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此方天地(二)
字數:4816 加入書籤
臨界之書!
“來,你們幫我看著點,刷地形的比例對不對。”
這片世界的奇妙之處,光憑口述筆畫太難理解清楚,待宋植走後,喬楓打開ue,建了個新場景和模型來模擬這個世界的模樣。
有3d立體的模型演示,他們也能比較容易的了解了宋植的話。
這片天地,猜測,似乎像一個月餅盒狀的圓柱體,具體半徑和高未知。
腳下的這片大地,似乎也是圓形的,是一塊連接為一體的超大陸,四周是無盡的海洋。
那麽這片大陸有多大呢?將已知信息綜合處理後估算大約在9000k~10000k之間。超過半個地球的表麵積了(254億平方公裏~314億平方公裏51億平方公裏)。
整個大陸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最中間距離圓心半徑3000k的地方被稱之為世俗界,再向外半徑3000k的圓環被稱之為間臨界轉輪界蛻凡界俠武界,沒有一個標準的名字,它是世俗界和最外圍玄修界的一個過渡地帶。
這個數據應該很靠譜,畢竟是宋植自己拿腳步沿著間臨界丈量出來的。
之所以說這片大陸是圓形,以及提據圓心半徑多少,是因為這片大陸還真有一個具象存在的中心的,在那裏,有一座摩天擎地,猶如天柱的神山。
這座山名為天元山,已經不能被歸為“山”類,它不是地形地勢的一部分,而似乎是整個天地法則運行的具現化,因為它高達一萬兩千丈,即三萬六千米,即超過三十六公裏。
放在地球上會是珠峰的四倍以上,已經突破對流層,接近平流層的上限,整個太陽係最高的奧林匹斯山也不過它的三分之二(257k)。
而相對於它的高度,山基底盤不過區區五百公裏,不是喜馬拉雅山那樣高原上的高峰,而是平地陡然而起的山峰,自然界的岩石星球上是無法存在這樣形狀高度的山體的,一定會因為承受不住自身的重力而崩塌,而天元山之所以存在,遵循的肯定不是物理規則。
天元山的最高點為無極尖峰,之所以稱之為無極,不是說頂上是平的,而是在山頂之上,從九天直墜下一道漏鬥行的氣旋,與山峰尖尖相對,如同倒扣的天峰,據說這裏是天地能量交匯的通道,所以又被稱作“天地橋”。
可惜,他們三人所在的位置,至少距離天元山四五千公裏,無法一窺這令人窒息的神跡。
不過,能被稱之為神跡的,不止這座天元山,還有四道界壁一般的山脈,呈x形,以天元山為中心,將整個世俗界切割成四個近乎相等的部分。
這四座山脈可以被看作是天元山的延伸,橫斷三千公裏,平均海拔超過六千米,並且高聳陡峭,如一道垂直的屏障,飛鳥不能渡,猿猴愁攀援,更非人力所能翻越。
所以整個世俗界被四座山脈分割出四個半封閉的扇形區域,而自上建立的四個國家,雖相互緊挨,卻交通不便,國風習俗差異巨大,並且相安無事,少有戰禍。
通過趙植的描述它們了解到,在天元山以及四屆山脈籠罩區域,也就是半徑三千公裏的圓內,除它們本身特別不符合常理外,其他一切都無限接近於地球的物理法則。
那裏沒有妖魔鬼怪,沒有仙道法術,隻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大一統的朝廷,漢唐宋明的赫赫國威。
而相對的,在半徑六千公裏外,是一片與世俗界截然不同的地域,這從那裏的人對世俗界另一種稱呼“凡間”便能看的出。
那裏天地靈氣彌漫,天地運行的法則與世俗界完全不同,有無數的仙山洞府,靈竅寶穴,以及靈脈之上建立的宗門教派,據說在海外就有直接漂浮於半空的仙山,能在雲層中遨遊的鯨魚
那裏是修行者的天下,是求仙者的界域。縮地成寸,禦劍飛行,吸天地之靈氣,禦五行之變化這樣的修行者浩如煙海。
移山填海,翻雲覆雨的大能也比比皆是,最為神通廣大之人,渡劫飛升,直登仙界,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自古以來也不可計數。
同時那片廣闊的的天地還誕生了無數萌開靈智,同修道法的妖魔鬼怪,有大能者建立道基,統禦一地。如七大聖等甚至可以同玄界門派分庭抗禮
除了這些,還有無數的傳說盈灌於耳,據說四海之下有水晶宮,那裏住著真龍。據說有四位自仙界下凡的仙子,其中一位嫦娥仙子就住在玉衡(月亮)之上的廣寒宮中,據說玄修界中還有仙界委派的天官統禦一方
總之,那裏是一片不深入其中便無法想象的天地。
而他們所在的位置,是世俗界與修行界的過渡,蓋因這裏即沒有像世俗界那樣法則沉重,也不像玄修界那般諸法無常。
