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張昭

字數:6798   加入書籤

A+A-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為彭城人(今江蘇徐州人),漢末三國時期孫吳政權重臣。
    年少好學,博覽群書。成年後曾被舉薦為孝廉,但是推辭未就。後刺史陶謙舉薦他為茂才,
    但是他不應召,陶謙認為張昭輕視自己就將他抓起來,最後張昭在好友趙昱的幫助下才被解救出來。
    在孫策正在創建東吳基業的時候,對張昭極為重用,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後孫策臨死之際留下遺言囑托張昭擁立並輔佐弟弟孫權。
    於是在孫策死後張昭就率領百官擁立孫權並輔佐他。張昭也受到孫權的敬重,成為孫權的長史。
    但是此後孫權多次聽不進去張昭的勸戒,君臣之間逐漸產生了隔閡。此後張昭以生病為由不朝見孫權,
    孫權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張昭居家無事,於是就著述了《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
    但最後又迫不得已又入朝覲見孫權。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終年八十一歲。張昭留下遺囑,
    要求薄葬。孫權親自素服吊唁,並追諡張昭為“文侯”。後張昭長子張承被封侯,故由小兒子張休繼承爵位。
    張昭為東吳政權打下了重要基礎,他輔佐孫策創建東吳基業,在孫策死後又輔佐孫策弟弟孫權鞏固政權。
    晉朝陳壽在其著作《三國誌中》說到:張昭受孫策遺命輔佐孫權,功勳克舉,他忠謇
    動不為己卻以嚴被孫權忌憚,以地位高被孫權見外,既不處宰相之位,又不登師保之職,
    從容閭巷,僅養老而已,以此來說明孫權比不上孫策。
    張昭出生於徐州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年少好學,擅長隸書,跟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
    博覽群書,與琅琊[yá]人趙昱、東海人王朗一道出名互為友好。成年後被舉薦為孝廉,但是他推辭未就任。
    曾與王朗一起討論以往君王避諱之事,州裏的才士對他都頗為讚賞。當時的刺史陶謙舉薦張昭為茂才,
    但是他不應召,陶謙就認為是張昭輕視自己,於是將張昭抓起來。趙昱後麵想辦法才將張昭解救出來
    漢末天下大亂,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出征徐州,徐州一帶士民大多避難到揚州地區,張昭也南渡長江至江東地區的揚州,
    孫策立馬拜會張昭,待以厚禮。孫策在創建東吳的霸業時,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
    而且後麵孫策還待張昭就像知心朋友一樣,帶著張昭去拜見自己的母親。張昭經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書信,
    信裏麵都在稱讚他平定治理江東的功勞,並且還認為張昭的功勞最大,張昭很是難辦,但是孫策聽到這種情況後便以當年管仲和齊桓公來比喻張昭和自己,
    對張昭沒有責怪,更加欣賞張昭。當時荊州的劉表曾自己寫信,想要把這封信寄給江東的孫策,
    劉表先讓當時的名士禰衡過目信的內容,禰衡看後嗤之以鼻,嘲笑說劉表寫的信不足以讓孫策身邊的重臣張昭過目。
    建安五年(200年),廣陵郡太守陳登把郡府設在射陽,孫策向西攻擊黃祖,陳登引誘嚴白虎的餘黨,
    準備在孫策後方起事。孫策率軍回擊陳登,先駐在丹徒,等待運輸糧草。當初,孫策曾殺死吳郡太守許貢,
    許貢的家奴和門客藏在民間,打算為許貢報仇。孫策性喜打獵,後孫策乘馬驅馳時,突然遇到許貢的三個門客,
    他們用箭射中孫策麵頰,後麵的衛士騎馬隨即將門客全部刺殺。孫策受傷很重,召喚張昭等人,
