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科舉改製

字數:4948   加入書籤

A+A-


    其實徐錦鳳貢試的策論也隻是點到為止,畢竟太深層的東西他也不敢寫啊。
    可是現在,看著這道殿試策題,他則陷入了深思。
    女帝此舉,到底何意?
    這是認真的嗎?
    她真有這等魄力嗎?
    這才是最關鍵的!
    女帝輸得起,但他輸不起。
    可女帝現在已經下注了,自己到底跟還是不跟?
    不跟。
    平平安安,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若是跟的話,那就是將命也押了上去。
    要麽,萬劫不複。
    要麽,一飛衝天!
    徐錦鳳確實沒有想到,事關自己前途的選擇會來的那麽快……
    本來還想猥瑣別浪,低調發育。
    可看這情況,必須要押注了!
    跟,還是不跟?
    這是個問題…
    沉思良久後,他終於艱難地做出了決定。
    跟!
    但不梭哈。
    可以跟一半嘛。
    他其實在賭,賭其他的貢生不敢押大注!
    在座的都不是傻子,誰不知道收天下權於朝廷必將得罪世家門閥。
    所以,他隻要比在座的這些學子稍稍優秀一些,那就能進入女帝的視線了。
    徐錦鳳隨即蘸墨提筆,先寫下了立意的七個大字:治大國如烹小鮮……
    縱觀青史,曆代改革者都太過急於求成,大刀闊斧之下勢必會將利益集團得罪死。
    前車之鑒,他必須要慎重對待。
    所以,改革可以,但在沒有絕對壓製士族門閥的武力之前,必須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
    可以讓士族門閥感到痛,但又不是很痛,屬於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如此,他才會安全。
    那麽……
    就從科舉製度先開始改革吧,這對士族來說,不痛不癢,甚至他們也是既得利者。
    徐錦鳳稍稍凝思,便下筆如有神,從科舉的角度切題。
    其實孔太師和先帝爺已經為科舉製度打下了基礎,他隻需在某些地方稍微改進一番,就可以直接用。
    比如……
    在各府、各縣建立公辦學堂文廟,這沒人有意見吧?
    其實徐錦鳳也在豪賭!
    置辦學堂收攏讀書人,而文廟則讓讀書人凝聚信念,但到底能不能讓文人士子凝聚出文宮……
    他傾向於可行!
    因為道教和佛教,皆是以道觀、寺廟來傳承的。
    那麽儒教為何就不行了呢?
    當然,這儒教的聖賢……肯定是要由高個的、天塌了都能頂的來當,而他則在聖賢背後猥瑣發育。
    他心裏也有了最適合的人選——孔穎琳!
    三朝老臣,又是建安帝的帝師!
    這資曆太夠了。
    四世三公的靈氏、源遠流長的王謝兩族,這等頂級世家也得給孔家一個薄麵。
    由孔穎琳來主導這一切,還能讓人產生一個錯覺,這隻是士族內部的矛盾。
    除此之外,還要將科舉細節化。
    畢竟,每年一次的春闈和殿試,太頻繁了。
    而且,考生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
    就比如這一屆,才子雲集,四大才子都紮堆一起,比往屆的質量不知高出多少倍。可想而知,這競爭壓力就大多了。這也使得好多有真材實料的學子落榜。
    所以,科舉考試必須細化!
    而且現在的科舉製度太隨便了。
    隻要是家世清白之人,都可以來京師貢院報名參加貢試。
    看似麵向了大梁所有人,顯得很公平,但這裏有個很大的問題——
    盤纏!
    士族當然無所謂。
    但是寒門和平民呢?
    從大老遠跑一趟京師得花多少精力和錢銀?
    考中了還好,可萬一沒考上,那就血虧,乃至三五年都緩不過這口氣。
    這也導致好多有抱負之士望洋興歎,實在是賭不起啊!
    所以,這一點也必須要改!
    徐錦鳳再一次使出了“拿來主義”這一大招!
    科舉,細化成四場。
    第一場當然是童生試!
    可以每年一次,各縣舉辦,通過者取得【童生】身份。
    這第一步,寒門和平民家的孩子就沒有什麽後顧之憂了。即便離得遠的,步行去縣城也耽擱不了幾天。這點代價,他們還是負擔得起的。
    第二場,院試。
    以各府為單位,所有童生都可以參加,各縣各鎮報銷車馬費!通過者賜予【秀才】身份,還可以免去自身人頭稅,甚至官府還要每年給出一定的廩膳銀,還可以見官不跪!
    隻要中了秀才,那就能為家庭減省一大筆開支!見官不跪,更是能讓他們傲然挺直脊梁骨!
    如此一起來,那些寒門子弟還不發瘋一樣去發憤圖強?
    第三場,為鄉試。
    三年一考!通過者賜【舉人】身份,成為朝廷正式的後補官員,甚至可以直接外放偏遠縣鎮當官。
    這就給了眾讀書人一個大盼頭。考中秀才了,那麽舉人還會遠嗎?
    第四場的會試、殿試,也改為三年一考,通過則賜予【進士】身份。
    當然,建文廟和學堂不難。讓寒門和平民能如何有效地讀書學習才是難點。
    師者,授業傳道解惑也。
    沒有這個“師”,單憑自學,不知要走多少彎路。
    所以還是缺人啊!
    不過徐錦鳳又想到了一個辦法。
    建安一朝開了將近二十次的科舉,這寒門學子和其他鬱鬱不得誌的士子加起來也有大幾百號人。
    所以,可把他們分到各府各縣做有正式編製的教諭,為官辦學院書生啟蒙開智!
    哼哼,如此一來……
    短時間裏或許沒多大感覺和變化,但隻要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發酵……
    那麽朝廷上,必然會有寒門的一席之地!
    而有了寒門,朝廷便有了多一種的選擇,就無需事事都看世家的臉色了。
    當然。
    這期間還有一個關鍵點。
    平民書生可不像士族子弟那樣自幼就淬煉身軀,擁有一身不凡的武藝。
    那麽如何才能讓普通的讀書人擁有自保、乃至殺敵的能力?
    若不解決這一點,平民永遠也無法登上大雅之殿。
    徐錦鳳深吸一口氣,“唰唰唰”,洋洋數百字躍然於紙上。
    或許現在還沒解決辦法,但他堅信,未來必然會有!
    【童生境】的過目不忘、一目十行這等儒道神通,都是為了夯實基礎。
    那麽【秀才境】呢?甚至更高的【舉人境】、【進士境】……
    他還不信了,會沒有一個自保或者殺敵的手段!