇帝的言外之意,雖然地方官很難入閣,但皇帝都同意,自然要方便許多,他也就忙喜形於色地道
    “陛下謬讚,老臣愧不敢當,要說伯安他的確是我大明難得的能臣,他當年還是儒童時,我在他父親麵前便說他將來非凡品,不過,這玉不琢不成器,他能有今日,也有陛下之明,非臣可冒領功績,臣不過是秉持一顆忠心,為陛下薦舉良材而已。”
    而王瓊也因此看王守仁是越看越滿意,也情不自禁地順著朱厚照的話誇獎起王守仁來“陛下,要說伯安他不隻是善統兵,其立言方麵也很卓越。”
    朱厚照點了點頭,又對王守仁說了起來“但朕失望的是,愛卿怎麽寧肯欺君,也要包庇朝中奸臣,到現在也不肯告訴朕,朝中大臣勾結寧王府的罪證在哪兒!”
    朱厚照笑著說了一句,就帶著些許怒氣地說了起來。
    王守仁立即行了大禮“陛下恕罪!臣實不知陛下所謂罪證在哪兒。”
    王瓊此時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倒在皇帝朱厚照這邊了,因為他聽朱厚照說到這裏,焉能猜不到皇帝是要對楊廷和等一幫清流文臣動手,而王守仁要是肯拿出楊廷和這些人勾結寧王的罪證,自己作為他的恩師,自然就會被皇帝重用,然後入閣。
    但王瓊沒想到王守仁居然否認自己有罪證。
    這讓王瓊很是惱火起來,老子才在陛下麵前誇你呢,你怎麽這麽不識抬舉,沒聽明白嗎,陛下這是要升你我的官呢,隻要我們肯聽陛下的話。
    朱厚照這時候也冷笑起來“怎麽愛卿到現在還想瞞著朕?還真是悟了道的大儒啊,還真的存善去惡是格物,知行合一起來,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再為朕所左右,行,朕不逼你!”
    存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
    王守仁聽到朱厚照這兩句話很受震驚,心想陛下這兩句話真乃醍醐灌頂之言,道盡了我自龍場悟道後對處世修身的一切準則。
    難道陛下也悟了?甚至比我先悟?而且學識在自己之上,自己雖已悟,但到底沒總結得出來。
    王守仁不知道朱厚照說這兩句是他晚年對自己心學思想的總結,此時隻以為皇帝明顯比自己更睿智,一時深以為敬起來,有些懷疑自己堅持庇護楊廷和等勾結寧王的朝臣是不是真的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