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宋明財政

字數:4131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昏君模擬器,開局提審袁崇煥 !
    崇禎出京師之前,已經讓何如寵對宋、明兩朝的稅收製度進行比較分析。
    宋朝雖然常常被明朝文人揶揄鄙視,但是其在財政收入上還是十分給力的。
    當年靖康之恥,宋朝汴京百年積累全部被掠走,正規軍幾乎十不存一,最後硬是靠堆錢苟到了南宋滅亡。
    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就屬明朝財政拉胯,這實際上是明朝的製度存在重大缺陷。
    回到宮中,崇禎又召來韓爌、畢自嚴商議。
    看向畢自嚴的奏本,首先分析的是宋、明兩朝的田賦對比。
    宋朝計量和明朝的不一樣,如果都折合成明石,那麽明朝有三千多萬石稅糧,而宋朝隻有兩千多萬石稅糧。
    這點顯而易見,因為畢竟雙方耕地麵積的差距擺在那裏。
    其次則是工商稅,也就是官府專賣收入和商稅的總和。
    在這一點上,宋朝遠遠強於明朝。
    首先是酒,宋代實行酒專賣製度,年入超過1000萬貫,是官府的支柱稅源。
    而明朝允許民間釀酒,酒稅屬於雜稅,再加上洪武帝對於農民自產的初級農產品是完全免稅的,產量最大的民間酒坊幾乎全部免稅。
    除了酒稅以外,明朝還在各個鈔關向大宗貨物征稅。
    但是酒是一個地域性非常強的商品,換個地方很可能就喝不慣。
    紹興的女兒紅到了山東根本賣不出去。
    陝西的花雕在南直隸也是無人問津。
    所以明朝的榷關酒稅收入非常低,畢自嚴在完全沒有參考數字的基礎上,估了一個年入十萬貫,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是茶稅。
    宋朝的茶稅也是明朝的六十多倍。
    首先是在生產能力上,明朝相比宋朝大大萎縮,原本宋朝時川地一年茶產量超過2000萬斤,這才支撐起了茶馬古道的繁榮。
    然而蒙古入侵以後,川地十室九空,明朝的川茶產量隻剩下不到百萬斤。
    還有就是洪武的農產品免稅政策,使得江浙、福建的茶農賣茶也幾乎不交稅。政府對每斤茶隻征稅2.5文,總收入不過5萬餘兩白銀。
    最後是鹽政。
    洪武初年,鹽政實施的是開中法,就是國家並不直接從鹽專賣中獲利,而是把鹽引,也就是從鹽場領取官鹽販賣的憑證分配給各個邊鎮。
    鹽引在各個邊鎮手中,就相當於真金白銀,因為商人有了鹽引可以將食鹽在任何一地發賣。
    受到鹽引的誘惑,商人會主動攜帶糧食、絲棉、麥豆、銀兩這些軍需用品前往邊鎮交易。
    這種製度的好處顯而易見,鹽引本身都有定額,運輸途中也不易發生丟失或損耗。大大簡約了運輸餉銀送邊,邊鎮再換成物資的費用。
    簡而言之就是不給中間商賺差價,邊鎮和商人可以按鹽與實物價格比例直接交易。
    但是自明朝中期開始,這一製度便發生敗壞。
    首先是邊鎮軍官自己動歪腦筋,比如隆慶帝時,宣大總督王崇古是山西蒲州豪族,結果他自己的弟弟就是大鹽商。
    顯然鹽引到了王崇古手裏,有多少能給宣大邊軍,有多少落入他自己口袋,就很難說得清了。
    其次則是大量皇親國戚,在發現這鹽引能變成真金白銀後,就不停找機會向皇上和朝廷索要。
    權貴每得一張鹽引,便可坐收高利。“一引白得銀六錢,積而千引,則坐致六百金,萬引可得六千金”。
    而這些錢,原本都應該是邊軍的軍餉。
    最後則是皇帝身邊的宦官。
    曆史上,萬曆、天啟、崇禎都派遣宦官到兩淮鹽場,希望以此據實掌控食鹽產量,提高鹽政收入。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恰好就是他們最信任的這些宦官,在任上要麽徇私低價出售鹽引,要麽以此作為人情,討好外戚勳貴。
    有些現代閹黨對此一直不服,認為是文官刻意敗壞了宦官的“清譽”。
    按照他們的理論,宦官離皇上最近,除了宮裏無依無靠,對皇上最為忠誠。
    實際上,宦官除非孤兒出身,一般也有侄子外甥,也指望家裏人給自己養老。
    同時宦官也不可能沒有個人私欲,東漢十常侍鼓動漢靈帝賣官,結果自己個個都變成了巨富,這中間誰做了中間商賺差價一目了然。
    更不用說劉瑾、魏忠賢這些大富豪了。
    這三波蛀蟲對明朝的鹽政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首先是這麽多人手上都有鹽引,鹽場一年的生產量根本不夠。
    派去監督鹽場的宦官不幹了,生產不完,我們賣出去的鹽引豈不是變成了空頭支票?
    因此用暴力手段強迫生產食鹽的灶戶沒日沒夜加班,導致大量灶戶逃亡。
    人力不足導致了鹽政的第一個問題,產量下滑。
    在產量不足的情況下,鹽場也優先兌付那些權貴手中的鹽引,邊鎮的鹽引就成了廢紙。
    這就導致了第二問題,邊鎮欠餉。
    同時,由於倒賣鹽引就可以賺錢,許多鹽商根本不事生產運輸,而是通過捂盤的方式抬高食鹽價格。
    普通百姓吃不起鹽,就會導致第三個問題,私鹽滋生。
    在私鹽的衝擊下,官鹽就會滯銷,這就導致了第四個問題,鹽政收入銳減。
    崇禎和韓爌看完了畢自嚴的報告,都麵色沉重。
    崇禎望向畢自嚴,“景曾,你這份東西,寫的很是紮實。”
    “既然你都已經列出了本朝的弊政,想必也有些主意,何不說來聽聽?”
    畢自嚴猶豫了一下,“臣以為,若要開源,本朝之田賦,不如宋朝之暗耗。”
    崇禎點頭,說白了,就是直接稅不如間接稅。
    “陛下已經派耿如杞去清理鹽政,如果順利,以後遼鎮以外的各大邊鎮,至少不會再鬧出欠餉百萬的事端。”
    “如果能進一步效法宋朝,對酒、茶實行專賣,獲利將在千萬兩左右,支撐遼東戰事綽綽有餘,每年還將有數百萬結餘。”
    韓爌眯著眼睛道,“雖然如此,但不對農家自產的酒、茶征稅是太祖舊製。想要改變,難免會引得天下物議紛紛啊。”
    崇禎點了點頭,“不僅如此,如果要專賣,之前自己經營的酒坊、茶農都要取締,會不會引起社會動蕩。”
    畢自嚴道,“正是此理,所以臣這些天夙夜苦思,想出來一個法子。”
    他又掏出一份奏本,“臣以為,要想專營酒、茶,未必要非此即彼,窮民富國,與民爭利。”
    “而是可以采取合營之道,國民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