    在他臨終前,就把自己的弟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希望張昭輔佐他。在張昭剛輔佐孫權的時候,
    孫權還小,孫權的母親吳夫人擔心孫權年少不能處理好事情,就引見張昭及大將董襲等人,
    詢間江東能否保得住,董襲表示江東的地勢險阻是外敵不易入侵的,並且江東地區有清正廉潔的長官,
    深得民心,正是天時地利人和。江東地區是可以保住的。建安七年(202年)或建安十二年(207年),
    吳太後去世,她擔心江東的局勢,於是就召來張昭等人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輔佐孫權鞏固統治。
    孫策死後,孫權即位,孫權任命張昭為軍師將軍。張昭與孫劭[shào]、滕耽等人就仿照周朝和漢朝,
    一起製定國家的儀禮等大事。當時孫權因為悲傷沒有過問政事,
    於是張昭就告誡孫權不要因為放縱個人感情而忘卻自己作為國家繼承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才使得眾人心裏感到有所歸靠。當時孫權剛接管江東的時候,天下四分五裂,到處都有造反的人。
    張昭為孫權書案例繼位,第一件事就是陪同孫權騎馬出巡諸軍,向孫氏宗親、各士人、武將等表示對孫權的支持,
    讓江東將士明確政權歸屬。其二,張昭輔政的時候,就安撫百姓,討伐謀逆之人。他上表中央宣告孫氏的政治態度是尊奉漢室,
    確立孫氏集團的合法性,下書明確宣告孫權繼任,令諸將與官吏各司其職。之後每當有鄰國的使者來吳國時,孫權都讓張昭去接待。
    孫權每次出征之時,張昭都會留守後方鎮守。此後黃巾軍起義,張昭又率領軍隊鎮壓。等到孫權討伐合肥的時候,
    就命令張昭去征討匡綺。又率軍在南城攻破了反叛軍周鳳等人。張昭又成為孫權的長史,與從前接受同樣的職務。
    後來劉備上表任命孫權兼為車騎將軍,張昭為軍師。孫權有圍獵的癖好,當時他在狩獵的時候是有危險的行為,
    張昭認為這對於君主來說是一件極為不恰當的事情,對其多次進行勸誡,但是孫權聽不進去。
    魏黃初二年(221,魏國派遣使者邢貞任命孫權為吳王。邢貞進宮門後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道東吳是可以對不恭敬的人進行執法的,
    於是邢貞就趕緊下車。張昭此後又被任命為綏遠將軍,封爵位為由拳侯。孫權到武昌時,登臨釣台,飲酒大醉。
    他就讓人用酒潑灑大臣們。張昭當時神情嚴肅一言不發,起身走到外麵的車中坐著,
    孫權派人喊他進去張昭拒絕並以商紂王做例子勸誡孫權,孫權於是就沉默無言麵露愧色,停止宴飲。
    當時,孫權決定設置丞相,大家都認為張昭合適,但是孫權並沒有讓張昭做丞相。後來前丞相孫邵去世,
    百官又推舉張昭,但是孫權還是沒有起用張昭而是起用了顧雍。同時,張昭與孫權之間就有戰略分歧和政治立場衝突。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後,就寄信給孫權讓其送質子於曹操那裏。孫權召集群人商議此事,
    張昭、秦鬆等人猶豫不能決定,孫權心中已定,他不願遣送質子。在西征江夏郡黃祖之事上,
    魯肅不僅擬定了西征江夏,進而征服荊州劉表的計劃,更明確提出要“鼎足”江東割據一方,
    正中孫權下懷,但是張昭針對魯肅的計劃,對其進行了抨擊。不久,恰逢黃祖健將甘寧來投奔孫權,
    並就西征之事向孫權獻策,孫權對甘寧的建議十分讚同。當時張昭為此詰難甘寧,以吳國自身危急,
    如果軍隊真的西征,必然導致吳國國內大亂這一後果來阻止甘寧的計劃。但是甘寧勸張昭不要太過於擔心出亂子,
    要追慕古人。孫權更加支持甘寧的計劃,讓甘寧不要太在意張昭的話。後來孫權西征,果然擒獲黃祖,
    並俘虜了黃祖的全部軍隊。自此,張昭與孫權以及江東的幾位主要將領的政治理念越來越相抵觸。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明確表示希望孫權歸附北方,而且當時江東大部分士人都有“投降”之意,
    張昭也考慮到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輕易抗拒他。而且當時曹操已經取得了荊州,
    吳國對抗曹操的軍事優勢——長江也便失去了,同時曹操一方的軍事實力是吳國不可比擬的,
