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一些傳說
字數:1964 加入書籤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這是出自《列子·湯問》,意思是:在渤海的東邊,不知道幾億萬裏的地方,有這麽一個大的壑穀。若要說這個大壑的深度究竟有多深,那簡直就是深得沒底,名叫“歸墟“。百川溪流海洋甚至天河中的水都被引向這裏,在歸墟底部,可以看得到如銀河落九天一般的瀑布,各種水被不停地吸入,分分秒秒從未停息,即便如此,歸墟的水總是保持正常狀態,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因為世界上有這樣一個無底的歸墟可以容納百川的水,所以世界不必擔心水會過多,世界不會因此而被淹沒。
要說到歸墟的形成,就不得不提到傳說中的少昊之國。誰是少昊?華夏人文始祖,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的長子,名摯,號金天氏,又號青陽氏,又稱朱宣氏,生於窮桑,和伏羲同為上古東夷族祖先和首領,因修伏羲之法,故稱為少昊。但這都是遠的事了,與歸墟有關的是顓頊,為什麽要提到少昊,因為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輔助過少昊。傳說遠古時期,顓頊在位的時候有過很多暴政,他把日月星辰都拴在北方的天空,導致有些地方永遠是白天,有些地方永遠是黑夜。為此,水神共工揭竿而起,率領諸神和顓頊在不周山附近打仗,因為不能取勝,一怒之下就撞倒了不周山,於是支撐西邊的那根天柱就斷了,原本被顓頊束縛,在北方的日月星辰就開始全部向西跑,形成了如今的運行。同時,東南邊的大地,受到了山崩地劇烈影響,出現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深坑,就是歸墟的由來。
由此可見歸墟之大,那不是一般的大,甚至驚動了神界。傳說天庭派下神仙鎮守歸墟,形成五行大陣,而每個陣眼均是一座仙山,它們分別是:岱輿山、員嶠山、方壺山、瀛洲山和蓬萊山。每一座山長約三萬裏,寬約三萬裏,要說這是島也不過分了。山中間有一個九千裏長寬的大平台,是平時仙界軍隊駐紮之地。大平台之外,是仙家行宮,樓台宮殿,飛禽走獸,山珍野果,仙霧陣陣,靈氣飄渺,一座大陣籠罩整座大山,儼然一座巨型堡壘。
大山漂浮在海麵上,但是海麵無風起浪,大山也隨著潮湧上下微微晃動,神仙們也需要每天分出一部分人,維持大山不隨波逐流,漂離歸墟之門太遠。於是便把這件事上報給玉帝。玉帝也覺得每日維持這五座大山的穩定,過於耗費資源,萬一這五座大山漂走了,駐守的神仙也失去了一個落腳點。於是便令北海之神禹強解決大山穩定的事情。
北海之神一想,既然大山漂浮在海麵,要想大山穩定,那必然要用海裏的生靈出手,巨龜長壽而沉穩,最適合不過了。於是他便與巨龜一族商量,每座大山由三個巨龜呈三足鼎立之勢背負,六萬年便輪換一次。這樣,就解決了這件事情。
但是,好景不長,在古老的東方大地,在昆侖以北,有一個國家,叫做龍伯國,這個國家的人,都是龍族的後裔,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叫“龍伯”,每一個龍伯身形都高大魁梧,手可摘星。有一天,一個龍伯,從昆侖山走到海邊去釣魚,一杆下去,沒想到居然釣上來一個大烏龜,而後繼續釣,竟然接二連三地釣上來六個巨龜,收獲頗豐的龍伯開心極了,從頭上扯下一根頭發,把六個巨龜串起來,扛在肩上,拿回去吃掉了。被抓走的這六隻巨龜正是被派來穩定仙山的,原本頂著岱輿山和員嶠山,結果巨龜突然被抓走,仙山沒有了巨龜的支撐便順著海水漂流到了大海的最北邊,最終沉入了大海。所以五行大陣也就失了效果,於是天帝又再次下令,斬殺興風作惡的海妖巨獸,不能斬殺的則關進神魔煉獄,命龍族當全族力量鎮守神魔煉獄以及歸墟之眼。所以歸墟之眼,又被龍族稱為“海眼”。
那些都隻是傳說,回歸現實,說到凱恩要去的馬裏亞納海溝,這是目前最接近山海經中的歸墟的位置。馬裏亞納海溝位於菲律賓東北、馬裏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北起硫黃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其北部有阿留申、千島、小笠原等海溝,南有新不列顛和新赫布裏底等海溝,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據估計這條海溝已形成6000萬年,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溝之一,科學家們在馬裏亞納海溝發現了令人驚訝的現象,每年能吞噬掉30億噸海水,並且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近百萬年。最關鍵的是這些海水卻不知去向,至今仍是未解之迷!
喜歡天師莫十七請大家收藏:()天師莫十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