這兩界夾縫間的環狀地帶沒有統一的國家,隻建立了無數個王國領地,靠近世俗界的大部分是朝廷冊封的王國,封地也較大,靠近玄修界的則多自立為王,領地也較小,有很多還是一城便為一國。
靠近玄修界的王,多是靠自己本事打下的疆土,而靠近世俗界的王權利多半來自朝廷的餘威。隻懂治理生民的官僚體係是敵不過修行者的神通法術暗殺的,而修道者越往內陸走,一身的修為會被逐漸壓製,等到了四屆山脈籠罩的領域,即便是即將渡劫成仙的大能,也會泯然眾人,壓服於天地的浩然法則中,
而他們所在的寧國,不偏不倚,就在中間。
這裏,若幹年也會傳出一些鬼怪異事,妖獸傷人,但大規模發生的情況,可能還要追溯到百五十年前
以上這些,雖然匪夷所思,但穿越都經曆過的三人也能理解,而非要像現在建立演示模型才能看得懂的,是趙植對於天地日月星辰的描述。
“日者,眾陽之長,太陽之極,月者,群陰之紀,太陰之精。日出朝陽,陽氣光明,暮入陰中,陰氣暗冥,兩儀行黃道繞極,轉如推磨,初在於北,次經於東,次到於南,次及於西,而複還於北,不應橫過去也。”
這裏的日月並非宇宙中距離地球的極遠位置的恒星和衛星,而是“天之下”兩個繞著天地中心旋轉的巨球,它們是天地法則運行的具現,太陽光不是平行光,而是發散的點光源,月亮也不是反射的太陽光,而是自發光。
他們一開始沒琢磨明白這個日月運行的方式,納悶“古人”不應該認為是日月透地而入,破地而出麽,還被宋植這個當代“誇父”說教了一番。
“日月隨天而轉,非入地。夫有目所望,不過十裏,天地合矣;實非合也,遠使然耳。今視日入,非入也,亦遠耳。當日入之時,其下之人亦將謂之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所近者為出,遠者為入矣。”
“天性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形如穹隆,幕其際,周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
地球上的天,就是大氣層,隻是太厚所以以為不是透明的,像某種“蓋子”,而這裏的天,是真的有“天”這個具像的。
所以喬楓做的天元世界模型是有一個月餅盒狀的殼子的,但是它有不是明顯的有實體的界壁,而是介於虛幻之間。
這裏的“天”是天地靈氣的凝結,用能理解的話說就是純能量體,假如做一個火箭直飛上天,慢慢靈氣由稀薄到凝聚,駕駛員和火箭就會慢慢被能量銷蝕,分解,同化。
不過本地土著自有一整套破天的方法,那便是修仙,渡劫,飛升,登臨仙界。
“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塊焉在下,有居靜之體濁氣沉積,淪於地中,九泉之下,萬象幽暗”
這天元世界地下一直向下的九幽之下,應該就是冥界之所在。
三人為了方便稱呼,約定這個世界為天元世界,腳下這片大陸為天元大陸,取自中央的天元山。
本地人自不會這麽命名,隻稱呼為地和天地,畢竟唯一的東西沒有必要命名,比如我們所在的宇宙沒人稱之為xx宇宙。
在天元世界,這裏也是有四季的,特別對於世俗界,四季尤為明顯,地球的四季來自於公轉時地球與太陽光直射角度的不同,而這裏似乎隻是因為日本身的光熱變化,但卻隻對世俗界和間臨界有明顯區別。
在玄修界不同地域間氣象變化極大,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有些地方冷若嚴冬,有些地方高溫少雨,有些地方大雨傾盆,甚至這四個地方隻間隔幾百裏便若換了天地。
這裏的曆法也是基於日月循環的周期,日月循環一周為一日,一日有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地球兩個小時,一天即為二十四個小時。
這裏的月存在周期性的明晦變化,30天為一循稱之為月,12個月中四季輪替稱之為年,一年有360天,沒有閏年閏月閏日。
60年為一甲子,六甲子為一循,360年間天地靈氣會發生潮汐變化,60甲子為一紀,3600年萬法機變。
據傳說,上一紀元,天元山還是一道通天的石柱,又被稱之為周山,四屆山脈也不似現在這樣高聳隔斷,所以那時才有夏商周三朝人皇統禦萬邦,秦始皇一統天下。
後新紀元年,天道損壞,周山從中崩斷,上半截裂為四段落於地上形成四界山脈,半道周山改為不周山,演化到如今的天元山與四屆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