    所以張昭綜合考慮下來就是吳國也應該歸附曹操,但是孫權和周瑜等主戰派不想輕易屈服於曹操。
    孫權即皇帝位後,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黃龍。文武百官都來朝會,吳王把功勞歸於周瑜。
    綏遠將軍張昭,舉起板想要歌黛頌德,沒等開口說話,吳王就對張昭說:“如果當初聽了張公的計議,
    現在已經要飯了。”張昭極為羞愧,伏在地上直流汗。在孫權稱帝過後,張昭年老多病了就想歸鄉,
    於是孫權就改任他為輔吳將軍,改封為婁侯,後張昭在家著述了《春秋左氏傳解》《論語注》和《論語注》。
    張昭在對孫權勸諫時都是忠謇直言,絲毫不顧及孫權作為帝王的麵子,後來孫權讓他停止一段時間上朝進言。
    之後蜀國的使者來到東吳,在與蜀國使者談話的過程中竟無一人能與蜀國使者辯論,於是孫權才派遣使臣召回張昭,
    後張昭說之前太後、桓王將孫權托付給他,所以張昭想盡臣子的節操,來報答這般厚恩,
    使自己在死之後,有可為人稱道之處。但是張昭多次違逆孫權的意旨,認為這一次過後自己再無機會報效國家,
    不料現在又得以報效陛下於朝廷。但是張昭認為服事國家,誌在忠貞不移,是不能改變思想以求得世間的尊榮和皇帝的歡心,過後孫權向張昭深表歉意。
    嘉禾元年(232年),孫權因為公孫淵派人前來稱藩,就派張彌、許晏前往遼東任命公孫淵為燕王。
    張昭勸諫孫權說到公孫淵是因為害怕被征討才前來求援,到時候公孫淵改變意圖向魏國稱臣,
    張彌和許晏回不來的話東吳是要被天下恥笑的。但是孫權聽不進去,張昭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
    孫權當時就準備用刀來威脅張昭,張昭對孫權的這一行為感到很是失望。後孫權向張昭道歉,
    但是孫權還是沒有采納張昭的建議,仍然讓使者前往遼東,後張昭知道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
    孫權就讓人用土堵住張昭家的門,張昭又在裏麵用土把門封死以此來表明自己不上朝的堅決態度。
    直到後麵果真如張昭料想的那樣,兩位使者真的被公孫淵所殺,孫權感到很愧疚,就多次派人慰問張昭,
    向他道歉,但是張昭始終不上朝。後孫權有次出宮去看張昭,但是張昭仍借口病重不願見孫權,
    於是孫權讓人火燒張昭家門,想要恐嚇張昭,張昭更是不出來。孫權便讓人把火滅掉,後張昭在幾個兒子攙扶下才起床,
    並且孫權用自己的車把張昭拉回宮,張昭不得已才參加朝會。
    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終年八十一歲。張昭留下遺囑,要求對他用素布束發,用不上漆色的棺材,
    以平常的穿著裝殮。孫權親自素服吊唁,並追諡張昭為“文侯”。後張昭長子張承被封侯,故由小兒子張休繼承爵位。
    孫策初創霸業時,張昭等人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張昭、張紘、秦鬆、陳端等都為東吳做出了巨大貢獻“孫策此前一直為袁術效力,
    在當時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接著,孫策於兩年後也以袁術部下的身份,攻占了江東六郡。
    張昭少年時即因博學而出名,州裏才士陳琳等都稱讚他,,孫策稱張昭為“賢者”,張昭出仕孫策,有助於改善和扭轉孫氏政權的負麵形象。
    張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聲望,全麵地穩定了江東的秩序,為孫權順利繼位作出了很大貢獻。
    第一件事就是與孫權一同出巡諸軍,讓各方都知曉當時孫權的領導地位,讓江東將士明確了政權歸屬。
    第二件事就是出麵安撫民眾與士人,表示孫氏的政治態度是尊奉漢室,確立了孫氏政權的合法性,
    又明確宣告是孫權繼任合法人,使得孫權的統治領導地位更加明確,還令諸將與官吏各司其職,
    發揮了很好的政治保障作用。此外,張昭和周瑜一起吸納各地士人,完善孫氏的政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